小儿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之一,给家庭带来了不少困扰。腹泻不仅影响宝宝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因此,了解小儿腹泻的用药知识,科学用药,对呵护宝宝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小儿腹泻的用药指南。
一、小儿腹泻的病因及症状
1. 病因
小儿腹泻的病因主要包括:
(1)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2)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
(3)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等。
(4)食物不洁:如食用过期、变质、不新鲜的食物。
(5)消化不良:如母乳喂养不当、奶粉喂养不当等。
2. 症状
小儿腹泻的主要症状有:
(1)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性状稀薄,有时伴有水样便。
(2)腹痛:宝宝可能出现腹部不适、疼痛等症状。
(3)发热:部分腹泻宝宝伴有发热。
(4)呕吐:宝宝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5)脱水:严重腹泻可能导致宝宝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
二、小儿腹泻的用药原则
1.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宝宝出现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2. 对症治疗:根据宝宝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3.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腹泻可能导致宝宝脱水,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
4. 注意饮食:腹泻期间,宝宝应暂时停止进食,待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饮食。
5. 避免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宝宝产生耐药性,加重病情。
三、小儿腹泻常用药物及用法
1. 蒙脱石散:具有吸附病原体、收敛止泻作用。用法: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
2. 肠黏膜保护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片等,可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用法:口服,按说明书服用。
3. 肠道益生菌:如乳酸菌素片、双歧杆菌胶囊等,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用法:口服,按说明书服用。
4. 脱水盐:如口服补液盐(ORS),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用法:按说明书配制,口服。
5. 抗生素:如氟哌酸、环丙沙星等,适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用法:遵医嘱,按说明书服用。
四、注意事项
1. 在使用药物前,请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成分、用法、用量等信息。
2.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切勿自行调整剂量。
3. 关注宝宝病情变化,如病情加重或出现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
4. 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腹泻的发生。
5. 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母亲应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避免传染给宝宝。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了解小儿腹泻的用药知识,科学用药,对呵护宝宝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在护理宝宝时,应密切关注宝宝病情,及时就医,合理用药,为宝宝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儿童腹泻用药有哪些
建议:小儿腹泻常用药,要根据孩子腹泻的原因而定。
1.感染性腹泻:这种腹泻,对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比较常用。选择对肠道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是否敏感,一个是对细菌敏感,再一个,患病的个体不同,敏感度是不一样的。如真菌和细菌使用的抗生素是不一样的。病毒的腹泻一般不使用抗生素类的药物。
2. 止泻类药物。这类药物,如果是急性、细菌感染的腹泻,不主张很早地就是用止泻药,因为在这个时期,急性腹泻的早期,应该把控制感染放在第一步。过早使用止泻药,会造成细菌的毒性被人体吸收,造成不良的后果。在细菌感染的恢复期,还有一些病毒性腹泻,或者非感染性腹泻,止泻药是比较广泛地被应用。这些药有西药类的,最多的还是中成药类的,选择余地很大。
3. 微生态类的药物。近十年,微生态类的药物很多,多数微生态药物主要用在非感染性腹泻。如果在感染性腹泻的时候,开具了抗生素和微生态类的药物的时候,主张两种药物要分开用,间隔1个小时以上。
小儿腹泻的小偏方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扰,那就是宝宝由于肠胃功能还没有完善,所以经常会出现腹泻这种情况。对于成人来说,偶尔腹泻,可能并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如果宝宝出现了腹泻的话,是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的。那么,小儿腹泻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又有哪些办法可以缓解小儿腹泻呢?
小儿腹泻的症状
腹泻是宝宝最容易发生的现象之一,无论是食物的刺激或者是细菌等感染,都会导致宝宝出现腹泻。那么宝宝腹泻时有哪些表现呢?根据其症状的程度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轻度腹泻:如果症状比较轻的话,宝宝一天会大便五到八次,可能伴随着轻微发烧或呕吐。粪便呈黄绿色,带粘液且呈蛋花汤样,并伴有轻微腹胀,肠鸣音亢进。
2、中度腹泻:每天大便十次,稀水便、气味酸且臭,可能中度发烧。
3、重度腹泻:腹泻频繁,每天大便八至十五次,呈水样、量多,有酸臭味,烦躁、嗜睡、萎靡,甚至昏迷、惊厥,血丝黏液便,前囟门凹陷,皮肤及嘴唇干燥等。
4、部分患者宝宝可出现明显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如低钾或低镁等。
小儿腹泻的原因
1、病毒感染
目前很多种病毒有可能引起宝宝腹泻,例如轮状病毒。一般在秋末冬初的时候发病较多。一般会出现呕吐、低烧、胃痉挛等。
2、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都容易引起宝宝腹泻。一般这种细菌感染的腹泻可以自动痊愈。一般在腹泻的同时伴有腹痛、血便、发烧等。
3、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引起腹泻。一般寄生虫导致的腹泻需要特殊的药物进行治疗。
4、抗生素引起的腹泻
如果宝宝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者治疗后发生腹泻的话,可能与所使用的抗生素有关。
5、食物因素
如果给宝宝吃一些太过生冷或者浓度过高的果汁的话,也是会引起宝宝发生腹泻的。另外,牛奶也是常见的容易引起腹泻的食物。
小儿腹泻怎么办
如果宝宝出现腹泻的话,家长们要引起重视,但是也不要过于担心,应该先尝试使用排除法或者咨询医生,找出导致宝宝出现腹泻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彻底治愈宝宝的腹泻。
药物治疗
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病情,采取合理的用药方式。例如很多孩子是由于受凉而导致的腹泻,这个时候可以吃一些健脾胃的药。不过在使用药物治疗之前,一定要咨询医生,不要擅自用药,以免对宝宝肠胃造成进一步的刺激。
推拿治疗
可以通过推拿一些身上的经脉进行缓解宝宝腹泻的症状,例如脾经、尾骨、七节骨、小肠等。
饮食治疗
生活中一些我们比较常见的食物也是具有很好的缓解腹泻的作用的,可以在宝宝膳食中添加一些这样的食物,可以起到很好的止泻作用。
小儿腹泻吃什么食物
苹果
生吃苹果可以预防便秘,而将苹果煮熟之后,可以具有很好的收敛效果。每天给宝宝吃一些煮苹果的话,可以有效的帮助宝宝缓解腹泻情况。
蛋黄
将鸡蛋煮熟后,取蛋黄放入锅内小火熬煮,每天食用一个,可以起到很好的补脾胃、止泻的作用。
胡萝卜
胡萝卜是碱性食物,其中所含有的果胶可以促使大便成形,吸收肠粘膜上的细菌和毒素,是一种比较好的天然的止泻药。
稀饭
宝宝在腹泻的时候,多给宝宝吃一些稀饭,极容易消化而且还可以给他补充营养。
生姜
如果宝宝腹泻是由于受凉所导致的话,可以给宝宝喝一些姜茶,可以缓解宝宝腹泻的情况。
小儿腹泻的小偏方
小米50克,炒黄至透出香味,研细末。2–3克/次,2–3次/日。鸡蛋壳10克,陈皮10克,鸡内金10克(炒黄)研细末。1–2克/次,3/日。
茶叶2克,小茴香3克,水煎服2–3次/日。茄子根10克,生姜3片,水煎服1–2次/日。
大麦牙10克,生姜2片,水煎服1–2次/日。米糠50克,柿干50克,炒黄研末。2–3克/次,2–3次/日。
胡萝卜汤:取鲜胡萝卜250克洗净,连皮切成块状,放人锅内,加水适量煎烂,去渣取汁钦.每日分2~3次。栗子汤:取栗子3~5枚,去壳捣烂,加适量水煮成糊状,再加白糖适量调味,每日分2~3次。
黄瓜5条洗净去瓤,切成条,加少许水煮沸去掉多余的水,趁热加入蜂蜜100克,调匀至沸即成。日服2~3次,适量服。
将白果仁晒干(银杏),研末,将鸡蛋从上端用小钉扎一个小孔,再将白果粉末装入鸡蛋内。再将鸡蛋置放烧架上微火烘烧至熟,去皮食用。
砂仁3克研成末,猪腰子一个洗净切薄片,与砂仁末拌匀,加油、盐调料,放入蒸锅蒸熟服下。
干莲子20克研成粉末,加米汤200毫升,煮至150毫升,加少许白糖,每日服3次,每次50毫升。
小儿腹泻食谱推荐
糯米车前叶粥
材料:
鲜车前叶25g、糯米50g
做法:
(1)将车前叶草洗净后,放入沸水中焯一下切成碎末;
(2)将糯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
(3)放入车前草叶,熬煮成粥即可。
山药粥
材料:
山药100g、糯米50g、砂糖适量、胡椒粉少许
做法:
(1)将山药削去皮、洗净后,切成小丁;
(2)将糯米洗净后,放入锅内略炒,加入沸水、山药丁熬煮成粥;
(3)加入胡椒粉以及砂糖稍微煮一下即可。
儿童腹泻可以吃哪些药
宝宝的肠胃系统比较脆弱,宝宝拉肚子吃什么药?孩子拉肚子应先去医院化验一下粪便,然后对症治疗。腹泻一定要注意是否有脱水的症状,有一定要补液。
1.止泻类:
保儿安颗粒:健脾消滞,利湿止泻,清热除烦,驱虫治积。用于食滞及虫积所致的厌食消瘦,胸腹胀闷,泄泻腹痛,夜睡不宁,磨牙咬指。
小儿腹泻宁合剂:补肾安神,健脾和胃,生津止泻。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泄泻,腹胀腹痛。
2.止泻辅助药物:
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剂(妈咪爱):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腹泻,便秘,腹胀,肠道内异常发酵,肠炎,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肠粘膜损伤等症。
蒙脱石散剂(思密达):成人及儿童急、慢性腹泻,用于食道、胃、十二指肠疾病引起的相关疼痛症状的辅助治疗,但该品不作解痉剂使用。
3.肠胃调理、健脾类:
小儿肠胃康颗粒:清热平肝,调理脾胃。用于小儿营养紊乱所引起的食欲不振,面色无华,精神烦忧,夜寝哭啼,腹泻腹胀。
小儿香橘丸:健脾和胃,消食止泻。用于小儿饮食不节引起的呕吐便泻,脾胃不和,身烧腹胀,面黄肌瘦,不思饮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