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怎么引起的(低血压是怎么引起的 原因有哪些)

低血压是指血压低于正常值,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低血压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将围绕低血压的成因、症状及防治策略展开论述,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低血压的成因

1.生理性低血压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管壁逐渐硬化,血管弹性降低,导致血压下降。

(2)体位性低血压:站立或坐位时,血压下降,平卧时血压恢复正常。

(3)餐后低血压:进食后,血压下降,多见于老年人。

2.病理性低血压

(1)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血压降低。

(2)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静脉曲张等,导致血管弹性降低,血压下降。

(3)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不足,血压降低。

(4)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脑卒中等,影响血压调节中枢,导致血压下降。

(5)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等,可导致血压下降。

二、低血压的症状

1.头晕、头痛:低血压患者常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晕厥。

2.乏力、疲劳:低血压患者常感到乏力、疲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心悸、气短:低血压导致心脏负担加重,患者可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

4.视力模糊:低血压影响视网膜血液供应,导致视力模糊。

5.皮肤苍白:低血压导致皮肤血液供应不足,出现苍白现象。

三、低血压的防治策略

1.生活方式调整

(1)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2)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血管弹性。

(3)低盐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4)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

2.药物治疗

(1)针对病理性低血压,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2)对于生理性低血压,可适当使用药物治疗,如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等。

3.中医治疗

(1)中药:中医认为低血压与气血不足有关,可选用补气养血的中药进行治疗。

(2)针灸:针灸可调节人体气血,改善低血压症状。

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成因复杂,症状多样。了解低血压的成因、症状及防治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低血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低血压,以保障身心健康。

低血压是怎么引起的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正常血压的变异范围很大随年龄体质 环境因素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由于高血压在 临床上常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备受重视高血压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也有明确规定但低血压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肢动脉血压低于 12/8 kPa(90/60 mmHg)即为低血压 绝大多数低血压患者(尤其与体质或遗传有关的长期慢性低血压)在临床上并无任何不适或仅有头晕困倦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 少数(血压急剧下降者)出现以脑供血不足为主 的临床症状如头晕眼黑肢软甚至可以出现晕厥或休克. ———————————————— 低血压预防: 日常生活预防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早上起床时应缓慢地改变体位防止血压突然下降 晚上睡觉将头部垫高可减轻低血压症状 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环或以冷水温水交替洗足 加强营养多食易消化蛋白食物如:鸡蛋鱼乳酪牛奶等 多喝汤多饮水增加盐份摄入 ——————————— 低血压的饮食治疗 1、加强营养,荤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保证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使体质从纤弱逐渐变得健壮。多食补气血、温补脾肾的食物,如莲子、桂圆、大枣、桑椹等果品,具有养心益血、健脾补脑之力,可常食用。人参炖瘦肉、当归煲羊肉、田七炖鸡等对低血压患者均十分有益。多喝汤,多饮水,增加盐份摄入。 2、如伴有红细胞计数过低,血红蛋白不足的贫血症,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诸如猪肝、蛋黄、瘦肉、牛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纠正贫血,有利于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脑的供血量,提高血压和消除血压偏低引起的不良症状。 3、伴有食少纳差者,宜适当食用能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调味品,如姜、葱、醋、酱、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4、与高血压病相反,本病宜选择适当的高钠、高胆固醇饮食。氯化钠(即食盐)每日需摄足12-15克(但食盐摄入量亦不可太高)。含胆固醇多的脑、肝、蛋、奶油、鱼卵、猪骨等食品,适量常吃,有利于提高血胆固醇浓度,增加动脉紧张度,使血压上升。 5.少吃赤小豆、葫芦、冬瓜、西瓜、芹菜、山楂、苦瓜、绿豆、大蒜、海带、洋葱、葵花籽等具降压效应的食品。

低血压怎么引起的

低血压怎么引起的

低血压怎么引起的,血压有一个正常的范围,不管是血压高还是血压低都会对身体有影响,特别是一旦出现低血压的现象,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下面是低血压怎么引起的

低血压怎么引起的1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由于高血压在临床上常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备受重视,世界卫生组织也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有明确规定,但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

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12/8kPa)即为低血压。根据病因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低血压,根据起病形式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低血压。

一、病因

1、生理性低血压状态

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2、病理性低血压病

除血压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状以及某些疾病。

(1)原发性低血压病指无明显原因的低血压状态,如生理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

(2)继发性低血压病指人体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压降低。这种低血压可在短期内迅速发生,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血压急剧降低。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为缓慢发生,可逐渐加重,如继发于严重的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的低血压。

二、常见症状

头晕乏力、消化不良、心脑供血不足、疲乏、内分泌功能减退、慢性头痛、心前区隐痛、下肢血压偏低、腰膝酸软,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1、急性低血压

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2、慢性低血压

慢性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

(1)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2)体位性低血压部分患者的低血压发生与体位变化(尤其直立位)有关,称为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在改变体位为直立位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或精神 类药物者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3)继发性低血压某些疾病或药物可以引起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高度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特发性或肥厚性心肌病、血液透析病人和慢性营养不良症等,以及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压也可以出现头昏、头晕等低灌注的’症状。

三、检查项目

血压测量、血常规。

1、心电图有无心率和心律的变化,有无ST-T的改变,有无病理性Q波。

2、心脏B超及外周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心血管疾病源性低血压的诊断。

3、心导管检查及血管造影可明确外周血管疾病及心脏疾病。

4、X线检查通过透视胸片检查,观察有无肿块压迫外周大血管。

5、脊髓造影了解有无脊髓空洞等脊髓病变。

6、化验检查对怀疑由内分泌疾病引起的低血压,应做相应的内分泌功能及激素检测。血常规化验如有红、白细胞的改变亦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1、眩晕、乏力、易疲劳、工作能力下降;

2、晕厥、跌倒、骨折等意外事件及死亡增加;

3、引发心情压抑、忧郁症等精神障碍;

4、诱发短暂性脑缺血、脑梗塞、心肌缺血;

5、听力损害、视力障碍;

6、生活质量降低。

低血压怎么引起的2

低血压是怎么引起的

一、心脏原因,心脏疾病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快速心律失常和缓慢性的心律失常等。

二、药物的影响,中枢性的降压药物,如甲基多巴、可乐定、特拉唑嗪等。扩张血管的药物,如硝酸酯类的药物和降压药物、抗焦虑,以及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等。

三、血容量减少,如腹泻、利尿剂剂量过大、失血过多、出汗过多。健康的人血压偏低,在休息的时候测量血压往往是90/60mmHg,甚至有些人是80/60mmHg,这种人与高血压的人相比存活的时间更长。

低血压的症状是什么

(1)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2)体位性低血压。部分患者的低血压发生与体位变化(尤其直立位)有关,称为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在改变体位为直立位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或精神 类药物者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3)继发性低血压。某些疾病或药物可以引起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高度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特发性或肥厚性心肌病、血液透析病人和慢性营养不良症等,以及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压也可以出现头昏、头晕等低灌注的症状。

低血压怎么引起的3

低血压治疗方法?

血压有一个正常的范围,如果成人肱动脉血压<12/8kPa(成人90/60mmHg老年人100/60mmHg)时,这就已经是低血压。不同的人,身体情况上具有差异性,低血压在营养不良和体质差的人中最常见,主要原因是由于血压偏低,血流缓慢,脑部血管和心脏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供血不足而引起缺血、缺氧。

既然低血压会给我们带来危害,那么我们就要重视起来,可以采取相应疗法来治疗,主要有五步:

一,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增加食盐用量,同时多饮水,因为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后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可提高血压,以便维持更好的血压水平。

二,也要适当增加营养,吃些有利于调节血压的滋补品,如人参、黄芪、生脉饮等。也可多食用富有高蛋白的食物,糖类、脂类可适当多吃,以增加总热量。

三,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调节功能。因为体育锻炼无论对高血压或低血压都有好处。

四,为防止晕到,平时生活起居动作宜缓慢,不要突起突卧,转动体位的动作要慢。

五,药物治疗,升压药物可选择多巴胺,只在必要的吃就可以了。另外还可选用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B及C,以改善脑组织代谢功能因为扩充血容量对升压有一定帮助。

平时讨论的多为慢性低血压,表现出来的症状是,血压长期偏低,并伴有头晕、头昏、乏力、易疲劳等症状。而慢性低血压按照病理因素又可以分五种,查明病因,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治疗。如果不是病理性低血压的话大可不必胎担心也不用服用升压药,只需要适当注意营养,保证能量供给,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就能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啦。

什么情况会导致低血压

什么是低血压?无论是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造成血压收缩压低于100mmHg,那就会形成低血压,平时我们讨论的低血压大多为慢性低血压。慢性低血压据统计发病率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高达10%。慢性低血压一般可分为三类: ①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如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②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出现血压突然下降超过20mmHg,并伴有明显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体位性低血压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病、更年期障碍、血液透析、手术后遗症、麻醉、降压药、利尿药、催眠药、抗精神抑郁药等,或其他如:久病卧床,体质虚弱的老年人。③继发性低血压: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风湿性心脏病,降压药,抗抑郁药和慢性营养不良症,血液透析病人。 低血压病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轻微症状可有: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严重症状包括: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发音含糊、甚至昏厥、需长期卧床。这些症状主要因血压下降,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排泄。尤其影响了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长期如此使机体功能大大下降,主要危害包括:视力、听力下降,诱发或加重老年性痴呆,头晕、昏厥、跌倒、骨折发生率大大增加。乏力、精神疲惫、心情压抑、忧郁等情况经常发生,影响了病人生活质量。据国外专家研究低血压可能导致与脑梗塞和心脏梗塞。直立性低血压病情严重后,患者可出现每当变换体位时血压迅速下降,发生晕厥,以致被迫卧床不起,另外诱发脑梗塞、心肌缺血、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问题。 低血压患者轻者如无任何症状,无需药物治疗。主要治疗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体质,增加营养,多喝水,多吃汤,每日食盐略多于常人。重者伴有明显症状,必须给予积极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严重危害发生。近年来推出α受体激动剂管通,具有血管张力调节功能,可增加外周动、静脉阻力,防止下肢大量血液郁滞,并能收缩动脉血管,达到提高血压,加大脑、心脏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改善低血压的症状,如头晕、乏力、易疲劳等症状。其他药物还有:麻黄素,双氢麦角氨,氟氢可的松等,中药治疗等效果和负作用有待进一步考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s://www.shdoqs.com:443/yuer/54306.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