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斜颈图片(婴儿斜颈图片大全)

婴儿斜颈,又称先天性肌性斜颈,是指婴儿出生后颈部肌肉不对称,导致头部偏向一侧,面部不对称的一种常见疾病。据统计,我国婴儿斜颈的发病率约为0.5%,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扰。本文将围绕婴儿斜颈的成因、症状以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广大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婴儿斜颈的成因

1.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婴儿斜颈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斜颈病史的婴儿患病的风险较高。

2. 胎位不正:胎儿在母体内处于不正常胎位,如臀位、横位等,容易导致颈部肌肉发育异常,从而引发斜颈。

3. 分娩过程中损伤:在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儿头部受到挤压,可能导致颈部肌肉损伤,进而引发斜颈。

4. 母体因素:孕妇在孕期中营养不均衡、睡眠姿势不当、过度劳累等,均可能影响胎儿颈部肌肉的正常发育。

二、婴儿斜颈的症状

1. 头部偏向一侧:婴儿头部偏向一侧,面部不对称,表现为一侧眼睛、耳朵、眉毛等部位较另一侧低。

2. 颈部肌肉紧张:斜颈婴儿的颈部肌肉往往较为紧张,触摸时可感觉到肌肉僵硬。

3. 活动受限:婴儿颈部活动受限,难以自由旋转头部。

4. 面部发育不对称:长期斜颈可能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影响美观。

三、婴儿斜颈的防治措施

1. 早期发现:家长应关注婴儿颈部肌肉的发育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 早期干预:婴儿斜颈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手法矫正、物理治疗等。

(1)手法矫正: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手法按摩、牵引等方法,逐渐纠正颈部肌肉的不对称。

(2)物理治疗:采用电疗、超声波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颈部肌肉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3. 家庭护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调整睡眠姿势:保持婴儿睡眠时头部与身体在同一水平线上,避免头部偏向一侧。

(2)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婴儿的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3)加强颈部肌肉锻炼:通过颈部肌肉的锻炼,增强颈部肌肉的力量,预防斜颈复发。

4. 定期复查: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应定期带婴儿复查,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婴儿斜颈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治疗的关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婴儿颈部肌肉的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异常,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家庭护理,预防斜颈复发。相信在家长和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婴儿斜颈的发病率将得到有效控制。

小儿斜颈如何早发现

刚出生的宝宝,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可爱了,无论是清醒时还是开心的挥舞着手脚,还是熟睡的样子,都是那么的惹人怜爱。不过爸爸妈妈们在照看宝宝的同时,也应该要注意自家的宝宝会不会有时常把头歪到同一个方向的现象,这种情况会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对称性,比如翻身总会翻同一边。随着年龄增长,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和颈部筋膜(deep fascia)会挛缩变形,甚至会造成下颈部及上背部脊椎代偿性侧弯。

斜颈,又称“歪脖子”,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这是因为婴幼儿颈部的胸锁乳突肌因某些原因,导致构造异常、紧缩或结成硬块,使患侧脖子因受力变短,头部倾斜于患侧,造成颈部活动受限的情况,发生率约0.3-2%。

造成斜颈的原因不明,可能因素可略分为先天性、后天性两种,先天性成因包括婴儿在生产过程中肌肉不慎拉伤、颈部胸锁乳突肌的血管阻塞、感染病毒引起肌肉纤维化等;后天成因则多是颈部因发炎、受伤、肿瘤等问题造成。

一般而言,斜颈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婴幼儿的头总是歪向同一侧,或颈部因肌肉纤维化出现鸡蛋大小的硬块,甚至左右脸、头型不对称,因此医师主要以症状表现及理学检查作为诊断依据。

治疗方式则有物理治疗、手术治疗两种。每个宝宝的斜颈程度不尽相同,约有80%的孩子能通过在医院、家里勤做热敷、头部旋转、摇摆、拉筋等物理治疗复健改善,但物理治疗最佳的黄金治疗时间是半岁以前,如果成效不明显,就会建议外科手术,放松胸锁乳突肌。

医师为婴幼儿执行斜颈手术时,会先在脖子上划出一小伤口,再以电烧方式将患部紧缩的胸锁乳突肌切开,让病童的脖子能自由转动、消除硬块。手术仅约30分钟,虽然大部分孩子在术后都能恢复正常,但术后仍必须由父母协助康复训练,避免复发。康复训练治疗包括姿势摆位、牵拉运动和主动诱发运动,其中最基本的是姿势摆位调整,也是家长在家中较能执行的方式,建议在宝宝躺着、抱着、喂奶或游玩时,尽量从患侧提供刺激。通常来说婴幼儿斜颈术后复发的机率低于1%。

斜颈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未来除容易造成驼背、肩胛骨歪斜外,孩子也可能会因为长时间歪斜着看东西,导致视力减弱、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等后果。而婴幼儿由于脖子软嫩,有时不易判断是否歪斜,因此父母应保持警惕,以免延误6个月的黄金治疗时期。

婴幼儿斜颈的症状是什么

小儿斜颈是头向一侧偏斜的病症,一般指先天性肌性斜颈,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胸锁乳突肌的纤维化引起挛缩与变短。

小儿斜颈可在生后即存在,也可在生后第2~3周出现,症状为头向病侧偏斜,下颏转向对侧。触诊时可发现硬而无疼痛的梭形肿物,与胸锁乳突肌的方向一致,在2~4周内逐渐增大,可达到成人拇指末节那么大,然后开始退缩,在2~6个月内逐渐消失。部分病人不遗留斜颈;但不少病人若未经治疗,肌肉为纤维索条所代替,头部可因挛缩肌肉的牵拉而发生斜颈畸形。头与面部可因不正常的位置而产生继发性畸形,肌肉短缩侧的面部自上而下的长度变短,面部增宽。随着骨骼的发育,面部的不对称将加重。患侧眼外眦角至口角间的距离比对侧变短。

发现小儿斜颈后,如不及时纠正,患侧面部软组织可随体格生长而进一步变短,颈深筋膜挛缩变厚,斜角肌变短,颈动脉鞘与血管挛缩,最后颅骨发育不对称,颈椎甚至上胸椎出现脊柱侧弯畸形。

婴儿斜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引起新生儿斜颈的原因比较多,目前考虑可能是各种综合的因素导致的。主要如下:

1、首先是因为宫内的机械的因素,胎儿在子宫内由于胎位不正,尤其是臀位的时候容易受到压力,而使颈部结构的改变;

2、可能是由胸锁乳突肌的血肿,主要是血肿吸收障碍会导致胸锁乳突肌出现肿块,而发生斜颈;

3、可能是有静脉回流障碍,尤其臀位产的时候,胎儿不能进入盆腔内导致静脉阻塞,产生胸锁乳突肌缺血、水肿及纤维化;

4、考虑动脉供血不足,当胎头侧屈时,供应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以及中部肌腹的动脉支的血流中段,可能引起缺血性的痉挛,缺血性的痉挛与脐带压迫有关,如有脐带的旋转、脐带扭曲会压迫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胸锁乳突肌肿块,导致宝宝斜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s://www.shdoqs.com:443/yuer/60792.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