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吐奶是新手父母常常遇到的问题,尤其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许多宝宝都会经历吐奶的高峰期。这一现象让许多家长感到焦虑,担心宝宝的健康。本文将为您揭秘新生儿吐奶高峰期的成因、应对及预防措施,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一、新生儿吐奶高峰期的成因
1. 吐奶与生理结构有关
新生儿胃部呈水平状,胃底部肌肉较薄弱,胃容量小,且胃与食管连接处的括约肌尚未发育成熟,导致宝宝在进食过程中容易发生吐奶。
2. 吐奶与哺乳方式有关
错误的哺乳姿势、过度喂养、频繁哺乳等都可能导致宝宝吐奶。某些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感染等,也可能引发吐奶。
3. 吐奶与情绪有关
宝宝在哭闹、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下,胃部肌肉容易松弛,从而引发吐奶。
二、新生儿吐奶高峰期的应对措施
1. 保持良好的哺乳姿势
正确的哺乳姿势有助于减少宝宝吐奶。在哺乳时,应让宝宝的头部略高于身体,使胃部肌肉松弛,避免宝宝因吞咽空气而吐奶。
2. 控制喂养量
适量喂养是减少宝宝吐奶的关键。每次哺乳时间不宜过长,可根据宝宝的饱腹感调整。哺乳前后适当给宝宝拍嗝,有助于排除胃内空气,减少吐奶。
3. 注意喂养时间
宝宝吐奶多发生在进食后1-2小时内,家长可在宝宝吃完奶后,保持半卧位1-2小时,防止吐奶。
4. 观察宝宝症状
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吐奶的情况,如发现宝宝吐奶伴有发热、精神萎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三、新生儿吐奶高峰期的预防措施
1. 选择合适的奶嘴
奶嘴孔径大小适中,有助于宝宝顺利吸奶,减少吞咽空气。
2. 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
学习正确的哺乳姿势,避免过度喂养和频繁哺乳。
3. 注意宝宝的饮食卫生
保持宝宝的饮食卫生,预防感染。
4. 关注宝宝情绪
了解宝宝的情绪变化,避免宝宝因情绪波动而吐奶。
新生儿吐奶高峰期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家长无需过于担忧。了解成因、应对及预防措施,有助于家长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在关爱宝宝的过程中,家长要耐心、细心,共同度过这段难忘的时光。
怎样来判断新生儿黄疸是否属于病理性黄疸呢
医学上把未满月宝宝出现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多发于出生后的一周内。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因为新生儿不需要那么多的红血球。红血球被破坏的代谢产物就是胆红素,如果胆红素太高,即“高胆红素症”,会引起黄疸。
宝宝的黄疸数值怎么看?
黄疸的数值其实就是监测胆红素的水平,胆红素有两个单位,一个是mg/dl,一个是umol/L,他们的关系是1 mg/dl=17.1 umol/L。
怎么辨别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呢,可以根据下方图表进行判断:
简单来说,黄疸出现得早(24小时内)、升得快、程度高、持续久(超过2周者)、退而复现,宝宝有症状如吃奶减少、发热、烦躁或嗜睡等情况的,需立即就医。
黄疸分类
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病理性的黄疸需要及时就医治疗,但生理性的黄疸只需要护理得当,会自行康复。
1)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大部分新生儿黄疸属于“生理性黄疸”,会在1~2周内消退,也有很多宝宝会持续1个半月,母乳喂养的宝宝,黄疸甚至可能持续几个月。但如果胆红素急剧上升,进入脑细胞,造成“核黄疸”,就会对宝宝造成严重的伤害。
黄疸增加,宝宝是从脸→躯干→四肢、眼睛变黄。
黄疸减退,是从四肢、眼睛→躯干→脸退黄。
如果你很难判断宝宝的黄疸退没退,可以2~5天去医院检查胆红素水平。只要宝宝精神好、吃奶好,就说明黄疸不严重,大概三、四周黄疸就能完全消退了。不过,早产宝宝相对要慢一些。
但是,还有那么一小部分的宝宝,属于“病理性黄疸”,要警惕了。
2)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症状比较重,可能还有吐奶、发烧、抽搐、嗜睡、大便发白等表现,而且进展快、持续时间长。
胆红素会通过血脑屏障,损伤神经系统,造成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导致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脑瘫等严重后果。
新生儿黄疸了怎么治疗?
大多数生理性黄疸都不需要治疗。如果是病理性黄疸就需要治疗了。
目前比较公认的黄疸治疗方法为:光照治疗和换血治疗
光照疗法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方法。具体方法是让宝宝脱光衣服躺在婴儿床里,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其余均裸露。用单面光或双面光照射,持续2~48小时(一般不超过4天)。这种方法通常可以缓解黄疸,因为紫外光能把胆红素转变成一种更容易通过宝宝的尿液排出体外的东西。
还有一种治疗方法就是将你的宝宝用光纤毯(毯式黄疸治疗仪)包裹起来。新生儿黄疸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蓝光照射,安全性很好,部分婴儿可能出现皮疹和腹泻等副作用,停止照射后即消失。照光时注意保护眼睛。光照疗法通常十分有效,但如果宝宝的黄疸比较严重,或者经过光照疗法后胆红素水平仍持续升高,宝宝就需要进行换血疗法。
换血治疗用血型匹配的、胆红素水平正常的血液去置换新生儿全身的血液,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这种方法操作起来相对复杂,不良反应也会比较多。儿科医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采用换血治疗的。
常见黄疸治疗误区
1、新生儿黄疸不用治,多晒太阳就可以
晒太阳能帮孩子退黄,但小面积的暴露效果很有限,大面积的暴露孩子无法保暖,所以一般不建议通过晒太阳来给孩子退黄。广西有位新生儿黄疸很高,医院建议照蓝光,但其家长认为“晒晒太阳就好了”,强烈要求出院,后来孩子出现“蚕豆病”险些丧命,最终进行了换血治疗才得以痊愈。
2、多喝白开水/葡萄糖去可以去黄疸
美国儿科医学会表示:明确反对给黄疸婴儿喂水、糖水或者任何非奶类液体。因为多喝水不仅不能降低肠道胆红素排泄速度,反而会加重黄疸。因为消化道充满葡萄糖的婴儿会没有胃口吃奶,吃奶次数和量都会降低,从而影响胆红素的排泄。除此之外,鸡蛋清按摩腰臀、指尖放血、洗中草药水同样是不靠谱的土办法。
3、不建议用茵栀黄去黄疸
4、母乳性黄疸需要断母乳
母乳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7~11天左右出现。这种情况在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中很常见,而且通常没有危害。不过,如果宝宝的胆红素水平太高,建议你还是暂停哺乳3~5天,使宝宝的胆红素水平降下来。这段时间, 你可以用吸乳器吸出乳汁,以保持乳汁的分泌量。等宝宝的胆红素水平降下来后,继续给宝宝喂奶了。
什么情况下需要送医治疗黄疸?
大部分新生宝宝都有黄疸,一般是轻微的黄痘,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也不会引起什么问题(新生儿黄疸)。在比较罕见的情况下,当胆红素生成得过快,或者当肝脏反应过慢的时候,胆红素的水平就可能上升到比较危险的程度(病理性黄疸)
下面这几种情况可能与其他一些健康问题相关,建议果断咨询医生:
早产宝宝黄疸较高。宝宝在出生后第一天及第二天的胆红素水平偏高(新闻中的新生宝宝的情况)。宝宝在短期内(如一两天之内)胆红素含量上升很快,宝宝很快从面部黄色变成全身黄色。出生后的24小时内,黄疸持久不退、或者消退后又再出现、或者黄疸加重。母亲是O型血,父亲是A型、B型或AB型血;母亲是Rh阴性血,宝宝是Rh阳性血,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宝宝手心及脚底心的皮肤呈黄色。宝宝黄疸为暗黄色,大便颜色偏浅或白陶土色。如果胆红素水平是在出生后的三、四天缓慢上升,那么宝宝很可能是正常的生理性黄疸,通常是无害的。
总结
因为听说黄疸会影响宝宝智力发育,所以很多家长会特别着急,总想着通过药物快点让宝宝退黄。其实,坚持母乳喂养或是光疗都比用药更有效!即便是因为母乳而引起黄疸的话,也不必中断母乳的哺喂,除非指数高到需要换血的地步,可暂时停止哺喂母乳两天,等黄疸消退后再重新喂母乳。
再次提醒,宝宝出生后愈早愈多的母乳哺喂,有助于加速胆红素排出,预防早发性黄疸,因此,即使是母乳喂养引起的晚发性黄疸,综合母乳给宝宝带来的好处,也没有必要停喂母乳。
冬天月子婴儿如何护理
寒冷的冬季,不少妈咪迎来了自己的宝宝,在冬季应该如何科学护理新生儿,让新生宝宝健康过冬成为妈咪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冬天月子婴儿如何护理,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皮肤篇
冬天两大伤害:冷、干,宝宝小脸小手等**在外的部分会红肿变干。尤其是洗好脸后,宝宝的小脸出现皴了的皮肤,看起来就像哈密瓜的皮,真是又滑稽又让人心痛。所以,冬季妈妈应该细心护理宝宝娇嫩的皮肤。
1.皮肤清洁
皮肤护理的第一步永远是清洁,宝宝的肌肤也不例外。冬天宝宝的活动没有夏天多,汗水和皮脂分泌也没有那么旺盛,一般每天给宝宝洗两次脸就可以了,正常情况下一周给宝宝洗一两次澡也就足够。给宝宝洗手、洗脸一般用温水,水温不要太高,也可以用点清洁用品。
PS:过分频繁给宝宝洗脸、洗澡并不好,尤其对于3个月后的宝宝来说,体内的激素水平下降,频繁清洗会把起保护作用的皮脂洗掉,反而容易引起宝宝皮肤干燥。
2.润肤补水
用清水给宝宝洗过脸后,要及时用柔软的毛巾擦干。宝宝吐奶或者流口水,也要马上用柔软的毛巾擦干。擦拭时不要用力过大,要用毛巾轻轻按压,把水分吸干就行了。洗完脸后及时给宝宝的小脸、小手擦一些滋润无刺激的滋润霜。而在外出前,要在皮肤容易干燥的**部位,如脸颊、额头、手背等擦一些滋润皮肤的婴儿油或润肤品,不用擦得太厚,薄薄抹一层就行。
另外,还要避免在出门前的几分钟才急急忙忙擦润肤油,正确的做法是在出门前半小时就搽上润肤油,这样,润肤油被充分吸收。
3.口唇保湿
保湿除了皮肤,也是口唇护理的关键。一旦发现宝宝的口唇有干裂现象,可以先在宝宝嘴唇上敷一块湿热的小毛巾,让嘴唇黏膜充分吸收水分,然后再涂搽一些润唇膏或香油。冬季要注意多给宝宝喝些开水,也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B2及维生素C。
如果看见宝宝频繁舔嘴唇,擦嘴唇,父母要及时制止,并告诉他那样做会使嘴唇干裂得更加厉害。一般来说,冬季在室内放一盆清水,多放置几盆绿叶植物也是简单易行的保湿好方法。
穿衣篇
立冬过后,天气变凉,妈妈们也会开始为宝宝添置新衣了。其实不论是买秋装还是冬装,妈妈们都应该先了解宝宝的衣服该如何选择。
1、穿衣不是越多越好
天气寒冷也不意味着要包裹宝宝。殊不知,孩子穿的`太多,毛孔处于扩张状态很容易受凉生病。所以“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2、气温变化适当添加
宝宝的衣着要根据天气需要来确定,上身可以选择棉质内衣、线毛衣。若不是太冷,一件厚开衫外套足矣。如果降温了,加一件棉质、羽绒背心,外出可以穿一件羽绒外套。下身除了秋裤,穿厚一点的棉质外裤,根据天气情况增减毛裤、棉裤就行。
3、不同状态及时增减
好动的孩子,在活动时要脱去外衣,以便把运动时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而活动后要立即穿上衣服,以免受凉。孩子睡眠时要注意头部、腹部、足部的保暖,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婴幼儿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另外,睡眠与醒来时孩子的衣着更要随时增减。
饮食篇
很多妈妈都认为冬季是给宝宝进补的大好时机,殊不知,一不留神量把握不好就会让宝宝上火。其实,立冬后宝宝如何进补还是有讲究的,妈妈要根据宝宝的体质加以进补。
1、多吃抗寒食物
增强孩子的御寒能力,在临冬时可以多选用一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鸡、鱼、蛋类、奶类、豆制品,还可以增加些一些汤菜,暖胃又容易消化。
2、多摄入黄绿色蔬菜
冬天绿色蔬菜比较少,此时可以注意摄取一些黄绿色蔬菜,比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绿豆芽等等,避免宝宝发生维生素A、维生素B2缺乏症。
3、 补充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能调节食物的吸收和排出,保持排泄的通畅,这对体内毒素的排出十分有利。在冬季让宝宝多吃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玉米、红薯、高梁、黄豆、红豆等豆类食品以和芹菜等蔬菜比较有利。
4、菌藻类食物别忘记
香菇、猴头菇、银耳等菌类食物与海带、紫菜等海洋植物都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助于增强宝宝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
5、 润燥食物防上火
冬季气候干燥,可以让宝宝多吃些润燥的食品。比如萝卜能润喉清嗓、降气开胃、除燥生津,冬瓜味甘性凉,有清热止渴、利水消肿等功效。另外白木耳、梨也有润燥的作用。相对,的油腻、燥热的食物就要少吃。
防病篇
日本名古屋大学健康环境医学系教授须藤千春研究发现,日本在1961年~1991年间,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了33%以上,这些疾病高发是人们自幼年起,长期生活在湿度较低的环境里导致肌体免疫力下降造成的。由此可见,冬季要预防流行病一定要注意水分的供给。
干燥的气候可能引发儿童发生许多呼吸系统的疾病,例如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炎等等。因此立冬后,宝宝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那么,怎样才能防范呼吸道感染的反复发作呢?
1.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家庭居室应阳光充足,定时通风,保证空气新鲜。初冬天室内温度以18~22℃,相对湿度以45%~55%为宜。大人不要在室内吸烟,以免污染空气,伤害孩子呼吸道。
2. 常带孩子到户外做运动
经常带孩子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锻炼项目,如散步、踢球、骑自行车等等,让孩子用凉水洗手洗脸,可增强孩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
3. 避免接触传染源
不要带孩子到人口密集、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玩耍,尤其是不要带孩子到患有感冒及其他传染病的人家串门,更莫让孩子和大人一起去医院探望病人,以防止传染得病。
4.脚部四肢保暖
脚是人体肢体的末端,血循环较差,尤其是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御寒能力差,如果脚部着凉,会导致全身供血不足,反射性地引起鼻、咽、气管等上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降低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因此,父母要注意给孩子的脚部保暖,睡前用 40℃热水给孩子泡泡脚,并按摩涌泉穴,对防范呼吸道感染大有裨益。
5.保证高质量睡眠
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是在孩子夜间熟睡之时,如果睡眠不足或作息不规律会导致生长激素分泌减少,既影响健康发育,又会使抵抗力下降。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让孩子夜夜睡个好觉,可说是抵御呼吸道感染的良方。
6. 合理服用药物
一旦孩子生病,父母不要随便使用药物,甚至是抗生素,那样不但治不了病,反而使体内的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身体变得弱不禁风。生病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进行加减。
冬季新生儿保暖必知6要点
1.适宜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8℃
新生儿对外界温差的变化有些不适应,适宜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8℃,冬天需要保暖,宝爸应注意通风时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而室内的光线不能太暗或太亮,有些家长认为新生儿感光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欢挂上厚重的窗帘,其实这是不宜的,应让宝宝在自然的室内光线里学会适应,而避免阳光直射眼部。
2.可以摸宝宝的额头或后背判断新生儿保暖情况
摸宝宝的额头或者后背啊,如果热会有汗的,冷了就是很冰的喔,晚上要多注意喔,防止感冒了,小宝宝柔弱娇嫩,于是妈妈们总怕给宝贝穿得太少很多小宝宝被层层衣服包裹,再盖上厚厚的被褥,小脸热得红通通的。应根据温度变化给宝宝加减衣服,通常来说宝宝比大人多穿一件就可以了。判断宝宝是冷是热一来摸他的手心是否暖和二来摸他的脖子是否暖和,再摸他背心是否出汗,通常比我们大人少一点点就是够了的。
3.冬季保证50%湿度的同时也要定时开窗通风
冬季干燥,室内温度高,湿度小,对新生儿呼吸道黏膜功能和纤毛功能不利,应该保证湿度,一般应保持在50%左右,增加室内湿度,目前多是采用加湿器,但用水蒸汽提高室内湿度,也可增加新生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宝妈可以使用蒸馏水。即使在冬季也要定时开窗,更换室内空气,使用空调的家庭也要定时开窗,不能仅靠空调换气。新生儿在浑浊的环境中生长很不利于生长发育。
4.新生儿过度保暖容易诱发捂热综合症
捂被综合征又称“捂热综合症”,又称“婴儿蒙被缺氧综合症”或“婴儿闷热综合征”,是由于过度保暖、捂闷过久引起婴儿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环衰竭的一种冬季常见急症,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期。1岁以内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若不注意科学护理,最易诱发此症。
婴儿包裹过暖时常导致婴儿身体高热、大汗淋漓,高渗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症状,导致机体缺氧而发生惊厥抽搐或昏迷。若抢救不及时,可很快休克乃至死亡。侥幸存活的患儿,也会遗留有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呆傻、聋哑、癫痫等严重的脑损伤后遗症。
5.冬季可以给新生儿使用睡袋
可以使用睡袋,正常0-8月这时期的宝宝不会翻身,但双脚会蹬被子,睡觉时双手上举,双腿膝盖向外弯曲,并需要频繁更换尿片。睡眠中手脚活动为手上下挥舞,双脚如青蛙划水状运动,极易把被子蹬掉。而要是在手脚活动中受限制,则会醒来哭闹,影响宝宝睡眠,因此应该选用宽松型的睡袋,不要给宝宝束缚感。
6.不建议新生儿使用暖宝宝取暖
暖宝宝的反应原理为利用原电池加快氧化反应速度,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为了使温度能够持续更长,产品使用了矿物材料蛭石来保温。对于婴儿来说,因含有化学成份,在加上皮肤很嫩,活动量少,为了防止低温烫伤,所以最好不要用喔。
必学!婴幼儿急救术
必学!婴幼儿急救术 (2020-11-23更新)三不五时,新闻画面总会传来婴幼儿因事故伤害而发生创伤、死亡的消息。其中,一岁以下的宝宝发生事故伤害的原因,多半与照顾者的疏忽有关,常见原因为溢奶、趴睡而导致窒息死亡。
为了避免憾事再度发生,照顾者应提升照顾婴幼儿的知能,以及在宝宝发生事故的第一时间给予初步的急救,以减少事故发生的机会。
照顾疏忽,威胁宝宝性命
根据靖娟儿童安全文教基金会针对IBABY爱宝贝亲子网「儿童大头条」所登载103年儿童事故伤害新闻进行统计分析,共有189件儿童事故伤害新闻,导致66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亡、270名儿童造成身体或心理的创伤,其中又以0~1岁的新生儿最多达37人,占17%。进一步探究三大事故伤害死因,第一名是「照顾疏忽」,有高达37名儿童死伤,其中0~1岁的婴幼儿就有22名的死亡个案,原因多半为溢奶、趴睡而导致窒息死亡,建议父母、保母、老师等应格外注意婴幼儿的照护。
延伸阅读:紧急救命时,就靠这一招!哈姆立克法+ 心肺复苏术(CPR)急救法图解
「婴儿猝死症候群」即是造成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马偕纪念医院小儿感染科主治医师张龙解释,婴儿猝死指的是平常健康的宝宝,突然、急骤的死亡,虽然婴儿猝死的原因目前仍是众说纷纭,但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婴儿趴睡、溢奶、被棉被闷住、二手菸等,都是造成婴儿猝死的原因。该如何避免婴儿事故伤害的发生,照顾者应该学习的正确观念有哪些?
宝宝溢奶,竟会造成窒息危机
张龙医师指出,溢奶是奶水从宝宝的嘴角边缓缓的流出来,当宝宝喝奶后,由于下食道括约肌呈现放松的状态,便将刚喝下去的奶水再度从胃里溢流出来。发生原因多半是照顾者过度喂食、宝宝的胃排空速度慢、宝宝喝完奶后直接躺平等等……。
一般来说,溢奶在婴儿阶段是很常发生的状况。张龙医师表示,从新生儿出生到四个多月,约有超过半数的宝宝每天至少会溢奶一次,但如果宝宝溢奶太严重、容易被奶水呛到(正常的孩子不太会被奶水呛到,人体喉部肌肉有保护反射,可以避免奶水流入气管)、因溢奶影响生长发育时,必须接受医疗评估与治疗。
另一方面,多数照顾者分不清楚宝宝是溢奶、还是吐奶?吐奶是奶水从嘴巴以喷射状的呕吐喷出,大多与宝宝喝太多奶有关,一旦吐奶过于严重、餐餐都在吐、甚至体重减轻时,必须就医评估是否有肠胃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原因。
宝宝喝奶后,应正确拍嗝,避免溢奶
虽说婴儿溢奶是很常见的生理现象,但溢奶照顾不当却是威胁婴儿生命的原因之一。张龙医师指出,当宝宝喝完奶后,不要立即让他躺平,由于宝宝的头颈部在约四个月之前尚未能自行控制转动,容易因为溢奶或吐奶导致闷住、窒息而出现婴儿猝死症。
张龙医师提醒,当宝宝喝完奶后,照顾者帮宝宝拍嗝可以减少溢奶的发生,正确的作法是以宝宝直立的姿势抱起来,拍拍背、顺顺气,时间约30分钟,可以加速宝宝的胃排空,如果宝宝没有发出打嗝声也没有关系,重点是采直立的姿势抱着宝宝约30分钟;如果宝宝在拍隔时睡着,请继续采直立的姿势抱着约30分钟,再让宝宝平躺入睡。
方法1 宝宝直立坐在照顾者的大腿上,照顾者一手支托宝宝的脖子,另一手成杯状,由上往下在宝宝的背部轻拍约30分钟。
延伸阅读:超实用!跟儿科医师学0~1岁宝宝生病急救技巧
方法2 照顾者将宝宝抱起,宝宝呈现直立的姿势贴在大人身上,注意宝宝的头部要转侧边,防止宝宝口鼻被捂住。照顾者一手支托宝宝的 *** ,另一手成杯状,由上往下在宝宝的背部轻拍约30分钟。
趴睡,也是婴儿猝死的高危险因素 宝宝睡太熟要注意
虽然坊间有些育儿书籍教导宝宝趴睡可以让头型更美、让宝宝更有安全感,但趴睡也是导致婴儿猝死症候群的危险因素之一!
张龙医师表示,刚出生的健康婴儿,常常因为不明原因而死亡,且大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经过多年来的研究证实,婴儿趴睡是造成猝死的原因之一。理由在于,有研究发现趴睡的宝宝会睡得比较深沉,恰好这阶段的婴儿觉醒中枢尚未成熟,过度深沉的睡眠会导致宝宝无预警死亡,也有研究认为与婴儿的先天体质、基因有关,宝宝会因趴睡提高猝死的机会。张医师叮咛:「我们都会跟爸爸妈妈教育,其实宝宝睡睡醒醒是正常的,睡太熟反而要注意危险性。」
婴儿2~4个月,是猝死高峰期
另一方面,张龙医师指出,2~4个月的宝宝为发生猝死的高峰期,刚好这阶段的贝比的头颈没有自由转动、翻身的能力,容易被棉被、枕头闷住导致窒息危机,会让睡梦中的婴儿深陷危险中。约五到六个月后的宝宝已经学会翻身,且宝宝也容易呈现趴睡的姿势,照顾者需将孩子再翻回仰睡的睡姿。记住,最适合婴儿的睡姿是仰睡。
必学!婴幼儿急救术
Must Know! 婴幼儿照顾 6 步骤 靖娟文教基金会针对照顾者疏忽造成儿童事故伤害,叮咛照顾者如何营造婴儿生活的安全环境,一同守护宝宝的健康。
1 餐后拍嗝要确实 2 睡觉同房不同床 3 婴儿仰睡不趴睡 4 床上杂物不堆放 5 玩具绳索要收妥 6 棉被勿掩盖口鼻
二手菸,也是婴儿猝死的危险因素
我们都知道吸菸会对身体器官造成危害,二手菸也会诱发婴幼儿气喘,值得注意的是,张龙医师表示,二手菸也是造成婴儿猝死的危险因素。
宝宝窒息掌握黄金抢救时刻
每个宝贝都是父母眼中最美丽的风景,没有一个照顾者希望宝宝发生事故伤害。新手爸妈是辛苦的,不仅要替宝宝把屎把尿、哄他入睡、喂他喝奶……时时刻刻绷紧神经,深怕任何的差池而导致宝宝受伤!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婴幼儿意外事件,照顾者一定要学会正确的育儿观念,以及学习急救方式。
张龙医师表示,照顾者除了要小心婴儿猝死症候群,一旦宝宝出现身体不舒服、生病(例如百日咳、呼吸道融合病毒、痉挛、脑部不正常放电、代谢性疾病等)都会造成宝宝突然停止呼吸;或是宝宝汤圆、果冻、及误食小物件等,也会造成上呼吸道阻塞引起窒息事故,请照顾者多加留意。
如果孩子脸色出现苍白、发绀、没有呼吸时,照顾者务必保持冷静,请旁人或自己马上拨打救护电话(市话119、手机112)在第一时间进行急救措施,减少憾事发生的机会。
婴儿哈姆立克急救法
当照顾者高度怀疑宝宝的呼吸道遭受异物哽塞时,在宝宝呛到的当下,会有咳嗽的反应,张龙医师表示,如果咳不出来,就要进行哈姆立克急救法。(提醒照顾者,除非看到的哽塞在宝宝呼吸道的异物,才能用手去掏挖,否则不可以盲目的掏,避免将异物往喉咙深部推挤)
张龙医师提醒,为了避免婴幼儿被异物噎住呼吸道,谨记以下要点: 1.不给婴幼儿吃容易噎住的食物,例如汤圆、果冻等 2.婴幼儿吃东西不可以到处乱跑 3.不可以让大小孩喂小小孩 4.吃东西不可以含在嘴巴里一直不吞
婴儿拍背压胸(一岁以下)
方法1 宝宝背朝上、脸朝下(头下脚上),照顾者的前臂支撑宝宝身躯,在宝宝背部肩胛骨中间用力击拍5下。
方法2 宝宝面朝上,照顾者一手支托宝宝的身躯,一手的食指与中指,在宝宝胸骨下方用力戳5下,直到异物吐出。当宝宝脸色发绀、嘴唇变紫、心跳停止时,请立即采取心肺复苏术。
婴儿心肺复苏术CPR(一岁以下)
步骤1:确定意识状态,呼叫救护车 步骤2:进行胸外 *** (Chest pression)
方法 1 让宝宝躺在坚硬的床上或地上,头朝上仰卧。照顾者「单手臂」打直,利用食指、中指,在宝宝胸骨下方( *** 连线中间下方),按压深度约宝宝身体前后径约1/3(深度约4公分)。按压速度规律,每分钟至少100次。
方法 2 让宝宝躺在坚硬的床上或地上,头朝上仰卧。照顾者「双手」环扣宝宝胸侧,左右手上下交叠放在宝宝胸骨下方( *** 连线中间下方),按压深度约宝宝身体前后径约1/3(深度约4公分)。按压速度规律,每分钟至少100次。
步骤3:畅通呼吸道(Airway) 压额头、抬下巴,畅通呼吸道。
步骤 4 :人工呼吸( Breathing ) 在场只有一位施救者时,胸外 *** 和吹气比为30:2,意谓按压30下后,大口吹两口气。在场有两位施救者时,针对八岁以下的幼童,胸外 *** 和吹气比为15:2,意谓按压15下后,大口吹两口气。 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照顾者嘴巴完全盖住宝宝的嘴巴和鼻子,大口吹气,同时注意宝宝的胸部是否有起伏,当胸部落下再进行第二次吹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