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治疗最佳用药(手足口病治疗最佳用药方法)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对象为5岁以下的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因此,了解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尤其是最佳用药,对于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针对手足口病治疗最佳用药进行探讨。

一、手足口病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病毒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发热、皮疹、口腔溃疡等症状。手足口病病程一般为1-2周,大多数患者可自行痊愈。部分患者病情较重,可能出现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二、手足口病治疗原则

1. 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对手足口病患者应尽早发现,及时隔离,避免病毒传播。

2.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支持治疗:加强营养,保持充足的休息,增强机体免疫力。

4. 抗病毒治疗:针对病毒感染,选用合适的抗病毒药物。

三、手足口病治疗最佳用药

1. 抗病毒药物

(1)利巴韦林:利巴韦林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研究表明,利巴韦林在治疗手足口病中具有显著疗效。

(2)干扰素:干扰素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作用。在手足口病治疗中,干扰素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2. 抗感染药物

(1)抗生素:手足口病主要由病毒引起,一般无需使用抗生素。但在病情严重、合并细菌感染时,可适当使用抗生素。

(2)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干扰素等,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作用。

3. 对症治疗药物

(1)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可缓解发热症状。

(2)口腔溃疡药物:如利多卡因喷雾剂、口腔溃疡膏等,可减轻口腔溃疡疼痛。

(3)皮肤外用药:如炉甘石洗剂、氧化锌软膏等,可缓解皮疹瘙痒。

四、手足口病治疗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勿自行增减剂量。

2.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就医。

3.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病毒传播。

4. 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治疗原则,合理选用最佳用药。加强个人卫生,提高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希望本文对手足口病治疗最佳用药的探讨,能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有益参考。

手足口病怎么样快速治疗

潜伏期一般 2~7 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患者急性起病,轻重不一,轻者无症状。

1. 发热

急性起病,约半数患者发病前 1~2 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 38 ℃左右,以婴幼儿居多,年龄越小越呈高热趋势,热程2 ~7 天。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部分初期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

2. 皮疹

发热 1~2 天后,手掌或脚掌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有时在患儿臀部和肛周也可见到疱疹。口腔黏膜可出现散在疱疹,疼痛明显,多分布在口腔、舌尖、颊粘膜、软腭、硬腭、扁桃体等处,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口腔溃疡可引起局部疼痛影响进食,婴幼儿表现为哭闹、拒食、流涎。皮疹呈离心性分布,一般无疼痛及痒感,皮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愈合后不留痕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浑浊液体,一般无疼痛感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腔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1周内消退。

重症病例:① 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肺功能衰竭等。②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的典型表现,单有发热伴肌阵挛、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脏衰竭、肺水肿等。

手足口病初期怎么治疗

我有位朋友的孩子有段时间得了手足口病,经常发烧和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孩子难受的不得了,好在现在已经痊愈了,之后我去查了手足口病初期怎么治疗,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手足口病初期怎么治疗吧。

1.第一手足口病初期怎么治疗: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并按医生的嘱咐服药,并卧床休息。同时必要时可服用中成药,如小儿咽扁冲剂,清开灵口服液,板兰根冲剂等口服药物。或者可以取西瓜霜或思密达涂搽口腔患处,缓解一下疼痛

2.第二手足口病初期怎么治疗:注意口腔皮肤清洁,必须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同时注意看护病人的清洁,防止其对皮肤疱疹进抓挠,以防破溃感染等。

3.第三手足口病初期怎么治疗: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注意事项

平时要注意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要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等

手足口病初期吃什么药拜托了各位 谢谢

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多喝温开水;要让患儿有足够的休息;要保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本人辨证治疗本病多例,效果不错。 治疗方法 急性发作期 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疼痛、发热烦燥,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泪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兼高热有动风之亦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米之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恢复期 热退或微热。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蝉蜕6克,钩藤、淡竹叶各9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本病中药古籍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本病症状和特征,似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本人在临床观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发热、口臭、流涎、拒食、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多为外感时邪病毒、内有脾胃蕴热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在急性期间用自拟方清热泻脾饮。本方有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燥湿除烦之功。使用本方应注意病中即止,以防过用苦寒易伤脾胃,即在热渐退、皮疹缩小、其他兼症缓解时改用理脾助运兼以清化之药物,务使祛邪不伤正,邪去正安。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主要是隔离病儿,加强婴幼儿卫生保健,以减少感染机会。同时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造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www.shdoqs.com/yuer/21929.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