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病症。相信很多新手父母在育儿过程中都多少会接触到这个话题。什么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它有哪些症状?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一、什么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异常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一种病症。胆红素是一种黄色的色素,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胆红素会经过肝脏处理,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而在新生儿体内,由于肝功能尚未完善,胆红素代谢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胆红素浓度升高。
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症状
1. 皮肤、黏膜发黄:这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最典型的症状,家长可以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嘴唇、舌头等部位,如发现这些部位出现发黄现象,应及时就医。
2. 食欲减退:部分新生儿在病理性黄疸期间,会出现食欲减退、吐奶等症状。
3. 精神萎靡:病理性黄疸会导致新生儿精神状态不佳,表现为嗜睡、易惊、反应迟钝等。
4. 肝脾肿大:在病情较重的情况下,新生儿可能出现肝脾肿大。
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1. 新生儿生理特点:由于新生儿肝脏发育不完全,无法及时清除血液中的胆红素,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
2. 遗传因素:部分新生儿可能存在遗传性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胆红素积累。
3. 感染因素:如新生儿感染肝炎病毒、败血症等,可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
4. 喂养不当:如母乳喂养不足、过早添加辅食等,可能导致新生儿营养不良,影响胆红素代谢。
四、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应对措施
1. 及时就医:发现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症状时,应立即带孩子就医,以便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2.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药物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如苯巴比妥、肝酶诱导剂等。
3. 光照疗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让新生儿暴露在蓝光下,使胆红素分解,从而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
4. 母乳喂养:鼓励母乳喂养,有助于新生儿排出胆红素。
5. 保持新生儿体温:保持新生儿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促进胆红素代谢。
五、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预防
1. 定期体检:定期为新生儿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2. 注意新生儿喂养:合理喂养新生儿,避免喂养不当导致的营养不良。
3. 保持新生儿卫生:注意新生儿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总结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病症,家长应了解其症状、原因及应对措施,以便在孩子出现相关症状时,能及时采取措施。通过定期体检、合理喂养等措施,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让我们一起关爱新生儿健康,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表格: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症状与应对措施
症状 | 应对措施 |
---|---|
皮肤、黏膜发黄 | 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
食欲减退、吐奶 | 调整喂养方式,保持新生儿营养均衡 |
精神萎靡 | 加强护理,保持新生儿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
肝脾肿大 | 及早进行医疗干预,如药物治疗、光照疗法等 |
感染因素 | 加强新生儿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
喂养不当 | 调整喂养方式,避免喂养不当导致的营养不良 |
希望本文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预防和应对有所帮助。让我们共同呵护新生儿健康,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怎样来判断新生儿黄疸是否属于病理性黄疸呢
医学上把未满月宝宝出现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多发于出生后的一周内。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因为新生儿不需要那么多的红血球。红血球被破坏的代谢产物就是胆红素,如果胆红素太高,即“高胆红素症”,会引起黄疸。
宝宝的黄疸数值怎么看?
黄疸的数值其实就是监测胆红素的水平,胆红素有两个单位,一个是mg/dl,一个是umol/L,他们的关系是1 mg/dl=17.1 umol/L。
怎么辨别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呢,可以根据下方图表进行判断:
简单来说,黄疸出现得早(24小时内)、升得快、程度高、持续久(超过2周者)、退而复现,宝宝有症状如吃奶减少、发热、烦躁或嗜睡等情况的,需立即就医。
黄疸分类
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病理性的黄疸需要及时就医治疗,但生理性的黄疸只需要护理得当,会自行康复。
1)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大部分新生儿黄疸属于“生理性黄疸”,会在1~2周内消退,也有很多宝宝会持续1个半月,母乳喂养的宝宝,黄疸甚至可能持续几个月。但如果胆红素急剧上升,进入脑细胞,造成“核黄疸”,就会对宝宝造成严重的伤害。
黄疸增加,宝宝是从脸→躯干→四肢、眼睛变黄。
黄疸减退,是从四肢、眼睛→躯干→脸退黄。
如果你很难判断宝宝的黄疸退没退,可以2~5天去医院检查胆红素水平。只要宝宝精神好、吃奶好,就说明黄疸不严重,大概三、四周黄疸就能完全消退了。不过,早产宝宝相对要慢一些。
但是,还有那么一小部分的宝宝,属于“病理性黄疸”,要警惕了。
2)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症状比较重,可能还有吐奶、发烧、抽搐、嗜睡、大便发白等表现,而且进展快、持续时间长。
胆红素会通过血脑屏障,损伤神经系统,造成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导致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脑瘫等严重后果。
新生儿黄疸了怎么治疗?
大多数生理性黄疸都不需要治疗。如果是病理性黄疸就需要治疗了。
目前比较公认的黄疸治疗方法为:光照治疗和换血治疗
光照疗法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方法。具体方法是让宝宝脱光衣服躺在婴儿床里,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其余均裸露。用单面光或双面光照射,持续2~48小时(一般不超过4天)。这种方法通常可以缓解黄疸,因为紫外光能把胆红素转变成一种更容易通过宝宝的尿液排出体外的东西。
还有一种治疗方法就是将你的宝宝用光纤毯(毯式黄疸治疗仪)包裹起来。新生儿黄疸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蓝光照射,安全性很好,部分婴儿可能出现皮疹和腹泻等副作用,停止照射后即消失。照光时注意保护眼睛。光照疗法通常十分有效,但如果宝宝的黄疸比较严重,或者经过光照疗法后胆红素水平仍持续升高,宝宝就需要进行换血疗法。
换血治疗用血型匹配的、胆红素水平正常的血液去置换新生儿全身的血液,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这种方法操作起来相对复杂,不良反应也会比较多。儿科医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采用换血治疗的。
常见黄疸治疗误区
1、新生儿黄疸不用治,多晒太阳就可以
晒太阳能帮孩子退黄,但小面积的暴露效果很有限,大面积的暴露孩子无法保暖,所以一般不建议通过晒太阳来给孩子退黄。广西有位新生儿黄疸很高,医院建议照蓝光,但其家长认为“晒晒太阳就好了”,强烈要求出院,后来孩子出现“蚕豆病”险些丧命,最终进行了换血治疗才得以痊愈。
2、多喝白开水/葡萄糖去可以去黄疸
美国儿科医学会表示:明确反对给黄疸婴儿喂水、糖水或者任何非奶类液体。因为多喝水不仅不能降低肠道胆红素排泄速度,反而会加重黄疸。因为消化道充满葡萄糖的婴儿会没有胃口吃奶,吃奶次数和量都会降低,从而影响胆红素的排泄。除此之外,鸡蛋清按摩腰臀、指尖放血、洗中草药水同样是不靠谱的土办法。
3、不建议用茵栀黄去黄疸
4、母乳性黄疸需要断母乳
母乳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7~11天左右出现。这种情况在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中很常见,而且通常没有危害。不过,如果宝宝的胆红素水平太高,建议你还是暂停哺乳3~5天,使宝宝的胆红素水平降下来。这段时间,你可以用吸乳器吸出乳汁,以保持乳汁的分泌量。等宝宝的胆红素水平降下来后,继续给宝宝喂奶了。
什么情况下需要送医治疗黄疸?
大部分新生宝宝都有黄疸,一般是轻微的黄痘,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也不会引起什么问题(新生儿黄疸)。在比较罕见的情况下,当胆红素生成得过快,或者当肝脏反应过慢的时候,胆红素的水平就可能上升到比较危险的程度(病理性黄疸)
下面这几种情况可能与其他一些健康问题相关,建议果断咨询医生:
早产宝宝黄疸较高。宝宝在出生后第一天及第二天的胆红素水平偏高(新闻中的新生宝宝的情况)。宝宝在短期内(如一两天之内)胆红素含量上升很快,宝宝很快从面部黄色变成全身黄色。出生后的24小时内,黄疸持久不退、或者消退后又再出现、或者黄疸加重。母亲是O型血,父亲是A型、B型或AB型血;母亲是Rh阴性血,宝宝是Rh阳性血,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宝宝手心及脚底心的皮肤呈黄色。宝宝黄疸为暗黄色,大便颜色偏浅或白陶土色。如果胆红素水平是在出生后的三、四天缓慢上升,那么宝宝很可能是正常的生理性黄疸,通常是无害的。总结
因为听说黄疸会影响宝宝智力发育,所以很多家长会特别着急,总想着通过药物快点让宝宝退黄。其实,坚持母乳喂养或是光疗都比用药更有效!即便是因为母乳而引起黄疸的话,也不必中断母乳的哺喂,除非指数高到需要换血的地步,可暂时停止哺喂母乳两天,等黄疸消退后再重新喂母乳。
再次提醒,宝宝出生后愈早愈多的母乳哺喂,有助于加速胆红素排出,预防早发性黄疸,因此,即使是母乳喂养引起的晚发性黄疸,综合母乳给宝宝带来的好处,也没有必要停喂母乳。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1、黄疸出现过早,常在24h内出现。
2、黄疸程度过重,血清胆红素>205-257umol/L。
3、黄疸进展过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85umol/L。
4、黄疸持续多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5、黄疸褪而复现,或再度进行性加重。
6、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
凡符合以上特点之一者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钜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母乳性黄疸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峯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相关文章:
[婴儿黄疸高怎么办?新生儿黄疸高怎么治疗?]
[早产儿黄疸正常值是多少早产宝宝黄疸怎么办]
[新生儿黄疸可以吃母乳吗黄疸宝宝如何顺利母乳喂养]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什么特点
1.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分升。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黄疸减轻后又加深。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出现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某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应积极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