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指婴儿在出生后4-12周内,由于母乳喂养而出现的一种黄疸现象。据我国权威资料统计,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约为3%-8%,对婴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将围绕母乳性黄疸的三大特征展开论述,旨在为广大父母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
一、母乳性黄疸的三大特征
1. 黄疸出现时间较晚
与新生儿黄疸相比,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时间相对较晚。通常在出生后4-12周出现,最长可达6个月。这是因为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如β-胡萝卜素等,会阻碍胆红素的排泄,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发黄疸。
2. 黄疸程度较轻
相较于新生儿黄疸,母乳性黄疸的程度相对较轻。大多数婴儿的黄疸仅表现为轻度,不会对婴儿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但若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
3. 黄疸与母乳喂养密切相关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与母乳喂养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停止母乳喂养后,婴儿的黄疸程度会在1-2周内明显减轻。这是因为母乳中的某些成分会阻碍胆红素的排泄,而停止母乳喂养后,这种阻碍作用消失,胆红素排泄恢复正常。
二、应对策略
1. 观察婴儿症状
父母在发现婴儿出现黄疸时,应密切关注婴儿的症状,如精神状态、食欲、大小便等。若婴儿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大小便颜色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 停止母乳喂养
若确诊为母乳性黄疸,建议父母停止母乳喂养一段时间,待黄疸程度明显减轻后,再逐渐恢复。通常,停止母乳喂养1-2周后,黄疸程度可明显改善。
3. 加强营养
在停止母乳喂养期间,父母可为婴儿提供适当的配方奶粉,确保婴儿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注意观察婴儿的反应,避免出现过敏等问题。
4. 及时就医
若婴儿出现黄疸伴随其他症状,如发热、呕吐等,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婴儿疾病,了解其三大特征及应对策略对父母来说至关重要。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家长们对母乳性黄疸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育儿过程中,父母应密切关注婴儿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专业指导,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张晓华,李晓红,刘春燕. 母乳性黄疸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31(4):249-252.
[2] 谢丽芳,杨丽芳,张莉.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治疗探讨[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8,25(6):37-39.
母乳性黄疸的三大特征
母乳性黄疸的三大特征
母乳性黄疸的三大特征,黄疸是一种初生宝宝常见你的一种疾病,这种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还是要注意的;黄坦有的是后天生成的,有的是母乳性的。那么,怎么判断呢?以下母乳性黄疸的三大特征分享给大家。
母乳性黄疸的三大特征1
母乳性黄疸的三大特征
1、母乳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会出现皮肤黄染、粘膜黄染,但并没有其他的异常,黄疸情况会逐渐加重,在出生后10-15天,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71~513umol/l。此时如果继续喂母乳的话,升高的胆红素会持续4-10天,然后慢慢的下降,在3-12周时恢复正常的`水平,黄疸即完全消退。但是,如果是停止母乳喂养的话,那么在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就会明显的下降。
2、如果在停喂母乳后48小时,胆红素会下降50%,就可以确诊为母乳性黄疸。之后再恢复母乳喂养的话,胆红素又会升高17~51umol/l,但却不会达到原来那么高的水平了。
3、母乳性黄疸患儿平时没有其他的临床症状,食欲、生长发育都为正常的,即便是检查,肝功能也是正常的。只是需要把母乳性黄疸和溶血、感染引起的黄疸区分开。
母乳性黄疸的三大特征2
母乳性黄疸不退怎么办
1、照蓝光。如果小宝宝黄疸较严重,医生会建议通过照蓝光来治疗,治疗期间无需停止母乳喂养,治疗时间则是因人而异的,一般3-7天可治疗结束。
2、晒太阳。母乳性黄疸很常见,症状不严重的无需治疗,只需要带小宝宝多晒晒太阳,多喝水,也可以退黄的,记得晒太阳时要隔着玻璃,不要让宝宝暴露在日光下以免晒伤。
3、药物治疗。医生也会根据情况,让宝宝使用药物(茵栀黄注射液)助退黄,也可以口服茵栀黄口服液、茵栀黄颗粒或煲绵茵陈汤来治疗。
4、增加母乳喂养次数。母乳性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很大关系,出黄疸期间无需停止母乳喂养,可以适当增加母乳喂养次数,除非血清胆红素的值实在太高,才建议暂停母乳喂养三五天。
母乳性黄疸这种病,会出现什么特征吗
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继续代谢和排泄,出现了皮肤和巩膜的发黄。黄疸现于出生1周后,2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延续4-12周方消退;若停母乳喂养,黄疸在48~72 h明显消退。先不说停不停母乳的问题,要知道黄疸不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说白了都是因为体内的胆红素无法排出体外造成的。那为什么我们正常人可以排出体外呢?主要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肝脏,它可以通过代谢,将胆红素从我们的肠道排出体外。
其实这主要就是吃的少,肠胃蠕动就少,胎粪排的就慢,而胎粪里有胆红素,排不出去,就又通过肠吸收进血液里了。一种是母乳性黄疸,大部分母乳性黄疸的孩子健康,生长发育正常,黄疸值也不很高,只是排的时间比较长。一般来说,如果是生理性黄疸,也就是正常的黄疸,是没有必要暂停母乳的。甚至有些宝宝是因为喝母乳不够多才引起的黄疸,妈妈没有尽早开奶或者喂宝宝吃母乳的次数时间太少。宝宝吃到足够的奶水可以帮助消除黄疸,而且初乳能促进宝宝尽快拉出胎便,减少黄疸的产生。
如果病情严重,可以停止喂母乳,等到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后,可以继续喂母乳。如果患上的病理性黄疸,家长要带小孩去医院做光照治疗,但是不用停止喂母乳,母乳会更好地让小孩获取营养成分。
可以看一下是不是母乳性的黄疸,你可以停几天母乳观察一下是不是黄疸指数会降低,如果停了母乳以后,黄疸指数明显降低的话就是母乳性的黄疸了,这个时候就应该停止母乳了,如果不是母乳性的黄疸,就没关系,是可以继续母乳喂养的。
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 母乳性黄疸的特征
1 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
母乳性黄疸目前对于它的发病机制,还有发病病因不是很明确,一般是需要根据它的临床表现来明确是不是母乳性黄疸,它的诊断标准是缺乏实验室的检测手段,根据临床特点来判断:第一是足月儿多见,纯母乳喂养、以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第二母乳性黄疸它的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期,胆红素水平是高于正常的生理性范围;第三就是病史、查体和各种必要的辅助检查,是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病理性黄疸的病因;第四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第五,停母乳一到三天后,黄疸明显的消退,血胆红素迅速下降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左右,母乳性黄疸是需要根据宝宝的一般情况,还有母乳喂养的情况,还有其他可能引起黄疸升高的一些病理因素逐一排除,才能够明确他是不是母乳性黄疸。
2 母乳性黄疸的特征
母乳性黄疸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足月儿多见,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发生的时间范围内,峰值可高于生理性黄疸,消退时间可以晚于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好,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不影响生长发育,其他引起黄疸升高一些病理因素可以排除,然后肝脏不大,肝功能正常,无肝病及溶血的表现,然后黄疸如果是升高,持续升高停母乳喂养,一般停母乳三天左右,黄疸可以下降百分之五十,所以母乳性黄疸要排除所有其他可能引起黄疸的病理因素,然后根据他的临床特点,然后还有母乳喂养的关系,来判断他是不是母性黄疸。
3 母乳性黄疸的危害
母乳性黄疸它的一般预后是良好的,在国内尚未发现母乳性黄疸有胆红素脑病发生的一些病例的报道,但是在国外是有报道,部分的胆红素脑病是跟母乳喂养是相关的,特别是国外有专家报道,在早期出院的新生儿,是应尽早访视,对于出生后两到三天以内发现有异常,需要及时的干预,对于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就是指一周以内的宝宝的黄疸,更应该积极的干预,预防可能发生胆红素脑损伤的情况。有报道称就是在黄疸十五到二十五毫克的母乳性黄疸患儿中,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有三分之一显示是异常的,当胆红素正常的时候,此改变很快的消失,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所以对于胆红素高的母乳性黄疸,尤其是早期早产儿应注意观察,必要时候是要给予积极处理。
4 母乳性黄疸多久能退
目前对于母乳性黄疸,它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它的发病病因也是不是十分明确,是根据它的临床表现,然后跟它的母乳喂养的关系,来明确是不是母乳性黄疸。一般母乳性黄疸,像晚发性母乳性黄疸,一般是在生后一周左右出现黄疸,然后两周左右达到高峰,如果持续母乳喂养,黄疸可以持续时间很长,一般可以持续四到十二周方能够消退。如果是黄疸明显的升高是需要干预的,如果是黄疸大于十五毫克每分升,就需要停母乳三天改人工喂养,黄疸可以下降50%左右,如果是大于二十毫克每分升,则需要光疗退黄,一般母乳性黄疸它的预后是良好的,一般如果是黄疸持续升高,有可能会入颅影响他的听力感觉神经,所以对于母乳性黄疸是建议定期监测黄疸的情况,必要时候是需要干预治疗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