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天然奶粉事件,是一场发生在2013年的食品安全危机。这场事件不仅给我国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对恒天然集团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本文将从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和反思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食品安全问题有所启示。
一、事件背景
1. 恒天然集团背景
恒天然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乳品原料供应商之一,总部位于新西兰。该公司在全球乳品市场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2. 中国市场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乳制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恒天然集团看准了中国市场,加大了在华投资力度。
二、事件过程
1. 事件爆发
2013年8月2日,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发布召回公告,称其生产的部分婴幼儿奶粉存在肉毒杆菌污染风险。随后,我国政府迅速介入,对恒天然奶粉进行全面调查。
2.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恒天然奶粉事件的原因在于生产过程中对奶粉原料的监管不严,导致奶粉中含有肉毒杆菌毒素。恒天然集团在事件发生后未能及时向我国政府通报,存在瞒报行为。
3. 事件影响
恒天然奶粉事件引发了我国消费者对进口奶粉的恐慌,许多家长纷纷表示抵制恒天然奶粉及其旗下产品。该事件还对恒天然集团的市场份额造成了严重打击。
三、事件反思
1. 企业责任
恒天然奶粉事件暴露出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消费者利益放在首位,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2. 政府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力度,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提高监管效率。政府还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及时发现并处理食品安全问题。
3. 消费者意识
消费者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学会辨别优质奶粉,避免购买不合格产品。消费者还应关注食品安全事件,积极参与舆论监督。
四、启示
1. 加强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企业和政府应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2. 强化监管措施
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法规得到有效执行。企业也应加强自律,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规。
3. 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
消费者要关注食品安全,提高自身维权意识,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
表格:恒天然奶粉事件相关数据
| 项目 | 数据 |
|---|---|
| 受影响奶粉数量 | 90吨 |
| 受影响婴幼儿数量 | 3000名左右 |
| 恒天然集团市场份额损失 | 约10% |
恒天然奶粉事件是一场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给我国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通过此次事件,我们应深刻反思食品安全问题,加强企业责任,强化政府监管,提高消费者意识,共同维护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注:本文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恒天然安满奶粉事件是怎么回事
在孕期有喝奶粉的孕妈应该多多少少都听说过或者喝过安满孕妇奶粉。尽管安满奶粉是一个大品牌,但是还是有不少孕妈感到担心,因为不少人有听说过恒天然安满奶粉事件,这个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安满奶粉是恒天然旗下的奶粉品牌。而恒天然是新西兰非常有名的乳制品企业,同时也是新西兰最大的公司,还是世界排名第6的乳品生产商,称得上是食品巨头。
恒天然2013年发生了产品污染事件。当年恒天然集团突然发公告称由其工厂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测出含有可致命的毒菌——肉毒杆菌。该消息一出顿时引发各方关注。
要知道恒天然是非常有名的乳制品原料公司,当年全世界很多有名的奶粉公司都和其有合作,并且有使用恒天然的原料,当年涉及的奶粉品牌有香港的牛栏牌奶粉、新西兰的可瑞康奶粉,内地的多美滋和雅培奶粉,内地涉及的食品企业还有娃哈哈、上海糖酒和可口可乐,当年涉事产品都进行了召回。
不过经过事后调查,原本恒天然怀疑含有肉毒杆菌的乳清蛋白,以及怀疑使用了该原料的产品,都被未检测出含有肉毒杆菌,而是含有多数不致病的梭状芽孢杆菌,所谓“肉毒杆菌”事件最后不过是一场乌龙。
不过有关专家表示虽然检测出来的不是肉毒杆菌,但产品中存在梭状芽孢杆菌也是不被允许的。恒天然最后也因为此事件被新西兰初级产业部起诉,并接受了新西兰政府的罚款。
简单来说,就是安满奶粉的母公司恒天然出过一些问题,不过当时安满奶粉并没有牵涉其中,各位家长大致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恒天然事件”令奶粉再度成为焦点
8月2日,恒天然公司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38吨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报道显示,污染源是该公司新西兰北岛怀卡托地区豪塔普工厂的一根并不经常使用的管道,据称和该管道的清洁不彻底有关。
目前,此事件影响正在持续发酵,而在人们最为关心的奶粉行业,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由于在奶粉生产中使用了该批浓缩乳清蛋白粉而“中枪”。
肉毒杆菌令人闻之色变
由于肉毒杆菌对人体健康的巨大危害,特别是对婴幼儿身体可能造成的严重伤害,令众多食用过国外品牌奶粉的孩子的家庭,陷入深深的恐慌之中。
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分析指出,1岁以内的婴儿肠道微生态屏障还没有完全形成,正常菌群还不够强健,因此肉毒杆菌的芽孢进到婴儿的肠道内之后,它有可能生根繁殖,释放出毒素,毒素进入到血液以后有可能导致孩子神经痉挛或麻痹的中毒症状。
朱毅教授同时表示,被肉毒杆菌污染的食物需要在120℃加热10分钟后才能被消灭,而家庭在冲泡奶粉的时候往往使用的都是温水,起不到相应的杀菌作用。
奶粉安全再成焦点
“恒天然事件”的暴发,再一次使奶粉安全问题成为焦点,而恒天然由于“屡生事端”则受到广泛的质疑。
2006年9月,恒天然有两批全脂奶粉共计231吨,被广东检验检疫局检出含有阪崎肠杆菌。国家质监总局公布的2007年4月进境不合格食品信息也显示,恒天然多个批次的全脂奶粉被检验出含有致病菌阪崎肠杆菌。2012年9月,恒天然的牛奶和奶粉中发现含有双氰胺化学残留物。今年1月,新西兰初级产业部(MPI)宣布,包括恒天然在内的该国牛奶和奶粉中发现存在双氰胺残留物。
其实,不止是恒天然,现在追溯起来,当年让欧洲举国哗然的二恶英事件、美赞臣蛋白质不达标被退货、惠氏奶粉坂肠杆菌超标、雅培奶粉甲虫门、雀巢奶粉碘超标等等……几乎所有国际知名的企业,无一幸免。
也正因此,农业部资深乳业分析师陈渝认为,进口乳品投诉和问题检出率高于国产乳品,现在是该彻底打破迷信洋奶粉走出消费误区之时了。
质量安全是永恒的课题
众所周知,奶粉生产是一个超长的产业链,其中涉及到原奶、原辅料、生产和检测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细节发生问题,都有可能酿成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此次恒天然事件,看上去是一根管子惹得祸,其实是暴露了企业管控体系的重大漏洞。因此,对上述四大环节实现严格的全程控制,也就成为奶粉品质和安全的关键。
与一直顺风顺水的外资奶粉品牌相比,背负着巨大的社会和舆论压力的国产奶粉企业近年来可谓如履薄冰。有国产奶粉品牌曾经表示,在中国做婴幼儿配方奶粉,就像走钢丝,产业链上的一个小疏忽,就有可能让企业万劫不复。重压之下,一些有实力有远见的国产奶粉品牌纷纷立下产品质量军令状,潜下心来苦练品质内功。
对于成熟的消费者而言,信任源于理性的判断,对于成熟的企业而言,自信源于扎实的品质根基。因此,部分在“内功修炼”中不断成长的国产奶粉企业,逐渐敞开胸怀,自信的接受消费者的检验。规模化集中化的养殖奶源、最高标准和品质的进口原料、全程可追溯的运输体系、药品级别的清洁标准、数百项检验检测等等环节,一一展现在消费者眼前的,俨然已经是国际专业水准的生产和质量体系。
构建信心是当务之急
对于涉事的奶粉企业来说,“恒天然事件”是一次沉痛的教训,如何重建消费市场的信心,是涉事企业必须直面的难题。
表面看来,“恒天然事件”是自曝引发的,然而,被肉毒杆菌污染的浓缩乳清蛋白原料于2012年5月生产,恒天然早在今年3月就发现微生物指标异样,但直到五个月后,才向公众公开污染问题。这就让人不禁质疑:为何五个月前公司不采取应急措施封存相关产品、从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认为,“此次事件肯定会影响到国外奶粉品牌在中国的发展。”的确,受此事件的影响,恒天然等企业,重建市场信心的路很难走。
孩子的健康成长永远是一个不变的主题,而“恒天然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关孩子,事关未来,奶粉质量安全,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
哪些奶粉出过事
出事的奶粉包括:三鹿奶粉、美赞臣奶粉、雀巢奶粉、圣元奶粉以及恒天然乳制品。以下详细解释这几款奶粉的相关事件:
三鹿奶粉:其曾因“三聚氰胺事件”备受关注。这是一种有毒化学物质,添加在奶粉中以提高氮含量从而增加蛋白质检测含量的指标,严重影响儿童的肾脏健康,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危害。事后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行业内多次审查机制的强化。
美赞臣奶粉:近期发生过质量问题和品牌信誉下降的问题,美赞臣在中国的工厂曾被查出生产销售不合格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被发现的产品中有些含有污染物的浓度超标,如微生物超标等问题导致一些不良健康影响,使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受到影响。
雀巢奶粉:也存在一些质量问题,有报道显示其奶粉存在异物残留、细菌超标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婴儿出现健康问题,引起消费者担忧和质疑。雀巢公司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应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圣元奶粉:也曾因质量问题引发关注,包括产品营养成分含量不达标、标签标注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也可能影响到消费者的利益及儿童的健康成长,受到相关部门处罚及市场整顿的要求。对此企业也对问题进行内部排查并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和采取补救措施。同样市场上也曾发生过其他一些品牌在销售中存在不合规现象的报道。消费者在选择奶粉时应当谨慎,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信息,确保婴儿的健康安全。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应加强监管力度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此外消费者也要关注相关新闻报道和官方通报以获取最新的产品信息情况减少潜在风险。对于这些情况频发企业和市场而言改进提升产品管理和质量保证系统变得更加紧迫重要。
同时我们也要强调加强奶粉产业的严格监管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确保儿童的健康和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保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