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症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自19世纪以来,小儿麻痹症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如今,小儿麻痹症得到了有效控制。防控挑战依然严峻。本文将围绕小儿麻痹症的历史、现状及防控挑战展开论述。

一、小儿麻痹症的历史

1. 19世纪:小儿麻痹症的发现

19世纪,欧洲爆发了第一次小儿麻痹症疫情。当时,医学界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尚浅,治疗方法有限。小儿麻痹症成为了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疾病。

2. 20世纪:小儿麻痹症的肆虐

20世纪初,小儿麻痹症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1940年至1980年间,全球每年约有10万名儿童因小儿麻痹症而瘫痪。

3. 20世纪中叶:疫苗的研发与普及

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成功研发出小儿麻痹症疫苗。随后,疫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小儿麻痹症发病率逐渐降低。

二、小儿麻痹症的现状

1. 全球疫情形势

目前,全球小儿麻痹症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据WHO统计,2019年全球共报告了35例小儿麻痹症病例,较2018年减少了77%。

2. 我国疫情形势

我国自1955年推广小儿麻痹症疫苗以来,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截至2020年,我国已连续35年无本土病例报告。

3. 孤立病例与疫情反弹风险

尽管全球小儿麻痹症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仍存在孤立病例和疫情反弹风险。这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疫苗接种率不足:一些发展中国家疫苗接种率较低,导致小儿麻痹症病毒传播。

(2)病毒变异:小儿麻痹症病毒不断发生变异,使得疫苗效果受到影响。

(3)全球卫生安全挑战:如国际旅行、战争等,可能导致病毒跨境传播。

三、小儿麻痹症的防控挑战

1. 提高疫苗接种率

提高疫苗接种率是防控小儿麻痹症的关键。各国政府应加大疫苗接种宣传力度,确保全民接种疫苗。

2. 加强全球卫生安全合作

全球卫生安全合作对于防控小儿麻痹症具有重要意义。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疫情挑战。

3. 加强监测与预警

建立健全小儿麻痹症监测与预警体系,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措施,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4. 加强科学研究

加大科学研究力度,不断改进疫苗,提高疫苗效果,应对病毒变异。

小儿麻痹症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给全球儿童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随着疫苗的普及和全球卫生安全合作的加强,小儿麻痹症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面对防控挑战,各国应共同努力,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全球卫生安全合作,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科学研究,为全球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小儿麻痹症是什么

小儿麻痹症是什么;答

首先,明白人体内需要四大元素人身体才正常.一:糖;二:

盐;三磷:四酶。一样都不能流失阴阳才能平。人体内磷酶大量流失人体五脏发

生病变,晚期则表现为关节僵硬和畸形最后生活不能自理,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

疗属于中医外科,病因:先天形成或后天病因,三阴空虚、筋失濡养、肾骨胳空

虚,人体内五脏三阴亏损.亏损后人体骨络柔嫩.骨胳内空虚;肝肾泌阴亏.心不造血;

气血瘀阴;肝不藏血;肝血不足;脾无血统;筋虚必瘫痪;挛缩足内翻肌肉萎缩;亏则筋

骨失濡养磷酶大量流失;骨胳空虚寿命不保;关节肿胀,僵硬和畸形。小儿麻痹症

患儿在病的早期,肌肉发生萎缩和肢体瘫痪,但瘫痪的肢体并无畸形,而是随着

病程的延长,才慢慢出现各种畸形。主要的原因是:一:部分支配肢体的肌肉瘫

痪,造成不同肌肉之间的力量不平衡。比如支配足外翻的肌肉瘫痪,而支配足内

翻的肌肉未瘫痪,造成足两边的力量不平衡,内侧有力,外侧无力,就会发生足

内翻。二:患肢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挛缩,造成畸形。比如膝关节后面的软组织挛

缩,就会造成膝关节屈曲伸不直的畸形。三:不正常的行走等负重活动,加重畸

形。比如上述的肌肉不平衡或软组织挛缩的畸形,早期是可以纠正的,但是患者

不了解这一点,而是在不正常姿势下继续行走或做其它活动,就会使畸形加重;

造成畸形的发生。四:肢体的废用不活动是造成畸形的又一重要原因。发病后患

儿肢体瘫痪,不活动,而肢体的生长发育与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密切相关,肢体

瘫痪不活动的结果就造成了患肢的骨骼、肌肉及其它软组织的发育迟缓,甚至退

化,而出现患肢短小、细瘦、关节松弛,甚至发生脱位。五:长期不良姿势的维

持是产生肢体畸形的又一重要因素。比如患儿瘫痪后长期盘腿坐位,就会造成

髋、膝关节屈曲伸不直的畸形。长期胸、腰挺不直的弯曲坐姿就会造成脊椎弯曲

畸形.

什么是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也就是指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

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患者,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与之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

扩展资料: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8~12天,临床上可分为多种类型:①隐性感染;②顿挫型;③无瘫痪型;④瘫痪型。

1、前驱期

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腹泻等,持续1~4天。若病情不发展,即为顿挫型。

2、瘫痪前期

多数患者由前驱期进入本期,少数于前驱期症状消失数天后再次发热进入本期,亦可无前驱期症状而从本期开始。患儿出现高热、头痛。颈背、四肢疼痛,活动或变换体位时加重。同时有多汗、皮肤发红、烦躁不安等兴奋状态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神经系统体征。

3、瘫痪期

临床上无法将此期与瘫痪前期截然分开,一般于起病后2~7天或第二次发热后1~2天出现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弛缓性瘫痪,随发热而加重,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多无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少见。

4、恢复期

一般在瘫痪后1~2周,瘫痪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病例8个月内可完全恢复,严重者需6~18月或更长时间。

5、后遗症期

严重者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数十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后肌肉萎缩综合征”,病因不明。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的表现

小儿麻痹症的高发让众多家长很是担忧,唯恐孩子患上这种病。而孩子一旦患上了小儿麻痹症,须尽快送往正规医院治疗,早治疗,痊愈的希望就越大,孩子受的伤害就越小。所以,家长们要多了解一些小儿麻痹症的早期症状表现,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那么小儿麻痹症的表现是什么下面和裕祥安全网关注下吧。

(1)轻型脊髓灰质炎占临床感染的80%~90%,主要发生于小儿。临床表现轻,中枢神经系统不受侵犯。在接触病原后3~5天出现轻度发热,不适,头痛,咽喉痛及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一般在24~72小时之内恢复。还出现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1~3日,自行恢复。

(2)重型常在轻型的过程后平稳几天,然后突然发病,更常见的是发病无前驱症状,特别在年长儿和成人。潜伏期一般为7~14日,偶尔可较长。发病后发热,严重的头痛,颈背僵硬,深部肌肉疼痛,有时有感觉过敏和感觉异常,在急性期出现尿潴留和肌肉痉挛深腱反射消失,可不再进一步进展,但也可能出现深腱反射消失,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瘫痪,这主要取决于脊髓或延髓损害的部位。呼吸衰弱可能由于脊髓受累使呼吸肌麻痹,也可能是由于呼吸中枢本身受病毒损伤所致。吞咽困难,鼻反流,发声时带鼻音是延髓受侵犯的早期体征。脑病体征偶尔比较突出。

(3)此外还有一种是没有出现症状的隐性感染者,感染后并无症状出现,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浸入中枢神经系统,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体内可查到特异性中和抗体。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哪些原因会导致小儿麻痹症

仅有上呼吸道及肠道症状,而不出现神经系统病变,少部分患者可因病毒毒力强或血中抗体不足以将其中和,病毒可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严重者可发生瘫痪,偶尔病毒也可沿外周神经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特异中和抗体不易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故脑脊液和粪便内病毒存留时间较长。因此,人体血循环中是否有特异抗体,其出现的时间早晚和数量是决定病毒能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因素。

为了孩子健康,我们应撑握些儿童疾病安全小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www.shdoqs.com/yuer/11393.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