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吐奶是新手爸妈们常常遇到的问题,不仅让宝宝感到不适,也让家长们担忧不已。婴儿为什么会吐奶?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吐奶现象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一、婴儿吐奶的原因
1. 喂养不当
婴儿吐奶的原因之一是喂养不当。如喂奶姿势不正确、喂奶量过多、喂奶过快等,都可能导致宝宝吐奶。
2. 消化不良
婴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消化能力较弱,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消化不良会使宝宝胃部产生气体,进而引发吐奶。
3. 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是婴儿吐奶的常见原因之一。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逆流至食管,甚至进入口腔,导致宝宝吐奶。
4. 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肺炎、胃肠炎等,也可能导致婴儿吐奶。
二、预防婴儿吐奶的方法
1. 采取正确的喂奶姿势
喂奶时,应将宝宝抱在怀里,使其身体呈45度角,头部略高于身体。这样可以减少胃食管反流的风险。
2. 控制喂奶量
根据宝宝的年龄和需求,适当控制喂奶量。一般建议每次喂奶后,让宝宝侧卧,避免吐奶。
3. 慢慢喂奶
喂奶时,应慢慢、均匀地喂食,避免宝宝因吃得过快而吞咽空气。
4. 注意饮食卫生
保持宝宝的饮食卫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消化不良。
5. 定期检查
定期带宝宝去医院检查,了解其消化系统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三、应对婴儿吐奶的方法
1. 保持冷静
当宝宝吐奶时,家长要保持冷静,及时清理宝宝口鼻周围的呕吐物,避免误吸。
2. 观察症状
观察宝宝吐奶后的反应,如哭闹、发热、精神不振等,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3. 喂食调整
在宝宝吐奶后,可以适当调整喂食时间,避免喂奶过多。待宝宝恢复食欲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4. 保持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宝宝因空气质量差而加重吐奶症状。
婴儿吐奶是常见现象,家长不必过于担忧。了解婴儿吐奶的原因、预防和应对方法,有助于呵护宝宝健康成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关注宝宝的饮食、睡眠等各方面,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宝宝茁壮成长。
婴儿老是吐奶怎么办
一、婴儿老是吐奶怎么办
1、上身保持抬高的姿势
一旦呕吐物进入气管会导致窒息。因此在让宝宝躺下时,最好将浴巾垫在宝宝身体下面并要保持上身抬高。如果宝宝躺着时发生吐奶,可以把宝宝脸侧向一边。
2、吐奶后,要多注意观察宝宝的状况
在宝宝躺着时要把他头部垫高,或者索性把宝宝竖着抱起来。吐奶后,宝宝的脸色可能会不好,但只要稍后能恢复过来就没有问题。另外,根据情况可以适当给他补充些水分。
3、补充水分要在呕吐后30分钟进行
宝宝吐奶后,如果马上给他补充水分,可能会再次引起呕吐。因此,最好在吐后30分钟左右用勺先一点点地试着给宝宝喂些白水。
4、吐奶后,每次喂奶数量要减少到平时的一半
在宝宝精神恢复过来,又想吃奶的时候,可以再给宝宝喂些奶。但每次喂奶量要减少到平时的一半左右,不过喂奶次数可以增加。在宝宝持续呕吐期间,只能给宝宝喂奶,而不能喂其他食物,包括辅食。
二、 婴儿吐奶的原因何在
1、疾病因素:吐奶可能是全身性或胃肠道疾病时的一个症状。如果宝宝因为吐奶而导致体重急剧减轻,或者边吐边咳嗽,或是呕吐物呈现褐色或绿色,或呈喷射状吐了70—80厘米远,这些很有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征兆。大多数的宝宝都是快乐的呕吐者,如果宝宝吐奶吐得十分难受,很有可能就是食道发炎了,爸妈需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治疗。
2、生理因素:婴儿胃肠首的解剖生理特点容易发生吐奶:这是由于在食道与胃之间的贲门还没发育成熟,加上要排出残存体内的一些粘膜而导致的吐奶。由于生理原因而引起的吐奶比较常见。
3、其他原因:宝宝也有可能是因为进食过多,而且在吃奶后立即平卧,也容易导致吐奶。这都是生理性的吐奶,爸妈不用太紧张。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一次过让宝宝吃得太饱。
总的来说,如果宝宝偶尔吐一次奶,精神也很好,则不一定表示得病了。但如果宝宝连续吐几次,且每次喂奶都会吐,爸妈则要注意宝宝是否有发热,大便情况如何,精神有无改变等等。因为这预示着宝宝身体可能存在胃肠道问题,也可能是身体其他系统存在病变,需要带宝宝去医院查明原因。
三、婴儿吐奶的检查诊断
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就可以作出诊断:
1、溢奶: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正常新生儿出生后几周内常会有溢奶,一般表现为喂奶后的一种强烈的、无压力的.、非喷射性地从口边流出少量奶汁。每天可溢奶一次或多次,但不影响生长,婴儿亦无其它不适或异常情况。
2、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所致的病理性呕吐:情况较严重,次数频繁,呕吐量大,常呈喷射状,呕吐物中除进食的奶汁外,还会含有胆汁,或呕吐物为粪样液。先天性畸形一般需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
3、小儿内科性疾病所致的呕吐:常常发病症状明显,呕吐一般不甚严重或间歇性发作,如新生儿窒息所致的脑水肿和颅内出血除呕吐症状外,常有呻吟、发绀、抽搐等症状;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常有发热、流涕、鼻塞、咳嗽等症状;败血症和脑膜炎常有反应差、精神萎靡、拒食、不动、黄疸等症状;肺炎常有发热、呼吸急促、口吐泡沫、发绀等症状。
总之,婴儿出现了吐奶症状,如果呕吐严重或除了呕吐症状外还有上述的其它症状,则要考虑并非正常的生理性溢奶,而是病理性呕吐,要及时去看医生,以免耽误治疗或错过手术机会。
四、婴儿吐奶的预防保健
1、要正确哺乳:提倡抱起喂奶,必须卧位哺乳时,采用头高脚低位。母乳喂养者,每次哺乳前温开水擦洗乳头,并以四指托起乳房,拇指置于乳头上乳晕处,减慢乳汁的流出;人工喂养者每次哺乳前开水泡洗奶具,奶液充满奶头后在给予哺乳,乳头孔不易过大。哺乳后直立抱起并拍背,使新生儿将吞咽的空气排出,哺乳后不易短时间内抬起下肢更换尿
2、头侧俯卧:对经常呕吐的婴幼儿如果排除了器质病变、消化道炎症,那么大多是胃食道返流。可选择头高脚低侧卧位,以头部抬高15°为益;对胃食管返流患儿可取头侧俯卧位,每次20分钟,每日2—4次。但是俯卧期间一定有专人护理,防止呼吸暂停,这样可降低返流频率,减少呕吐次数,防止呕吐物误吸,避免吸入性肺炎及窒息的发生。
3、创造良好环境: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生活规律,切忌暴饮暴食,尽量保持身心安静,进食时不要过于勉强。同时保持环境清洁,患儿呕吐物及时处理,污染的衣服、床单、被子及时更换,以免继续刺激患儿。呕吐时,应守护在其身边,给予精神安慰;呕吐后,及时帮助漱口,勤给患儿洗澡,清除因呕吐留在身体上的异味。
婴儿老是吐奶怎么办急救方法了解一下
婴儿老是吐奶时,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并了解相关急救方法:
及时清理:
当婴儿吐奶时,家长应立即将婴儿头部侧向一边,以防止奶水继续流入咽喉或气管。使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轻轻擦拭婴儿口腔和鼻部的奶水,保持呼吸道通畅。
观察呼吸和肤色:
轻微吐奶时,婴儿通常会自行调适呼吸及吞咽动作,家长需密切观察婴儿的呼吸状况和肤色。如出现呼吸急促、肤色发青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
呛奶急救方法:
拍背法:若婴儿出现呛奶症状,家长应立即将婴儿面朝下放在膝盖上,头部略低于胸部,用手托住婴儿的下巴,另一只手在肩胛之间用力拍背5次,帮助婴儿排出奶水。胸部快速按压法:如拍背法无效,可将婴儿翻过来,躺在坚硬的平面上,头部略低于胸部,在胸骨下半部快速按压5次,以帮助奶水从气管中排出。呼叫急救:在进行急救的同时,应尽快呼叫急救人员或前往医院就医。
预防吐奶:
喂奶时保持婴儿头部稍高,身体倾斜的姿势,有助于减少吐奶。喂奶后避免立即翻动婴儿或进行剧烈运动,给予婴儿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注意喂奶量,避免过量喂养。
总结:婴儿吐奶是常见现象,家长需密切观察婴儿状况,及时清理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同时,通过调整喂奶姿势和喂奶量等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吐奶的发生。在出现严重呛奶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两三个月的宝宝晚上老吐奶怎么办
首先要弄清楚宝宝是吐奶、还是溢奶,这两者的含意不同,原因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吐奶的量比较多,可发生在喂奶后不久,或半小时以后,吐奶前孩子有张口伸脖、痛苦难受的表情。溢奶则量少,多发生在刚吃完奶时,一般吐出一、两口即止。
吐奶是婴儿常见的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是全身性或胃肠道疾病时的一个症状;二是婴儿胃肠首的解剖生理特点容易发生吐奶。总的来看,由于第二种原因引起的吐奶比较常见。
由口腔吃进去的奶,先经过一条管道叫食管,然后进入胃内。胃有两个门,一个是与食管相连接的叫贲门,即胃的入口,另一个是与肠道相接的叫幽门,即胃的出口。婴幼儿食管肌肉的张力较低,容易引起扩张,同时蠕动比较慢,故而食物容易淤积。贲门比较松弛,关闭不紧,易被食物冲开。当胃内食物稍多时,可以冲开贲门而倒流回食管。幽门关闭较紧,容易受食物的刺激而发生痉挛,使出口阻力更大,食物通过缓慢或难以通过,食物则由幽门处反流到贲门处,破门而出。
另外,婴儿的胃不像大孩子和成人那样垂向下方,而是呈水平位。这样可使胃的容量变小,存放食物少,同时也容易返回到贲门处。由于上述种种因素的存在,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因进食过多,吃奶后立即平卧,乳汁也容易冲开贲门,经食管返至口腔,造成吐奶。孩子偶尔吐一次奶,精神也很好,不一定是有病。如连续吐几次,每次喂奶时均吐,应注意孩子是否有发热,大便情况如何,精神有无改变等等。可能胃肠道本身有问题,也可能其他系统有病变存在,应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漾奶多半是由于婴儿在吃奶时吸进了空气。空气进入胃后,因气体较液体轻而位于上方,容易冲开贲门而出,同时也会带出一些乳汁,这样就引起漾奶。所以,在喂奶时,要让孩子的嘴裹住整个奶头,不要留有空隙,以防空气乘虚而入。用奶瓶喂时,还应让奶汁完全充满奶头,不要怕奶太冲而只到奶头的一半,这样就容易吸进空气。喂完奶后,最好让孩子趴在大人肩上,用手轻拍孩子背部,可使吸进去的空气跑出来。喂完奶后,抱起和放下孩子时动作要轻,活动度要小些。摇晃太厉害,就容易漾奶或吐奶。漾奶时的量一般较少,对孩子生长发育不会有多大影响。随着月龄的增长,自然就好了。
病理性呕奶的原因常见如下几种:
由内科疾病引起的呕吐
1.胃食道反流:胃食道反流多见于早产儿,主要原因是,食管下端括约肌的短暂松弛、胃排空延迟和腹压增高等。大多表现为溢奶,严重者也可表现为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不带胆汁的奶液或奶凝块。一般给予促胃动力药物,如吗丁啉或西沙必利等,可以减轻和缓解症状,平时应注意防止呕吐物反流吸入肺内。
2.感染:无论肠道内或是肠道外感染,均可引起呕吐,这类患儿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与外科疾病有关的呕吐
1.幽门肥厚性狭窄:常在生后2~3周开始出现呕吐,逐渐进展为频繁的喷射性呕吐,量多,呈不带胆汁的乳汁或乳块,呕吐后,有饥饿感,有进食的欲望,患儿有消瘦、脱水等表现。做腹部B超可诊断本病,需手术治疗。
2.先天性巨结肠:出生后表现为呕吐、肚胀,现象越来越重,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这类孩子的腹部明显膨隆,揉压腹部即可诱发婴儿呕吐,同时,有黄色稀便排出。可通过腹部X线检查及低压钡灌肠造影检查判定。手术治疗是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
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父母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检查,寻求医生的帮助。
观察呕吐物的性状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从婴儿呕吐物的性质,来判断其呕吐的原因,家长如能仔细观察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对疾病的诊断颇有帮助:
1.清淡或灰白色吐物:这种吐物来自食管,稍带黏性的水状分泌物和咽下的奶水,因食管下端胃的入口贲门不畅而留滞,这种情况,常见于贲门痉挛。吐物有奶块,并有酸味,说明它来自胃,提示胃的出口幽门有梗阻,常见于先天性幽门的肥厚。
2.黄绿色吐物:黄绿色来源于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经胆道流到胃远侧的十二指肠。这种吐物表示十二指肠远侧有梗阻。有一种叫“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畸形,吐物就是如此。
3.粪便性吐物:这种吐物,是食物在小肠内停滞时间较长,经细菌和消化液的作用产生臭味,说明小肠远侧有梗阻。
4.带血的吐物:如果是鲜血,就是上消化道食管和胃等动脉出血;如果是紫褐色血,则是静脉出血。咖啡样吐物,说明胃内有陈旧性出血。婴儿对失血代偿能力较低,一旦发现有带血的吐物,应赶快就医,以免失血过多,失去抢救的机会。
如果宝宝吐奶越来越严重了,建议你还是带他上医院看看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