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着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血常规化验单作为一项重要的临床检查项目,能够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本文将从血常规化验单中的各项指标出发,解读血液指标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为读者提供一份实用的健康指南。
一、血常规化验单中的关键指标
1.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是血常规化验单中最常见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白细胞计数为(4.0-10.0)×10^9/L。当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时,可能提示感染、炎症、肿瘤等疾病;当白细胞计数异常降低时,可能提示免疫系统功能低下、骨髓抑制等疾病。
2. 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是血常规化验单中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人体的携氧能力。正常情况下,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为(4.0-5.5)×10^12/L,成年女性为(3.5-5.0)×10^12/L。当红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时,可能提示脱水、缺氧、慢性心肺疾病等;当红细胞计数异常降低时,可能提示贫血、失血、骨髓抑制等疾病。
3. 血红蛋白(HG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它负责携带氧气。正常情况下,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当血红蛋白异常升高时,可能提示脱水、慢性心肺疾病等;当血红蛋白异常降低时,可能提示贫血、失血、骨髓抑制等疾病。
4.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是血常规化验单中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人体的凝血功能。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为(100-300)×10^9/L。当血小板计数异常升高时,可能提示骨髓增生性疾病、炎症等;当血小板计数异常降低时,可能提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抑制等疾病。
5.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白细胞计数中的一种类型,它反映了人体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40%-70%。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升高时,可能提示细菌感染;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降低时,可能提示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疾病等。
二、血常规化验单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 血常规化验单是早期发现疾病的“哨兵”
血常规化验单中的各项指标能够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对于早期发现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2. 血常规化验单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血常规化验单可以为医生提供患者的血液指标信息,有助于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例如,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变化,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3. 血常规化验单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对比治疗前后血常规化验单中的各项指标,评估治疗效果。例如,在贫血的治疗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
血常规化验单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血常规化验单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因此,关注血常规化验单,关注自身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 ,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 N 0.3 ~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 ~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 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 0.01 (0~1%) 淋巴细胞 L 0.20 ~ 0.40 (20%-40%) 单核细胞 M 0.03 ~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血常规
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编辑本段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
、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编辑本段血常规标准参考值及单位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 3:血红蛋白浓度(HGB)(参考值:120~160),(单位:g/L) 4: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单位:%)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单位:fL)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pg)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00~360),(单位:g/L) 8: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 9:淋巴细胞比值(LY%)(参考值:17~48),(单位:%) 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参考值:4-10),(单位:%) 1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 (参考值:43~76),(单位:%) 12: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血常规
10^9/L) 13:单核细胞计数(MONO)(参考值:0.3~0.8),(单位:10^9/L) 14: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1.2~6.8),(单位:10^9/L) 15: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1~14.5),(单位:%)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9~18),(单位:%) 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4~12.5),(单位:fL) 18:大血小板比例(P-LCR)(参考值:10~50),(单位:%)
如何看血常规化验单
您好:1.血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1~5岁儿童约为8000~11000。
2.红细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万;成人女性350~450万;新生儿600~700万;两岁后逐渐下降。
3.血红蛋白;成人男性13.5~15克%;女性12~14.5克%。
4.血沉:A、长管法,每小时儿童12毫米以下;成人男性15毫米以下;成人女性20毫米以下。B、短管法,每小时儿童2~10毫米,成人男性0~8毫米,成人女性0~10毫米。 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30万。
6.出血时间:1~5分钟。
7.凝血时间:A、试管法4~12分钟;B、毛细血管2~4分钟;玻片法2~8分钟。
8.蛋白质:总量6~7.5克%;白蛋白3.5~4.8克%;球蛋白2~3克%;白蛋白/球蛋白3.8~4.8克%。
9.葡萄糖:成人80~120毫克%;儿童80~100毫克%。
10.总胆固醇:成人100~230毫克%;6岁以上儿童130~200毫克%。
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毫当量/升或40~150毫克%。
12.谷丙转氨酶:定量法2~40卡门氏单位。
13.肝功能:黄疸指数2~6单位;总胆红素0.1~1毫克%;麝香草酚浊度0~6单位;硫酸锌浊度2~12单位。
红细胞(RBC):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血红蛋白(HGB):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
红细胞比容(Hct,又称红细胞压积PCV):男性0.40~0.50L/L,女性0.37~0.48L/L
红细胞平均压积体积(MCV):82~92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1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11.5%~14.5% 祝你健康
怎样看血常规化验单
怎样看血常规化验单
一、
血常规化验单主要看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其相关参数。了解这些参数的正常范围,对比个人的实际数据,进而判断身体状况。
二、
1.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是身体的卫士,主要对抗感染。白细胞计数的升高通常提示体内存在感染或炎症。反之,白细胞计数减少则可能意味着免疫力下降。
2. 红细胞计数及相关参数
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红细胞计数的增多可能反映身体缺氧或某些慢性病;减少则可能与贫血有关。此外,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等指标也能提供关于红细胞状态的线索。
3. 血小板计数及相关参数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过程。血小板计数的异常可能与出血风险有关。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过低则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平均血小板体积等参数也有助于理解血小板的状态。
4. 其他指标
血常规化验单还可能包括其他指标,如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等,这些指标有助于更细致地判断身体的状况。如果有特定的症状或疑虑,建议咨询医生进行专业解读。
三、注意事项:
在解读血常规化验单时,应注意各参数的正常范围,并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应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同时,血常规化验单只是诊断的一个辅助手段,具体的疾病判断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和临床表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