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症状图片(小儿麻痹症症状图片和表现)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肌肉麻痹,严重者可致终身残疾。了解小儿麻痹症的症状,对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麻痹症的症状,以帮助读者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一、小儿麻痹症的症状

1. 发热

小儿麻痹症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体温可达38℃以上。发热通常持续1-2天,随后出现其他症状。

2. 恶心、呕吐

部分患儿在发热的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3. 肌肉疼痛

发热后,患儿会出现全身肌肉疼痛,尤其是四肢肌肉疼痛明显。

4. 颈部僵硬

颈部僵硬是小儿麻痹症的典型症状之一,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甚至无法抬头。

5. 麻痹

麻痹是小儿麻痹症最严重的症状,可累及全身多个部位。早期表现为肌肉无力,严重者可出现肢体瘫痪。

6. 意识障碍

部分患儿在疾病晚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7. 其他症状

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皮疹、腹泻等症状。

二、小儿麻痹症的危害

1. 残疾

小儿麻痹症最严重的危害是导致肢体瘫痪,患儿可能终身残疾。

2. 生活质量下降

肢体瘫痪会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使其无法正常生活、学习。

3. 心理影响

小儿麻痹症患儿在心理上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如自卑、焦虑等。

三、预防与治疗

1. 预防

(1)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方法。

(2)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等。

(3)加强儿童营养:提高儿童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2. 治疗

(1)对症治疗:针对发热、肌肉疼痛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2)康复治疗:对于麻痹患儿,应进行康复治疗,以恢复肢体功能。

小儿麻痹症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了解小儿麻痹症的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家长和医护人员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共同努力,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张晓峰. 小儿麻痹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8,25(5):1-3.

[2] 陈思,李明. 小儿麻痹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7,24(12):1-3.

[3] 李晓燕,张晓峰. 小儿麻痹症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9,26(1):1-2.

小儿麻痹症症状

小儿麻痹症症状

1.前驱期

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腹泻等,持续1~4天。若病情不发展,即为顿挫型。

2.瘫痪前期

前驱期热退后1~6天,体温再度升高,形成双峰热型。头痛、恶心、呕吐加剧,全身肌肉疼痛,以颈背及四肢肌痛为甚,感觉过敏,不愿他人抚抱。勉强使其坐起时,则以双手向后支撑,呈“三脚架征(tripod sign)”此期脑脊液大多有改变。若病程止于此期,为无瘫痪型。

3.瘫痪期

自瘫痪前期的3~4天开始,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逐渐加重,体温退至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可分以下几型:

(1)脊髓型:肢体出现迟缓性瘫痪,分布不对称,下肢及大肌群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腱反射消失,感觉存在。尚可累及颈背肌、膈肌、肋间肌,出现竖头困难和呼吸运动障碍、矛盾呼吸;累及腹肌、膀胱肌,则出现尿潴留、便秘和大小便失禁。

(2)延髓型:又称脑干型或球型。病变累及脑神经的运动神经核及延髓的呼吸、循环中枢。占瘫痪型的5%~10%,呼吸中枢受累时可出现呼吸不规则、节律不整和异常呼吸;血管运动中枢受累时可有血压和脉率的变化。脑神经受损时出现相应的神经麻痹症状和体征。

(3)脑型:较少见,表现为高热、躁动、惊厥或嗜睡、昏迷和肢体强直性瘫痪。

(4)混合型:以上几型同时存在,以脊髓型和延髓型并存多见,常有肢体瘫痪和呼吸受累。

4.恢复期

瘫痪后1~2周,病肌开始恢复,自肢体远端开始。一般病例8个月可完全恢复,严重者需6~8个月甚至更长。

5.后遗症期

严重者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数十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后肌肉萎缩综合征”。病因不明。

合并症:

由于外周型或中枢型呼吸麻痹可继发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化脓性支气管炎和呼吸衰竭引起严重出血;长期卧床可致褥疮及氮、钙负平衡,表现为骨质疏松、尿路结石和肾功能衰竭等。

小儿麻痹症的早期症状

1 早期症状

小儿麻痹症的早期症状是发烧、全身不适、多汗、烦躁不安,有消化道病症(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和上呼吸道病症(如咽痛、流鼻涕、咳嗽等),家长往往认为是伤风感冒,或是消化不良。

2 肌肉疼痛

患儿经过1-4天以后退烧,退烧几天以后,再次发烧,而且比第一次还高,体温可达38-39℃。全身或四肢肌肉有疼痛感觉,不愿让亲人抚抱,不愿盖被子,因这些都会增强肌肉的疼痛感,同时伴有烦躁、多汗、面颊潮红、头痛,接着还出现嗜睡等症。

3 肢体萎软

再经过3-7天以后出现麻痹,常见的部位是下肢,肢体萎软、肌肉弛缓。麻痹出现后1周,如果不继续发展,则可以逐渐恢复。

4 萎缩畸形

有些肌群因神经损伤过重,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易恢复,出现持久性瘫痪,并可导致肢体畸形。若患儿经1年半以上尚未恢复正常,则成为有后遗症。小儿麻痹症,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早期病情控制好,通过治疗可完全恢复;若没有及时治疗,严重者则可留有终身残疾。

小儿麻痹症的主要症状

麻痹症起先是发烧、头疼、腹泻、呕吐和全身不舒服,家长往往认为是伤风感冒,或是消化不良。经过1-4天以后退烧,退烧几天以后,再次发烧,而且比第一次还高。突出的表现是知觉过敏样疼痛,不让别人触摸,同时伴有脸红、头痛、喉咙痛、呕吐、多汗,接着出现嗜睡等症状。经过3-7天以后出现麻痹,常见的部位是下肢。麻痹出现后1周,如果不继续发展,则可以逐渐恢复。

如果及时到医院治疗,小儿麻痹症是可以治好的。过去对一些长期不能恢复的,曾认为是“不治之症”的后遗症;目前已有针灸按摩或手术等治疗方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www.shdoqs.com/yuer/7983.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