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作为人体代谢过程中的一种生理现象,是体内胆红素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当胆红素代谢障碍超过生理范围,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时,便形成了病理性黄疸。本文将从病因、诊断与治疗三个方面对病理性黄疸进行探讨。
一、病因
1. 生成过多
(1)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未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常见病因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2)肝细胞性黄疸:肝脏功能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
2. 排泄障碍
(1)胆道阻塞:胆道系统炎症、肿瘤、结石等疾病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引起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2)胆汁酸代谢异常:胆汁酸代谢紊乱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如胆汁酸合成酶缺乏、胆汁酸转运蛋白异常等。
3. 胆红素摄取与转运障碍
(1)胆红素摄取障碍: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降低,如肝细胞损伤、胆红素摄取蛋白表达异常等。
(2)胆红素转运障碍: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运过程中受阻,如胆红素转运蛋白异常、胆红素结合蛋白功能异常等。
二、诊断
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黄疸发生的时间、程度、伴随症状等。
2.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程度,检查肝、胆、脾等器官。
3. 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评估黄疸程度。
(2)肝功能检查:评估肝脏功能,如ALT、AST、ALP、GGT等。
(3)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检查,观察肝、胆、脾等器官形态学改变。
4. 特异性检查:
(1)溶血性黄疸:检测血清 unconjugated bilirubin、haptoglobin、serum free hemoglobin等指标。
(2)肝细胞性黄疸:检测血清ALT、AST、ALP、GGT等指标。
(3)胆道阻塞:检测血清CA199、CA125等肿瘤标志物,以及影像学检查。
三、治疗
1. 对症治疗:根据黄疸程度,给予补液、利尿、碱化尿液等对症治疗。
2. 原因治疗:
(1)溶血性黄疸:针对溶血原因进行治疗,如输血、药物治疗等。
(2)肝细胞性黄疸:针对肝脏疾病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等。
(3)胆道阻塞:针对胆道阻塞原因进行治疗,如胆管结石溶石治疗、胆管肿瘤切除等。
3. 特殊治疗:
(1)光疗:利用蓝光照射,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胆红素,促进其排泄。
(2)换血疗法:适用于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通过换血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
病理性黄疸是胆红素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种疾病,病因多样,诊断与治疗需综合考虑。了解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加强对病理性黄疸的预防,降低其发病率,对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瑞东,刘春丽,杨晓燕,等. 病理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5):635-637.
[2] 赵宇,刘丽,王丽华,等. 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诊断与治疗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0):128-130.
[3] 王瑞,张丽华,李慧,等. 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诊断与治疗[J]. 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0):112-114.
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人体内的胆红素含量若过高,便容易引发黄疸疾病。该病症的发病人群日益广泛,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显著影响。为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及时发现黄疸病症,让我们一同了解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肝炎是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患有黄疸病症时,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皮肤发黄的现象,部分人的皮肤甚至呈现金黄色。这种皮肤变黄的现象会遍布全身,影响患者的外貌和自信心。
除了肝炎,部分病理性黄疸患者还伴有贫血症状。这类患者的大便颜色会变浅,同时出现浑身乏力和食欲下降的情况。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呕吐症状,这些症状无疑会给黄疸患者的生活带来困扰。
胆汁淤积也是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之一。这类患者常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并伴有体重减轻的现象。为了降低该疾病对身体的伤害,需要及时对黄疸病症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总之,了解病理性黄疸的特点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怎样来判断新生儿黄疸是否属于病理性黄疸呢
医学上把未满月宝宝出现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多发于出生后的一周内。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因为新生儿不需要那么多的红血球。红血球被破坏的代谢产物就是胆红素,如果胆红素太高,即“高胆红素症”,会引起黄疸。
宝宝的黄疸数值怎么看?
黄疸的数值其实就是监测胆红素的水平,胆红素有两个单位,一个是mg/dl,一个是umol/L,他们的关系是1 mg/dl=17.1 umol/L。
怎么辨别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呢,可以根据下方图表进行判断:
简单来说,黄疸出现得早(24小时内)、升得快、程度高、持续久(超过2周者)、退而复现,宝宝有症状如吃奶减少、发热、烦躁或嗜睡等情况的,需立即就医。
黄疸分类
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病理性的黄疸需要及时就医治疗,但生理性的黄疸只需要护理得当,会自行康复。
1)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大部分新生儿黄疸属于“生理性黄疸”,会在1~2周内消退,也有很多宝宝会持续1个半月,母乳喂养的宝宝,黄疸甚至可能持续几个月。但如果胆红素急剧上升,进入脑细胞,造成“核黄疸”,就会对宝宝造成严重的伤害。
黄疸增加,宝宝是从脸→躯干→四肢、眼睛变黄。
黄疸减退,是从四肢、眼睛→躯干→脸退黄。
如果你很难判断宝宝的黄疸退没退,可以2~5天去医院检查胆红素水平。只要宝宝精神好、吃奶好,就说明黄疸不严重,大概三、四周黄疸就能完全消退了。不过,早产宝宝相对要慢一些。
但是,还有那么一小部分的宝宝,属于“病理性黄疸”,要警惕了。
2)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症状比较重,可能还有吐奶、发烧、抽搐、嗜睡、大便发白等表现,而且进展快、持续时间长。
胆红素会通过血脑屏障,损伤神经系统,造成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导致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脑瘫等严重后果。
新生儿黄疸了怎么治疗?
大多数生理性黄疸都不需要治疗。如果是病理性黄疸就需要治疗了。
目前比较公认的黄疸治疗方法为:光照治疗和换血治疗
光照疗法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方法。具体方法是让宝宝脱光衣服躺在婴儿床里,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其余均裸露。用单面光或双面光照射,持续2~48小时(一般不超过4天)。这种方法通常可以缓解黄疸,因为紫外光能把胆红素转变成一种更容易通过宝宝的尿液排出体外的东西。
还有一种治疗方法就是将你的宝宝用光纤毯(毯式黄疸治疗仪)包裹起来。新生儿黄疸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蓝光照射,安全性很好,部分婴儿可能出现皮疹和腹泻等副作用,停止照射后即消失。照光时注意保护眼睛。光照疗法通常十分有效,但如果宝宝的黄疸比较严重,或者经过光照疗法后胆红素水平仍持续升高,宝宝就需要进行换血疗法。
换血治疗用血型匹配的、胆红素水平正常的血液去置换新生儿全身的血液,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这种方法操作起来相对复杂,不良反应也会比较多。儿科医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采用换血治疗的。
常见黄疸治疗误区
1、新生儿黄疸不用治,多晒太阳就可以
晒太阳能帮孩子退黄,但小面积的暴露效果很有限,大面积的暴露孩子无法保暖,所以一般不建议通过晒太阳来给孩子退黄。广西有位新生儿黄疸很高,医院建议照蓝光,但其家长认为“晒晒太阳就好了”,强烈要求出院,后来孩子出现“蚕豆病”险些丧命,最终进行了换血治疗才得以痊愈。
2、多喝白开水/葡萄糖去可以去黄疸
美国儿科医学会表示:明确反对给黄疸婴儿喂水、糖水或者任何非奶类液体。因为多喝水不仅不能降低肠道胆红素排泄速度,反而会加重黄疸。因为消化道充满葡萄糖的婴儿会没有胃口吃奶,吃奶次数和量都会降低,从而影响胆红素的排泄。除此之外,鸡蛋清按摩腰臀、指尖放血、洗中草药水同样是不靠谱的土办法。
3、不建议用茵栀黄去黄疸
4、母乳性黄疸需要断母乳
母乳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7~11天左右出现。这种情况在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中很常见,而且通常没有危害。不过,如果宝宝的胆红素水平太高,建议你还是暂停哺乳3~5天,使宝宝的胆红素水平降下来。这段时间, 你可以用吸乳器吸出乳汁,以保持乳汁的分泌量。等宝宝的胆红素水平降下来后,继续给宝宝喂奶了。
什么情况下需要送医治疗黄疸?
大部分新生宝宝都有黄疸,一般是轻微的黄痘,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也不会引起什么问题(新生儿黄疸)。在比较罕见的情况下,当胆红素生成得过快,或者当肝脏反应过慢的时候,胆红素的水平就可能上升到比较危险的程度(病理性黄疸)
下面这几种情况可能与其他一些健康问题相关,建议果断咨询医生:
早产宝宝黄疸较高。宝宝在出生后第一天及第二天的胆红素水平偏高(新闻中的新生宝宝的情况)。宝宝在短期内(如一两天之内)胆红素含量上升很快,宝宝很快从面部黄色变成全身黄色。出生后的24小时内,黄疸持久不退、或者消退后又再出现、或者黄疸加重。母亲是O型血,父亲是A型、B型或AB型血;母亲是Rh阴性血,宝宝是Rh阳性血,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宝宝手心及脚底心的皮肤呈黄色。宝宝黄疸为暗黄色,大便颜色偏浅或白陶土色。如果胆红素水平是在出生后的三、四天缓慢上升,那么宝宝很可能是正常的生理性黄疸,通常是无害的。
总结
因为听说黄疸会影响宝宝智力发育,所以很多家长会特别着急,总想着通过药物快点让宝宝退黄。其实,坚持母乳喂养或是光疗都比用药更有效!即便是因为母乳而引起黄疸的话,也不必中断母乳的哺喂,除非指数高到需要换血的地步,可暂时停止哺喂母乳两天,等黄疸消退后再重新喂母乳。
再次提醒,宝宝出生后愈早愈多的母乳哺喂,有助于加速胆红素排出,预防早发性黄疸,因此,即使是母乳喂养引起的晚发性黄疸,综合母乳给宝宝带来的好处,也没有必要停喂母乳。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1、 黄疸出现过早,常在24h内出现。
2、 黄疸程度过重,血清胆红素>205-257umol/L。
3、 黄疸进展过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85umol/L。
4、 黄疸持续多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5、 黄疸褪而复现,或再度进行性加重。
6、 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
凡符合以上特点之一者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钜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母乳性黄疸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峯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相关文章:
[婴儿黄疸高怎么办?新生儿黄疸高怎么治疗?]
[早产儿黄疸正常值是多少 早产宝宝黄疸怎么办]
[新生儿黄疸可以吃母乳吗 黄疸宝宝如何顺利母乳喂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