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其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过少、经色异常等。中医认为,月经不调与肾、肝、脾等脏器功能失调有关,治疗应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为原则。而现代医学则认为,月经不调与内分泌、生殖系统等生理功能紊乱有关,治疗以调节激素水平、改善生殖系统功能为主。本文将从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月经不调的药物调理方法。
一、中医调养
1. 药物调理
(1)中成药:如逍遥丸、当归丸、调经丸等,具有疏肝解郁、活血调经的功效。
(2)汤剂: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可选用以下汤剂:
①补肾调经汤:适用于肾虚型月经不调,主要成分有熟地、山药、枸杞等。
②疏肝解郁汤:适用于肝郁型月经不调,主要成分有柴胡、白芍、当归等。
③健脾调经汤:适用于脾虚型月经不调,主要成分有党参、白术、茯苓等。
2. 食疗调理
(1)黑豆:黑豆具有补肾、养血、调经的功效,适用于肾虚型月经不调。
(2)当归:当归具有活血调经、补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血虚型月经不调。
(3)红枣:红枣具有补血、安神、调经的功效,适用于血虚型月经不调。
二、现代医学调养
1. 药物调理
(1)激素类药物:如雌激素、孕激素等,可调节内分泌、改善月经周期。
(2)中药: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可选用以下中药:
①鹿角胶:具有温经止血、调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血虚型月经不调。
②丹参: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血瘀型月经不调。
2. 其他调理方法
(1)针灸:针灸可调节内分泌、改善生殖系统功能,适用于月经不调。
(2)按摩:按摩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调节月经周期。
三、注意事项
1. 诊断明确:在用药前,应明确诊断,避免盲目用药。
2.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应遵循医嘱,调整用药。
3.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月经不调。
4. 定期复查: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疾病,中医与现代医学在调理月经不调方面各有优势。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改善月经不调。在治疗过程中,请务必遵循医嘱,以免延误病情。
月经不调如何调理吃什么药
中医对月经不调的概念包括六种疾病:月经初潮、月经后期、月经不调、月经过长、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西医提到的月经失调的范围很广,包括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痛经、经前紧张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和其他疾病。那么,月经不调如何调理吃什么药?
月经不调如何调理吃什么药
西药治疗:可采用雌激素、孕激素单一或联合的周期治疗,也可用中药治疗。对于因月经不调导致不孕症的患者而言,应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促排卵药物,改善卵巢的功能或代替垂体及下丘脑的部分功能。
中药治疗:
(1)月经先期实热型治疗选用止血片;虚热型治疗可选用知柏地黄丸;肝郁化热型治疗用加味逍遥丸;气虚型治疗宜选用人参归脾丸。
(2)月经后期实寒型治疗可选用七制香附丸或痛经丸;虚寒型治疗可用艾附暖宫丸;血虚型治疗可选用当归丸、八珍益母丸、当归红枣颗粒等;气滞型治疗选用七制香附丸或元胡止痛片。
(3)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型治疗可选用加味逍遥丸;肾虚型治疗宜选用乌鸡白凤丸合六味地黄丸。
(4)经期延长气虚型治疗宜选用人参归脾丸;血热型治疗可用止血片合知柏地黄丸。
(5)月经过多气虚型治疗可选用乌鸡白凤丸、人参归脾丸;血热型治疗宜选用止血片。
(6)月经过少血虚型治疗选用当归红枣颗粒、妇康宝口服液或四物合剂;肾虚型治疗宜选用乌鸡白凤丸合六味地黄丸;血瘀型治疗选用七制香附丸、妇科得生丸合益母草膏。
月经不调的原因
1、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器质病变如贫血,或药物等;由于精神过度紧张、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习惯,过度节食和嗜好烟酒,情绪异常,压力很大,滥用药等。具体的需要检查明确原因后才可以针对性用药调理的。
2、月经不调还要注意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异位妊娠,又称宫外孕,患者多有停经或月经周期延长的情况,但有些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的停经史,仅表现为月经淋漓不净或者阴道不规则出血。
3、月经不正常,在两次月经间有不规则的少量出血,可能是由雌激素水平不足引起的。此外,“月经不调”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
月经不调怎样调理吃什么药,中医辨证治月经不调吃什么调理
有的女生来月经的时候量会特别多,但是有的女生来月经的时候量就会特别少,而且有的女生甚至还会出现有血块和月经血黑的情况。那么月经不调怎样调理吃什么药?月经不调应该怎样治疗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
月经不调怎样调理吃什么药?
1、血虚治法:养血和营调经。
方药:
党参12克黄芪12克茯苓12克炒白术10克大白芍12克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12克仙灵脾9克山茱萸9克鸡血藤12克加减:脾虚食少者,加砂仁3克(后下)、陈皮6克;经期者,宜加红花6克、川牛膝9克、路路通10克;四肢不暖者,加桂枝6克;下腹隐冷者,加文叶9克、乌药9克。
2、肾虚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
菟丝子12克杜仲10克枸杞子12克山茱萸9克当归9克熟地10克淮山药12克白茯苓10克巴戟天10克仙灵脾10克补骨脂9克加减:经期加莪术12克、香附9克;畏寒肢冷者加桂枝6克、熟附片9克、乌药9克。
3、血瘀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
桃仁9克红花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赤芍9克生地9克香附9克失笑散9克(包煎)乌药9克泽兰叶12克京三棱9克加减:瘀久化热者加丹皮9克、炒山桅10克;腹胀者加枳壳9克、木香9克;经少不畅腹痛者加桂枝6克、莪术12克、王不留行籽9克;气滞血瘀者加木香9克、小茴香6克。
4、痰湿治法臊湿豁痰通络。
方药:
白茯苓12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炙甘草3克苍术9克香附9克胆南星10克枳壳9克六神曲9克丹参12克加减:经期者,加没药9克、路路通10克、益母草15克,去甘草;苔白腻,院问者,去甘草,加木香9克、砂仁3克(后下);肾虚者,加锁阳10克、熟附片9克,或紫石英15克。
5、宫寒型
这种体质常发生于爱吃冰冷食物的女性。月经较易延后,经量较少或颜色较暗,有些在月经来前或来潮时小腹冷痛,剧烈时甚至脸色发青,四肢冰冷,热敷则疼痛可稍微减轻。诊察时,常可发现舌质颜色较淡,舌苔白,脉沈紧。治宜温经散寒,并应忌吃生冷的食品。
用生姜15克,艾叶10克。水1碗煎至半碗去渣,鸡蛋1个去壳搅拌,放入汤内煮熟服食,每日1–2次(艾叶用量不宜太多,每次60克即可,若食用太多会有恶心,呕吐的副作用)。
6、肝郁型
月经周期较不规则,月经来潮前易多愁善感,烦躁易怒或情绪不稳定,乳房易胀痛。舌边暗,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常见于经前紧张症候群。治疗宜疏肝解郁。
取鲨鱼1片洗净。香附拍破,与姜丝铺在鱼肉上,抹盐,入蒸锅隔水蒸约40分钟(体内燥热者不宜食用)。
闭经怎么能调理
如果是因为某些不正常的原因引起的闭经,那就需要及早检查以及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许多的女性都想问,闭经怎么治疗?如果是因为怀孕而导致的闭经,则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担心。事实上,闭经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要想治疗闭经,就得治疗导致闭经症状出现的疾病或是某些异常情况。
如果是结核性子宫内膜炎而导致闭经的患者,可以给予抗痨治疗。而因为宫腔粘连导致闭经的患者,则应扩张宫腔并放置节育环,以防再次粘连。而垂体或卵巢肿瘤导致闭经的患者则可以在诊断明确后,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确定治疗方案,选择手术、放疗、化疗其它综合措施。
此外,对因为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或卵巢功能受损或破坏以致早衰者可用激素替代疗法。一般应用性激素人工周期疗法,例如小剂量雌激素周期治疗,它的作用是促进垂体功能,分泌黄体生成素,从而增加卵巢分泌雌激素,并促进排卵。应用性激素后,出现月经样的周期性撤药性出血,一方面纠正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另方面促进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有一定程度的发育。
月经不调吃什么药调理效果最好
如果是生活习惯、情绪等因素引起的,首选需要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调整情绪;如果是疾病因素导致的月经失调,则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戒烟。
不熬夜、避免劳累。
有些女性因为运动量过大而出现月经改变,需要减少锻炼的强度或频率。
如果是情绪因素引起的月经异常,则需要学会自我调节,控制剧烈的情绪波动,可通过有效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必要时行心理咨询也会有所帮助。
体重的剧烈变化也会影响月经。体重增加会使身体更难以排卵,所以减肥对治疗月经失调有益,但需要注意的是,极端的、突然的体重减轻也会导致月经不规律。
注意保暖、避免受冷受寒,尤其是炎热季节防止过量的冷饮摄入。
停止服用可引起月经失调的药物。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药物治疗主要适用于排除子宫与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月经失调患者。
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孕激素
常用药物有地屈孕酮、黄体酮、甲羟孕酮等,可以帮助女性月经来潮。
雌激素
常用药物有戊酸雌二醇、苯甲酸雌二醇等。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药也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规律。
甲状腺激素
适用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的月经失调。
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器质性病变引发的月经失调,通常根据患者的原发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子宫肌瘤引起的月经失调
对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行肌瘤切除术;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怀疑子宫有恶变者,可行子宫切除术。
术前医生会要求做宫颈细胞学检查,以排除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或宫颈癌。
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月经失调
包括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和根治性手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