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即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胎儿、新生儿或婴幼儿期脑部发育障碍导致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脑瘫不仅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还可能伴随认知、语言、感觉和情感等多方面障碍。早期识别和干预是改善脑瘫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文将结合八个动作,帮助家长了解宝宝脑瘫的早期表现,提高早期干预的意识和能力。
一、八动作看宝宝脑瘫
1. 吸吮反射
吸吮反射是婴儿出生后的一种本能反应,有助于保证婴儿的生存。如果宝宝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可能是脑瘫的早期信号。家长可以观察宝宝在哺乳或吸吮奶嘴时的反应,若吸吮力度不足或无法维持吸吮,应及时就医。
2. 摆正反射
摆正反射是指婴儿在从仰卧位转为侧卧位时,能够迅速调整身体姿势,保持平衡。若宝宝在6个月内无法完成这一动作,可能存在脑瘫风险。
3. 翻身反射
翻身反射是指婴儿在3-4个月大时,能够从仰卧位翻至侧卧位,再从侧卧位翻至俯卧位。若宝宝在6个月内无法完成翻身动作,需警惕脑瘫可能。
4. 扶坐反射
扶坐反射是指婴儿在6-8个月大时,能够在家长的扶持下保持坐姿。若宝宝在8个月内无法完成扶坐动作,可能存在脑瘫风险。
5. 扶站反射
扶站反射是指婴儿在9-12个月大时,能够在家长的扶持下站立。若宝宝在12个月内无法完成扶站动作,需警惕脑瘫可能。
6. 独立行走
独立行走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若宝宝在1岁后仍无法独立行走,可能存在脑瘫风险。
7. 姿势异常
脑瘫患者的姿势可能存在异常,如头部后仰、身体侧弯、腿部交叉等。家长应关注宝宝姿势的变化,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8. 运动发育迟缓
运动发育迟缓是脑瘫的常见表现。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运动发育情况,如爬行、跳跃、跑跳等,判断是否存在脑瘫风险。
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脑瘫是一种慢性疾病,早期干预可以降低脑瘫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以下是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1. 改善运动能力:早期干预可以帮助脑瘫患者提高运动能力,减轻运动障碍。
2. 促进脑部发育:早期干预可以促进脑部发育,提高认知、语言等能力。
3. 提高生活质量: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脑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4. 减轻家庭负担:早期干预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通过观察宝宝的八个动作,家长可以初步了解宝宝是否存在脑瘫风险。早期识别和干预是改善脑瘫患者预后的关键。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运动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加强家庭护理,配合专业治疗,有助于提高脑瘫患者的康复效果。
引用权威资料:
1.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脑瘫康复指南》,2015年版。
2. 王晓明,刘丽丽:《脑瘫早期识别与干预》,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版。
八个动作看宝宝脑瘫图
宝宝这些异常要关注:
肌张力高
常流口水
手足内翻
剪刀脚
智力障碍
语言障碍
★运动发育落后: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
★异常肌张力:打挺或过软等
★太闹人:易激惹、持续哭闹、睡眠不安等。
★太安静:对外界不理不睬,过分安静。
★难喂:吸吮困难,呕吐频繁。
★太难带:护理困难,肢体僵硬,翻动如滚木样。
★太难看:握拳头、”飞机手”、“芭雷脚”、尖足,下肢僵硬伸展,伸腿坐,上臂
内旋等。
【脑瘫宝宝姿势异常图】宝宝脑瘫蹬脚姿势图
脑瘫宝宝姿势异常图:俯卧位异常姿势
1、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
2、或不能擡头,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牀,臀部高举;
3、或上肢内旋、屈曲,两手握拳,下肢伸直,内收内旋,足尖朝内;
4、也可表现为一侧异常,一侧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图中所示为左侧受累。
脑瘫宝宝姿势异常图:仰卧位异常姿势
1、头后仰,下肢伸直,婴儿脑瘫的姿势异常有时呈角弓反张姿势。
2、由于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小儿 4~5个月时消失),表现为头转向一侧时,枕部的一侧上肢及下肢呈屈曲状,面部一侧上下肢伸直。
3、有时呈Mom反射状姿势,有时呈双下肢伸直。
4、四肢肌张力低下,仰卧位时腕、肘、肩、髋、膝、踝等关节均可同时平置于牀面,呈青蛙仰卧状。
脑瘫宝宝姿势异常图:肢体不协调
1、宝宝常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而另一侧肢体的废用,左右肢体有明显的不对称。
2、宝宝表现为不自主的动作,其运动常以舞蹈的形式或扭动的形式,不间断地出现。运动外观显的持续而松散,幅度大而无法控制。
3、宝宝呈醉汉步态,他们常不能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当站立时为维持站立姿势,必须不停地进行调节。
脑瘫宝宝姿势异常图:其他
1、2个月以后的小儿仍有手紧握拳现象,宝宝上肢内旋位,双下肢呈硬性伸展、交叉,尖足位。
2、有的宝宝安静时无明显的姿势异常,而当检查者突然扶宝宝腋下,使其足底着牀时,可见患儿下肢内收、交叉,同时双上肢内收、内旋。
3、超过6个月的小儿仍不能呈现正常的坐位姿势,而表现出特殊的异常坐位姿势,如前倾坐位、后倾坐位等。
脑瘫宝宝姿势异常图:脑瘫宝宝有哪些其他症状
1、身体异常
脑瘫患儿手一般呈现握拳的状态,而且头颈松软擡不起头来,将他悬空抱时,四肢呈下垂状态。另外还可能出现身体突然僵硬,如在仰卧位时给孩子穿衣,屈曲他的身体或拥抱他时会感到困难。
2、情绪不稳定
可能好哭、易激怒、睡眠差,或者非常安静,睡得太多,或者3个月时还不会笑。
3、喂养困难
宝宝会有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口腔闭合不佳等表现,舌头常将奶和食物推出。
4、发育迟缓
脑瘫宝宝学会擡头、坐和运用双手要迟于同龄孩子。
脑瘫宝宝姿势异常图:如何预防宝宝脑瘫
1、怀孕时,应防止风疹病毒感染。
2、怀孕后,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注意排除难产的因素,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应积极治疗。保证营养,防止早产。避免不必要的服药。按预产期选择好产院,有准备地进行安全分娩。
3、婴儿出生后,重点保护未成熟儿,窒息、重症黄疸婴儿,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吸氧、进保温箱等。脑损伤儿应建卡随访,定期筛查。
4、鼓励母乳喂养,为婴儿进行一二三联疫苗、脊髓灰质炎、风疹或结核的免疫接种。
5、教育家长识别脑膜炎的早期症状,如发热、颈硬、嗜睡等,一旦发现,及时治疗。
6、发热病儿,要脱去衣服,冰水擦身,足量饮水,及时治疗。
7、教育家长要注意为腹泻儿童补水,如果腹泻严重,应及时就诊。
怎么排除宝宝是脑瘫
怎样早期发现孩子患有小儿脑瘫?
1、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是指出生28天以内的婴儿。小儿脑瘫在新生儿期一般没有明显表现,不容易被发现。但如果父母注意观察,有些迹象还是可早期发现的。
正常新生儿能力:
★觉醒状态时能注视物体,并追随物体移动方向,尤对颜色鲜艳的物体更容易表现出兴趣。
★对光较敏感,遇到强光刺激会闭眼。听力很好,如在耳边轻声呼唤会把头转向发声方向,有时还会用眼去寻找声源。
★触觉很灵敏,尤其是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触之即有反应,会出现眨眼、张口、缩回手足等动作。
★虽然运动多属无意识和不协调,但很爱动,近满月的新生儿被抱起时,头可维持极短时间直立位,如把手指或玩具放入手掌心会抓得很紧,不轻易松手。
★出生后即有与环境互动、与成人互动的能力,会追随大人说话或微笑,会用哭叫唤起大人的注意。
脑瘫新生儿表现:
*脑瘫患儿上述行为能力明显缺欠,好像对周围一切都没有兴趣,反应性很差,动作明显减少,就连吸吮能力都很差,经常出现呛奶。
*如果请医生检查,还会发现觅食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一些先天性反射减弱,或根本不出现。
2、婴儿期
婴儿期是指从出生28天到1周岁的孩子。一般到了婴儿期,随着小儿生长发育速度加快,脑瘫的许多症状陆续表现出来。首先,最容易发现的是运动发育落后,同时还会出现一些异常姿势或动作,有的孩子出现智力发育落后等表现。民间有这样一个顺口溜,叫做“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这是对婴儿时期运动行为发育规律的粗略概括。
正常婴儿能力:
★1-2个月时,仰卧会用脚踢东西,抱起时试图把头维持直立,递玩具时可无意识的抓握片刻。
★3-4个月时,俯卧能较稳抬起头,会用双肘支撑上身,头可随意转动,还可翻身,抱着立起时两腿已能支撑身体。
★5-6个月时,仰卧位会常抬起头和腿,可自如翻身,俯卧时有想爬迹象。能用双手支撑着坐一会儿,扶立时双下肢可负重,高兴起来就会上下跳动不已,会主动抓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7-8个月时,自己用手支撑胸腹使上身离开床面,可在原地转动身体,会用双上肢向前爬。可独立坐很久,从坐位躺下,还可扶栏杆站立,由站立位坐下。
★9-10个月时,可灵活向前、向后爬,能扶床栏杆站立很稳,并能推车行走,用拇指和食指对捏拿东西。
★11-12个月时,可独立站立、行走,会弯腰拾地上东西,能用手捏起硬币、花生米等小物品,会把手中玩具递给别人。
脑瘫婴儿表现:
*脑瘫婴儿运动发育落后,不能达到上述相应月龄孩子具备的能力。
*肌张力及姿势异常,如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竖立抱起时双腿伸直内收、两腿交叉呈剪刀状、上肢肘腕关节屈曲及手经常握拳而拇指内收。
*主动运动少,5个月后仍不能主动伸手抓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总用一只手去抓取。
*出现异常反射,即一些原始反射延迟消失,而正常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还可能出现一些病理反射。
3、幼儿期
幼儿期指1-3周岁的孩子。这一时期的孩子已具备许多行为能力,如有异常很容易被发现。所以,小儿脑瘫症状在幼儿期较为明显,容易作出诊断。
正常幼儿能力:
★1岁时会走路,手指也很灵活,会用拇指和食指对捏拿取小东西,能说简单单词。
★1岁半时能自己蹲着玩,会扔皮球,会爬台阶,可在地上跳跃,会自己进食和用杯子喝水。
★2岁时能用双脚跳,可以跑得很稳,手的动作也很准确,能完成简单的动作,能用简单句子表达自己的愿望。
★3岁时能跑能跳,会骑小三轮车,会自己吃饭穿衣,会说歌谣会唱歌。
脑瘫幼儿表现:
出现肢体运动障碍,不会走路或走路姿势异常,如脚尖着地、剪刀步态、跛行、不能下蹲等,手的运动不灵活,不能用手取物或者总用一只手去拿东西;
*出现智力落后、语言发育落后或语言障碍,或有视力异常、听力减退等。
*出现认知和行为异常,表现为兴奋多动或孤独脆弱等。
*有的脑瘫患儿出现手足徐动、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及强直、震颤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