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曾被称为“儿童瘟疫”,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小儿麻痹症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对于那些因小儿麻痹症留下的后遗症患者来说,40年的生活历程无疑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本文将以一位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为例,讲述他40年的生活经历,并对其背后的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剖析。
一、患者故事
张先生,现年70岁,40年前,年仅30岁的他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在当时,我国尚未普及疫苗接种,小儿麻痹症成为一种可怕的威胁。尽管历经重重困难,张先生始终乐观面对生活,顽强拼搏。
二、社会因素
1. 医疗条件
40年前,我国医疗条件相对落后,针对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手段有限。许多患者如张先生一样,只能依靠轮椅、拐杖等辅助工具生活。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2. 教育环境
在当时,学校普遍存在对残疾学生的歧视,张先生在求学过程中也遭遇了不少困难。随着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政策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尊重,教育环境逐渐改善。
3. 社会支持
40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残疾群体的关爱和支持不断增强。残疾人福利、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不断出台,为残疾群体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三、家庭因素
1. 家庭关爱
在张先生的生活中,家人的关爱是他战胜困难的重要支柱。他们不仅在经济上给予他支持,更在精神上给予他鼓励,让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
2. 家庭教育
张先生的家庭教育理念注重培养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在他成长过程中,家人鼓励他学会自理,克服困难,勇敢面对生活。
四、个人因素
1. 自强不息
面对命运的挑战,张先生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他坚信,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命运。
2. 积极心态
张先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将困难化为动力,不断追求自我价值。
40年的历程,张先生从一个残疾患者成长为一名充满自信、乐观向上的老人。这背后,既有社会的关爱,也有家庭的付出,更有个人的努力。在我国,仍有无数像张先生这样的残疾患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残疾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小儿麻痹后遗症如何发展
小儿麻痹症,又称“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是由于脊髓前角灰质炎病毒急性感染,侵犯脊髓前角细胞出现受累脊髓节段的局限或广泛的,不对称或对称的、无感觉的、弛缓性的肢体瘫痪。从50年代末期,普遍推广疫苗预防以来,本病发病率已大大降低。但许多患小儿麻痹症的患者却为其后遗症所累,造成终身残疾。过去认为小儿麻痹一旦形成肢体瘫痪,病情不会进一步发展,无需治疗。但是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小儿麻痹患者病情仍在缓慢发展。其体内的脊髓灰质炎病毒长期存在体内,继续毒害脊髓前角细胞,造成瘫痪肢体肌肉萎缩加重,甚至健侧也发生肌肉萎缩。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医生最先注意到相当部分小儿麻痹症患者在40岁之后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和肌肉痛性痉挛、继发性骨关节炎以及渐进性软弱疲乏等症状。有的患者出现头晕、头痛、难以耐受寒冷,有的还会出现口吃、吞咽困难、呼吸功能不全等,导致一些患者难以继续工作,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这一情况被称为“小儿麻痹后期综合征”或“小儿麻痹后发症(PPS)”。美国麻痹型小儿麻痹患者至今仍有160万人存活,他们中约有22%已经出现PPS症状。我国小儿麻痹矫治专家、北京肢残矫治中心秦泗河教授等,在国内检查了183例38~60岁的小儿麻痹后遗症病人,符合PPS诊断标准的有47例,占27%,其中26例单侧下肢小儿麻痹病人中5例健肢也发生了肌肉萎缩,说明我国与国际上PPS发病情况大致相同。目前,国际上PPS尚无根本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无任何药物能终止其发展,治疗仅限于减轻症状和延缓病程。
所以,提醒幼年患儿小麻痹症者,成人后还要继续治疗。中医中药及康复理疗方法对改善肌肉萎缩、无力、腰酸痛、背痛、不耐劳动等临床症状,恢复肌肉容积及改善或延缓病情进展,预防PPS有很好的疗效。平时要注意不要使患肢做超负荷的增强性的锻炼,可采用坐位或俯卧位进行伸膝、屈踝、伸髋等不引起疲劳的锻炼。预防感冒、感染,避免受风寒、潮湿,多食高蛋白、高营养、高热量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以防PPS发病。
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症发生后,会损害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诱发以下后遗症:首先会出现心肌改变,导致缺氧的症状和表现。二是患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时,会导致儿童肌肉萎缩,严重影响和危害儿童运动功能。第三,会导致儿童骨关节畸形。当发生骨关节畸形时,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运动功能,还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目前脊髓灰质炎尚无完全可行的治疗方案,患此病后应及时对症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
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有什么治疗方法吗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手术矫治
2005-2-2
作者:陈安
来源:同济新闻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
小儿麻痹后遗症(简称儿麻)是目前我国常见病之一,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现有儿麻后遗症患者183万人,约占755万肢体残疾患者的25%。他们中大部分是青少年,残疾使他们在升学、劳动就业、婚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遇到重重障碍,迫切希望早日摆脱残疾的束缚,自立于社会,贡献于社会。其实他们中的多数患者是可以通过矫形手术改善肢体功能的。
许多患者在求医时,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矫形手术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何时是手术矫治的最佳年龄”、“手术治疗效果怎样”。
矫形手术的基本原则是矫正肢体畸形,重新分配有用的肌肉力量,以强补弱,稳定瘫痪的关节,建立新的相对平衡,等长缩短的下肢,最大限度地重建肢体功能。但由于儿麻患者年龄大小不一,瘫痪畸形各异,病理步态千姿百态,手术部位涉及全身运动系统,手术方法多达200多种。因此,具体的手术方法因人而异。例如同是膝关节无力的患者,有的只是作肌肉移位手术,有的则要作截骨手术。又如同是下肢不等长的患者,有的行患侧肢体延长手术,有的可行健侧肢体缩短术。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先制订周密合理的计划,再实施巧夺天工的手术。
手术矫治的最佳年龄是6~30岁,有的40岁以上患者也可获得良好效果。具体来说,软组织畸形矫正手术,不拘年龄,尽早施行,以免引起平衡失调和骨骼改变而加重畸形;肌肉移位手术宜在6岁以后施行,因年龄过小不能配合肌肉力量检查和手术后锻炼;10岁以前一般不宜作骨骼手术。
经过近百年来国内外大量的医疗实践,手术矫治的效果已充分得到证实,但差异很大。有的患者一次手术即可达到理想效果,有的二三次手术也只略有改善。总体而言,目前科学的矫形学术,已能使85%患者通过手术获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但仍有15%的病人因年龄过大或过小、瘫痪太重等原因而不能手术。矫形手术难以达到的效果是完全萎缩变性的肌肉不能恢复;萎缩变细的下肢,术后难以增粗;跛行明显或臀部肌肉有瘫痪者,手术后的步态只能改善而不能恢复正常。
儿麻后遗症患者应克服“重者不能治,轻者不用治”的心理障碍,积极主动寻医,以免错过手术矫治时机,加重病情,即使因瘫痪过重,目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也应树立信心,从病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