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建议打新冠疫苗知乎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疫苗接种成为了抗击疫情的重要手段。近期有关于新冠疫苗的争议不断,部分网友质疑是否应该接种新冠疫苗。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为何不建议盲目接种新冠疫苗。

一、疫苗研发尚不完善

我们要明确一点,新冠疫苗的研发尚不完善。虽然目前全球已有多种新冠疫苗问世,但它们均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尚未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验证。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等问题仍存在不确定性。疫苗的副作用和免疫持久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1. 疫苗安全性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截至2021年10月,全球已有超过10亿人接种了新冠疫苗。疫苗的不良反应事件也时有发生。例如,阿斯利康疫苗与血栓事件的关联,以及辉瑞疫苗在极少数情况下引发心肌炎等。这些事件使得部分人对疫苗的安全性产生担忧。

2. 疫苗有效性问题

疫苗的有效性是抗击疫情的关键。目前新冠疫苗的有效性仍有待提高。根据各国公布的数据,疫苗对预防重症和死亡的效果较好,但对预防感染的能力相对较弱。这意味着,即使接种了疫苗,仍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二、疫苗供应不足

当前,全球疫苗供应仍然紧张。我国在疫苗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盲目接种新冠疫苗可能导致疫苗资源浪费,影响疫苗接种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个体差异与免疫反应

每个人的体质和免疫系统都有所不同,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反应也会有所差异。部分人群可能对疫苗产生过敏反应,甚至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因此,不建议盲目接种新冠疫苗,应充分了解自身情况,遵循医生的建议。

四、疫苗加强针的重要性

随着疫苗接种工作的推进,疫苗加强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针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加强针的接种时机、种类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盲目接种新冠疫苗可能导致加强针效果不佳,甚至引发不良反应。

五、疫苗与其他防疫措施的协同作用

疫苗接种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防疫措施同样重要。盲目接种新冠疫苗可能导致人们忽视其他防疫措施,增加感染风险。

不建议盲目接种新冠疫苗。在疫苗研发、生产、供应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我们需要理性看待疫苗接种。要关注自身情况,遵循医生建议,科学防控疫情。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战胜疫情,恢复正常生活。

成都生物和北京科兴中维的新冠疫苗可以混打吗 – 知乎

关于成都生物和北京科兴中维的新冠疫苗是否可以混打,答案是可以的。然而,考虑到它们采用的技术平台不同,是否混打则需权衡。成都生物的疫苗采用的是腺病毒载体技术,特点在于只需一针,免疫原性接近天然,生产效率高,成本低。而北京科兴中维的疫苗属于灭活疫苗,需要分两针接种,技术成熟,储运相对便利,但生产对环境要求较高,产能易受影响。此外,重组蛋白疫苗则需三针,生产无需完整病毒,安全可靠,易于大规模生产,成本较低。

综上所述,新冠疫苗之间虽有技术差异,但混打的效应影响不大。然而,是否混打疫苗,应遵循专业医疗机构的建议,综合考虑疫苗特性、个体健康状况以及疫苗接种计划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接种安全与高效。建议在接种前咨询医生,获取个性化的接种建议。

为何美国人不重视新冠知乎

美国是全球新冠病例较多的国家之一,然而为何美国人对疫情的关注度似乎不如其他国家?这与政府的应对策略密切相关。美国政府在疫情初期的反应迟缓,导致疫情迅速扩散,随后出台的措施缺乏统一性和及时性,州与州之间的防控标准不一,执行力度和监督也不足,这些都让部分人认为疫情并非严重问题,从而滋生了轻视疫情的情绪。

美国社会崇尚个体自由,从枪支购买权到医疗选择权,都强调个人自主。一些人可能认为政府过度干涉是对其自由的侵犯,因此在疫情面前,他们倾向于自行决定是否采取防护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疫情的重视程度。

另外,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一些人被误导,认为疫情是政治阴谋,或是疫苗可能带来的风险,这导致他们对官方信息产生怀疑,从而对疫情的严重性视而不见。

然而,这种轻视疫情的态度代价惨重,已经导致数十万人失去生命,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因此,无论出于自我保护还是对他人的尊重,我们都应该保持高度警觉,严格遵守防控措施,共同应对这场公共卫生危机。

现在,中国内地的新冠疫情是不是完全控制住了 – 知乎

随着内地新冠疫情管控政策的调整,已过去一年有余。在这一年间,有多少生命因新冠疫情而逝去?官方并未公布确切数据,但可以通过近来公布的常住人口死亡数字来进行分析。

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爆发以来,中国抗疫行动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19年末到2020年初,疫情在武汉爆发,波及湖北,死亡率高。国家迅速采取措施封控,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疫情清零。期间全国感染总人数为8万多人,其中湖北感染6万多人,武汉感染5万多人。湖北之外的地区感染人数约1万多人,死亡人数100多人。

第二阶段,2020年初到2022年初,全国内地(不含港澳台)基本实现疫情清零,虽有海外零星输入,但也迅速得到扑灭。期间大陆整体新增感染人数不超过1万多人,新增死亡人数个位数。通过国门严守,多数人多数时候处于开放状态,并未全面封控。各地政策不同,对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第三阶段,2022年初至2022年末,奥密克戎变异株肆虐,死亡率低、传染性强。4月上海开始放松管控,导致本地疫情崩盘并感染周边地区。7月全国进一步放松外来管控,国内疫情四处蔓延,封控范围扩大,对人民生活影响加大,导致怨声载道。这大半年间,内地新增感染人数近20万,其中上海占三分之一,新增死亡人数600多人,防疫战线岌岌可危。

第四阶段,自2022年末至今,新冠疫情管控政策调整,躺平成为唯一选择。特别是在2022年末到2023年初,全民感染的冲击造成大批死亡。身边例子显示,有亲人因新冠去世,敬老院中也有八位老人离世。第四阶段内,我国内地到底有多少人因新冠病毒失去生命?官方并未公布数据,但可通过国家统计局历年死亡人数来推测。

正常情况下,历年死亡人数呈现出一条较为平稳的曲线,每年变化不大。如若出现异常增长或减少,必定是当年有直接原因导致。2010-2023年历年死亡人数如下表所示。

从2010年到2019年,每年死亡人口逐渐平稳递增,2010年死亡人数为953万,2019年为998万,9年间增长45万,平均每年增长5万。年与年之间的增长通常在5-9万之间。2019年死亡人数(998万)与2018年(993万)仅增长5万,属于增长较少的年份。2020年死亡人数与2019年持平(998万),可能是因为全民戴口罩,减少了老年人因非新冠呼吸道感染死亡的风险。

2021年死亡人数比2020年增加了16万,可能的原因包括波动振幅、参照位降低导致差额增大,以及疫情封控导致经济、生活、就医不便等因素推高死亡数字。2022年死亡人数比2021年增加了27万,增幅惊人,尤其是在疫情放开后带来的第一波感染高峰影响下。2023年死亡人数则比2022年增加了69万,单年增加的死亡人数超过过去10年增加的总和,开放后新冠感染的影响显而易见。

通过逐年增幅分析,2022年末至2023年的疫情放开后,新冠肆虐造成了死亡率显著增加。根据历年死亡人数进行估算,推测截止2023年底,因新冠造成的增量死亡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这表明,虽然面临巨大牺牲,但疫情管控政策调整后,我国人口密度大、经济、科技、医疗、人均资源与美国相比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最终感染死亡人数与美国相当,死亡比例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份答卷在坚持两年多,把初期杀伤力大的变种熬过去,拯救数百万生命后,还是值得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s://www.shdoqs.com:443/yuer/47231.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