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特定的穴位,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小儿推拿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呵护宝宝健康的绿色疗法。
一、小儿推拿手法图解
1. 揉法
揉法是小儿推拿中最基本的手法之一,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操作方法如下:
(1)以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在穴位上轻轻按揉,力度适中,以皮肤微红、微热为度。
(2)揉法适用于脾经、心经、肺经等穴位,具有调和气血、健脾养心的作用。
2. 摩法
摩法是一种轻柔的手法,适用于腹部、背部等部位。操作方法如下:
(1)以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揉动。
(2)摩法适用于胃经、肾经等穴位,具有健脾和胃、补肾益精的作用。
3. 拿法
拿法是一种具有较强刺激性的手法,适用于肩、肘、膝等关节部位。操作方法如下:
(1)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指腹捏住穴位,力度适中。
(2)拿法适用于肝经、胆经等穴位,具有疏肝利胆、清热解毒的作用。
4. 捏脊法
捏脊法是一种具有强身健体、调整阴阳的作用的手法。操作方法如下:
(1)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指腹从尾骨处开始,沿脊柱向上捏起皮肤,力度适中。
(2)捏脊法适用于督脉、膀胱经等穴位,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的作用。
5. 推法
推法是一种常用的手法,适用于四肢、背部等部位。操作方法如下:
(1)以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或弧线推法。
(2)推法适用于心经、肺经、肾经等穴位,具有调和气血、强身健体的作用。
二、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
1. 推拿前,应洗净双手,保持指甲整洁,避免损伤宝宝皮肤。
2. 推拿时,力度适中,以宝宝舒适为宜,避免过重或过轻。
3. 推拿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推拿时间为10-15分钟。
4. 推拿后,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推拿。
小儿推拿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的疗法,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青睐。通过掌握小儿推拿手法,家长可以更好地呵护宝宝的健康。在实施小儿推拿时,还需注意手法技巧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宝宝在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让我们一起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
小儿推拿21种常见手法,还不知道的赶紧收藏
01
天河水
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呈一直线。
作用:泻心火,安神,除烦,利尿,化热痰,退心火引起的发热等。此穴性凉,虚寒证者忌用。
手法:向心推,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10分钟。
02
总筋穴
位置:掌后腕横纹中点处。
作用:清心火,除心烦,消口疮,降血压,镇静安眠。此穴性凉,虚寒忌用。
手法:顺时针揉或左右揉3~5分钟。
03
小天心穴
位置:手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
作用:通全身经络,清心火,发汗祛邪,安神,止惊,促进睡眠等。
手法:顺时针揉3~10分钟。
04
阴阳穴
位置:手掌根部,从小天心穴开始向两侧分推,为阴阳穴。只推向靠拇指大鱼际侧的为阳穴,只推向靠小指小鱼际侧的为阴穴。
作用:平衡阴阳,消积食,化痰,帮助消化等。分推阳穴适用于体内“寒大”者;分推阴穴适用于体内“火大”者。
手法:分推阴阳,用双手拇指指腹自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操作2~5分钟。①分推阳穴:从小天心穴开始向大鱼际分推2~5分钟。②分推阴穴:从小天心穴开始向小鱼际分推2~5分钟。
05
新板门穴
位置:在大鱼际手掌与手背交界的赤白肉际处。
作用:清脾胃热,调理气滞,化积食,止胃热引起的吐泻和发热等。
手法:来回推(清法)5~10分钟,用于有些胃火,但胃火不是很大者;离心推(泻法)5~15分钟,用于胃热或胃气上逆者。
06
脾土穴
位置:在拇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处。
作用:增脾阳,化脾湿,散脾寒,增进食欲,化寒痰,退寒邪引起的发热,止寒咳、寒喘。脾土是个热性的穴位,体内有热者忌用。
手法:拇指弯曲,向心推,由拇指尖推向拇指根,为补法。脾阳虚时,用补法3~10分钟。
07
内八卦穴
位置:在手掌面,以手心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周,八卦即在此圆圈上,分别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区。
作用:逆运左手内八卦可降气,消导,化痰,止咳,平喘;顺运左手内八卦可提气,用于阳气不足、食欲亢进、气陷而致脏腑下垂等。
手法:做圆形运法。①顺运左手内八卦:由乾卦起,顺时针方向连续运转,最后停止在兑卦,操作2~10分钟。②逆运左手内八卦:由兑卦起,逆时针方向连续运转,最后停止在乾卦,操作2~20分钟。
08
新小横纹穴
位置:手掌面,第5掌骨和第5指骨关节间的缝隙处。
作用:通肺气,化痰,退热,消腹胀,疏肝郁等。
手法:顺时针揉或左右揉5~10分钟。
09
肾水穴
位置:整个小指掌面。
作用:补肝明目,补肾益脑,止肾虚喘。与热性穴位搭配可补肾阳,与清热穴位搭配可补肾阴。没事不要过度补肾水,否则会引起脾胃消化不良。
手法:向心推(由小指尖推到小指根)5~20分钟,肾水只能补不能泻。
10
新肾顶穴
位置:小指末节的整个指腹。
作用:止汗,消水肿或囊肿,收敛元气。
手法:顺时针揉2~10分钟。
11
肺金穴
位置:整个无名指掌面。
作用:清肺热,利咽止咳,降气化痰,通便。
手法:来回推(清法)3~10分钟,用于有些肺火,但肺火不是很大者;离心推(泻法)3 ~ 1 0分钟,用于肺火旺者;向心推(补法)3~10分钟,用于肺气虚、肺寒者。
12
上三关穴
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作用:补阳气,活血化瘀,散寒气,发汗,退热(寒邪引起)。此穴性热,体内有火者忌用。
手法:向心推2~10分钟。
13
大肠穴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线。
作用:止泻,清大肠热。
手法:来回推(清法)3 ~ 1 5 分钟, 用于有些肠热,但肠热不是很明显者;离心推( 泻法) 3 ~ 1 5 分钟,用于肠热很明显者。
14
小肠穴
位置:小指尺侧缘,自小指尖到小指根呈一直线。
作用:止腹泻,利尿,去心火。
手法:离心推,即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腹,由小指根推向小指尖5~15分钟。
15
下六腑穴
位置:前臂尺侧,从肘横纹至腕横纹呈一直线。
作用:凉血,止血,解毒,退实火引起的发热,消炎,消肿,化热痰等。此穴性寒,虚寒证者忌用。
手法:离心推3~10分钟。
16
一窝风穴
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作用:发汗退热,祛外邪。
手法:左右揉3~10分钟。
17
新阳池穴
位置:在前臂背面,一窝风穴上1寸多,桡骨和尺骨相交的凹陷中。简易取穴法:用中指的中间指节从手腕关节正中向小臂背面量起,新阳池穴距离一窝风穴正好是中指的中间指节的长度。
作用:利水肿,清脑,止头晕、头痛,降颅内压,降血压,通便。
手法:顺时针揉2~10分钟。
18
外劳宫穴
位置:手背中,与内劳宫相对,手背第3掌骨的1/2处。
作用:补阳气,止腹痛或关节寒痛,收敛阴水。此穴性热,体内有火者忌用。
手法:顺时针揉3~10分钟。
19
二人上马穴
位置:手背无名指、小指掌指关节间的凹陷中。
作用:利尿,利湿,补肾阴,能把“火”往下引。与热性的穴位搭配,可以补阳利尿;与凉性的穴位搭配,可以清热利尿。
手法:顺时针揉或上下揉3~15分钟。
20
二扇门穴
位置:手背中指根本节(中指掌指关节前方)两侧的凹陷处。
作用:发汗,退热,止喘。
手法:上下揉,即用食指、中指指腹按住穴位,上下揉动2~10分钟。发热的同时伴有汗多者,此穴不宜用。
21
合谷穴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易取穴法:将拇指和食指并拢,骨缝处的肌肉最高点处即是该穴。
作用:降肺胃之气,清咽,止喉痛、牙痛, 止呕吐, 增进食欲, 清肠热,通便。
手法:顺时针揉或上下揉2~10分钟。
22
肾纹穴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2指间关节横纹处。
作用:清心热﹑肝热,明目,消除眼睛红肿、热痛、干涩,化热瘀,止眼出血、鼻出血,退高热,可用于真热假寒证。
手法:顺时针揉或左右揉5~10分钟。
23
精宁穴
位置:在手背,第4、5掌骨歧缝间。
作用:化热痰,活血,破血,散瘀结,用于眼睛出血﹑红肿疼痛﹑胬肉﹑白内障等症。
手法:按住穴位,上下揉2~10分钟。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口诀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口诀介绍如下:
1、天门(攒竹)
天门穴在额中央、拇指下上做直推
疏风解表又开窍、醒脑镇静可安神
天门穴推拿
2、脐
脐属任脉居腹中、温阳散寒益气血
健脾和胃消食滞、中药外敷常在此
3、太阳
太阳穴居头两侧、眉梢后陷穴是真
疏风解表同前穴、清热明目止头痛
4、中脘
中脘肚脐上四寸、可推可揉又可摩
健脾助运利消化、消食化积又开胃
5、腹
腹为面状全腹称、摩与分推均可作
健脾和胃消食积、摩推功效各不同
小儿腹部推拿
6、囟门
囟门发际上二寸、祛风镇惊可安神
后囟最迟四月闭、前囟生后十八合
7、膻中
膻中乳头连中间、气之会穴在此居
宽胸理气止咳痰、推揉手法不一般
8、丹田
丹田脐下小腹处、古今说法各不一
培肾固本温下元、泌清别浊医慢疾
小儿丹田推拿
9、脊柱(脊)
脊柱胸一尾成线、自上而下能清热
自下而上调诸病、无病强身可保健
10、内八卦
八卦掌心环一周、顺运逆运效不同
顺运主升逆主降、周身之气均可调。
小儿推拿三字经口诀
徐谦光,奉萱堂,药无缘,推拿恙,自推手,辨诸恙,定真穴,画图彰,上疗亲,下救郎,推求速,惟重良,独穴治,大三万,婴三百,加减良,分岁数,轻重当,从吾学,立验方,宜熟读,勿心慌,治急病,一穴良,大数万,立愈恙,幼婴者,加减量,各穴量,虚冷补,热清当,大察脉,理宜详,浮沉者,表里恙,迟数者,冷热伤,辨内外,推无恙,虚与实,
仔细详,字廿七,脉诀讲,明四字,治诸恙,小婴儿,看印堂,五色纹,细心详,色红者,心肺恙,俱热症,清则良,清何处,心肺当,退六腑,即去恙,色青者,肝风张,清补宜,自无恙,平肝木,补肾脏,色黑者,风肾寒,揉二马,清补良,列缺穴,亦相当,色白者,肺有疾,揉二马。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和穴位
养生导读: 是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通过点按、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治疗方式。
又称 *** ,它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知识,研究用手法作用于体表,预防和治疗儿科常见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平衡阴阳,调和脏腑,,行气活血,疏风散寒,。
小儿以6周岁以内的小儿为主要治疗对象,婴幼儿尤为适宜。小儿推拿疗法的适用范围较广,一般常见症和多发均能治疗。例如:厌食、呕吐、腹泻、便秘、斜颈、积滞、疳症、遗尿、口疮、夜啼、脱肛、近视,以及小儿肌性斜颈,,感冒,咳嗽等。
小儿推拿手法
1、推法。用拇指面(正、侧两面均可)或食、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推法;用双手拇指面在同一穴位起向两端分开推,称分推法
2、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作旋转回环活动,称揉法。治疗部位小的用指端揉,大的用掌根揉。
3、捏脊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算作捏脊一遍。此法多用于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
4、推脊法。用食、中指(并拢)面自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称推脊法。此法适用于高热。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
═══┬═════════┬══════════┬═══════════
穴名│位置│主治│操作
───┼─────────┼──────────┼───────────
脾土穴│拇指罗纹面│腹泻、呕吐│用推法,推200~500次
───┼─────────┼──────────┼───────────
大肠穴│自食指端桡侧边缘至│食积、腹泻│用推法,推100~次
│虎口,成一直线││
───┼─────────┼──────────┼───────────
板门穴│大鱼际隆起处│胸闷、呕吐、食积腹满│用推法或揉法,
││、食欲不振│操作50~
───┼─────────┼──────────┼───────────
三关穴│前臂桡侧边缘,自腕│外感怕冷无汗、│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
│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营养不良│肘部,推200~500次
│一直线││
───┼─────────┼──────────┼───────────
六腑穴│前臂尺侧边缘,自腕│发热、多汗。│用推法,自肘部向下推至
│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虚证忌用│腕部,推100~500次
│一直线││
───┼─────────┼──────────┼───────────
天河水│前臂掌侧正中,自腕│身热烦躁,外感发热│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
穴│横纹中点直至肘横纹││肘弯处,推100~500次
│中点成一直线││
───┼─────────┼──────────┼───────────
七节穴│第四腰椎至尾骶成一│腹泻、痢疾、食积│用推法,自上而下或自下
│直线│、肠热便秘│而上均可,推200~500次
───┼─────────┼──────────┼───────────
龟尾穴│尾椎骨处│腹泻、脱肛、便秘│用揉法,揉~600次
───┼─────────┼──────────┼───────────
丹田穴│脐下2寸│少腹痛、遗尿、脱肛、│用摩法或揉法,
││小便赤少│操作3~5分钟
───┼─────────┼──────────┼───────────
【小儿推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