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佝偻病的症状图片(小儿佝偻病的症状图片早期)

小儿佝偻病,作为婴幼儿时期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其危害不容忽视。本文将通过对小儿佝偻病症状图片的解析,揭示这一疾病对儿童健康的潜在威胁,旨在提高家长和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共同呵护婴幼儿健康成长。

一、小儿佝偻病的定义及病因

小儿佝偻病,又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指婴幼儿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异常,骨骼和牙齿发育不良的一种疾病。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中维生素D摄入不足:母乳、配方奶粉等婴幼儿食品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若不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易导致维生素D缺乏。

2. 暴露阳光不足: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若婴幼儿长期处于室内,缺乏户外活动,易引发佝偻病。

3. 遗传因素:部分婴幼儿存在遗传性维生素D代谢障碍,导致维生素D吸收不良。

4. 慢性疾病:如慢性腹泻、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可影响维生素D的代谢和吸收。

二、小儿佝偻病的症状图片解析

1. 骨骼畸形:症状图片显示,佝偻病患儿常出现骨骼畸形,如头部畸形(方颅)、胸部畸形(鸡胸、漏斗胸)、脊柱畸形(脊柱侧弯、后凸)等。

2. 生长发育迟缓:佝偻病患儿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明显低于同龄儿童。

3. 精神神经症状:症状图片显示,佝偻病患儿可能出现易激怒、多汗、烦躁不安、夜惊、抽搐等症状。

4. 消化系统症状:佝偻病患儿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三、小儿佝偻病的诊断与治疗

1.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如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等)可确诊。

2. 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补充维生素D:根据病情轻重,给予适量维生素D制剂,如维生素D2、维生素D3等。

(2)补充钙、磷:在补充维生素D的适量补充钙、磷,以促进骨骼发育。

(3)改善饮食习惯:增加富含维生素D、钙、磷的食物摄入,如鱼肝油、蛋黄、牛奶、豆制品等。

(4)加强户外活动:鼓励婴幼儿多晒太阳,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

四、预防与健康教育

1. 预防: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婴幼儿应注重维生素D的摄入,定期检查血钙、磷等指标,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2. 健康教育:普及佝偻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知识,提高家长和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

小儿佝偻病是一种危害婴幼儿健康的疾病,了解其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至关重要。通过本文对小儿佝偻病症状图片的解析,我们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共同呵护婴幼儿健康成长。

小儿佝偻病都有哪些症状

孩子在发生佝偻病后,早期表现为多汗、好哭、睡眠不沉、易惊,由于头部的多汗而使头部发痒,孩子常摇头而致头枕部秃发。
以上的表现只能提示家长孩子有佝偻病的可能,需带孩子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切不可随便给孩子补充大量维生素D,以防止维生素D中毒。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孩子的肌肉松弛无力,特别是腹壁及肠壁肌肉的松弛,可引起孩子的肠胀气,而致腹部膨隆犹如蛙腹。佝偻病患儿最主要的变化是由于骨骼病变所出现的症状,这是佝偻病的特征表现。6个月以下的孩子,用手指轻压其枕骨或顶骨,犹如乒乓球有弹性感;8-9个月的孩子头颅呈方形,前囟门也偏大,至18个月前囟门尚不能闭合。
在1岁左右的孩子,胸部则可见到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如珠,称为肋串珠;并可出现胸廓畸形如胸骨前突呈“鸡胸”和肋缘的外翻。由于四肢和背部肌肉的无力,孩子的坐、立和走路都晚于健康的孩子,且容易跌跤,到了1岁以后会走路可出现两下肢向内或向外弯曲的畸形呈“0”型腿或“X”型腿。此外,孩子的出牙也延迟,且容易发生蛀牙。
维生素D是治疗佝偻病的有效药物,一般患儿给予口服维生素D丸就可以了,对不能口服或是有腹泻的孩子可在医生指导下注射维生素D,同时加用钙剂。同时,让孩子多晒太阳,小婴儿继续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合理喂养;为防止畸形,不要让孩子久站久坐,不让孩子过早行走。

什么是小儿佝偻病

现今的社会,小儿佝偻病越来越普遍,这是很多家长都担心,害怕的问题。对于小儿佝偻病确实应该得到家长们的高度重视,为了让父母们更加了解小儿佝偻病,父母会育儿网小编总结了以下小儿佝偻病症状图片,供家长们参考。

新生儿佝偻病(ricketsofnewborn)是由于维生素D和(或)钙磷缺乏引发的钙磷代谢失常并造成生长中的骨骼骨基质钙盐沉着障碍和(或)类骨组织(未钙化骨基质)过多聚积为组织学特征的一种营养性代谢性骨病。若在出生时已发生本病则称为先天性佝偻病(congenitalrickets,CR)又称胎儿佝偻病、胎生性佝偻病等。新生儿佝偻病易合并低钙性痉挛,由于喉痉挛可危及生命或致缺氧性脑损伤,因此应积极防治。

以上是有关小儿佝偻病症状图片,家长们应该更加了解了佝偻病对孩子们的危害,家长们要高度重视哦。

佝偻病的早期症状图片

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3~18月龄。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并可影响肌肉发育及神经兴奋性的改变,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不同。本病在临床上可分期如下:

1.初期(早期)

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多汗刺激头皮而摇头等。此期常无骨骼病变,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活动期(激期)

当病情继续加重,出现PTH功能亢进和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6月龄以内婴儿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囟边缘软,颅骨薄,轻按有“乒乓球”样感觉。6月龄以后,骨缝周围亦可有乒乓球样感觉,但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至7~8个月时,头型变成“方颅”,头围也较正常增大。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称佝偻病串珠;严重者,在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手、足镯。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沟或郝氏沟。

患儿会坐与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1岁后,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或膝外翻(“X”形)样下肢畸形。可能因为严重低血磷,使肌肉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和肌力减弱。

此期血生化除血清钙稍低外,其余指标改变更加显著。X线显示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3.恢复期

以上任何期经治疗或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需1~2月降至正常水平。治疗2~3周后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逐渐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X线检查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www.shdoqs.com/yuer/2066.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