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听起来是不是很陌生?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尤其在夏季和秋季,手足口病的发病率较高。什么是手足口病?如何预防和应对?下面,就让我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
手足口病概述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的儿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如触摸了患者的口腔、鼻腔、皮肤等部位,都有可能被感染。
症状:
1. 发热:通常是手足口病的首发症状,体温在38℃~40℃之间。
2. 口腔疱疹:在口腔内壁、舌、牙龈等部位出现疱疹,伴有疼痛、流口水等症状。
3. 手足皮疹: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有时伴有水疱。
4.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并发症:手足口病虽然多数情况下症状轻微,但仍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等。
预防手足口病
1. 健康饮食: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增强免疫力。
2. 注意个人卫生:
* 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
* 避免与患者接触:不要亲吻孩子,避免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等物品。
* 保持室内通风: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 接种疫苗:目前我国已经研发出手足口病疫苗,建议家长给孩子接种。
4. 观察症状:如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应对手足口病
1. 早期诊断:一旦孩子出现手足口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2. 家庭护理:
* 隔离:将患者隔离在家中,避免传染给他人。
* 保持口腔清洁:用盐水或温水清洗口腔,缓解疼痛。
* 注意饮食: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 保持皮肤清洁:保持手足部位清洁,避免感染。
3. 医疗治疗:根据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进行治疗。
总结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虽然多数情况下症状轻微,但仍需引起家长们的重视。了解手足口病,做好预防措施,才能让孩子远离疾病。
以下是一张表格,总结了一些关于手足口病的关键信息:
项目 | 内容 |
---|---|
病毒类型 | 肠道病毒 |
常见症状 | 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呕吐、腹泻等 |
预防措施 | 健康饮食、注意个人卫生、接种疫苗、观察症状 |
应对措施 | 早期诊断、家庭护理、隔离、保持口腔清洁、注意饮食、药物治疗 |
希望通过本文的讲解,家长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手足口病,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保护孩子的健康。
小儿得手足口病,要怎么治疗和注意
手足口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等)和药物治疗(退热药物、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等)。
手足口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儿童的口腔、手、脚部位出现很多的疱疹,部分儿童进入神经系统受累期和心肺功能衰竭期后会表现精神差、头痛、呕吐等神经受累症状,或心率加快,呼吸加快,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口唇部位颜色发紫发黑)等症状。
1.一般治疗,在感染了手足口病后,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患儿使用过的衣物要充分消毒,家里要经常通风。不要吃生冷的食物和生水,饮食上建议吃容易消化没有刺激的食物。
2.药物治疗,手足口病的病因是柯萨奇病毒的感染,但目前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对于出现高热,如体温高于38.5℃的,可服用退烧药物;出现惊厥的病例需及时止惊,常用药物有咪达唑仑,地西泮,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呼吸支持准备。
部分重症病例可出现脑水肿,心肺水肿,休克,颅压高等症状,需要住院治疗,给予相应的脱水药物、降颅压药物或血管活性药物。出现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的,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
以上药物均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用药。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很多,预防是关键,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饮食习惯。患手足口病的患儿需及时就诊,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诊治。
手足口病的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预防措施】(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二)托幼机构及小学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xi
儿童得了手足口病有哪些禁忌
1
饮食宜清淡无刺激性,忌食辛辣、鱼、虾、肉类等易使病情加重的食物。
2
饮食温度不宜过高,食用过热的食物可以刺激破溃处引起疼痛,不利于病变愈合。
3
虽然手足口症类似水痘,一般能很快痊愈,但也不可掉以轻心,要细心呵护,注意预防隔离,以防扩散流行。
专家呼吁,该病尚没有疫苗,在流行季节家长应少带宝宝到公共场所游玩。教育宝宝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餐具、生活用品、玩具等应定期消毒。
多“袭击”5岁以下小儿
广州市疾控中心主任王鸣告诉记者,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患者主要为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时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会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也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个别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或危及生命。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
可通过玩具和日用品传播
“手足口病常通过患病幼儿的玩具、餐具以及日常用品传播,容易在幼儿园中造成小范围流行。”手足口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第1周传染性最强。病毒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传播。例如,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以飞沫形式,经呼吸道感染新的易感者;唾液、疱疹液、粪便中的病毒可经手或借助被污染的毛巾、手绢、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经口传播给他人;与患者同居一室易被感染;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也可感染手足口病。
需要提醒的是,手足口病无免疫性,患过本病后如不注意预防,还会再患。
少带孩子到拥挤场所
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所以至今尚未研制出疫苗。王鸣指出,要预防手足口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要做好疫情报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疫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二是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三是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玩具、食具、桌椅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浸泡消毒,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四是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五是教育宝宝坚持饭前便后勤洗手,可有效预防病从口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