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作为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其病因复杂,涉及多个系统。紫癜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紫癜,本文将深入探讨紫癜的成因,以便为广大患者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紫癜的病因
1. 免疫因素
免疫因素是导致紫癜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免疫因素作用下,人体会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从而引发紫癜。常见疾病有:
(1)过敏性紫癜:由IgA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引起血管炎症反应。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
2. 血管因素
血管因素也是导致紫癜的重要原因。血管壁的损伤、血管壁功能障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均可引起紫癜。
(1)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由于C1抑制物缺乏或功能障碍,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水肿。
(2)维生素C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导致血管壁脆弱,易出现紫癜。
3. 感染因素
感染因素在紫癜发病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均可引发紫癜。
(1)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2)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4.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紫癜,如抗凝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
5. 其他因素
(1)营养因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K、叶酸等营养素缺乏。
(2)内分泌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二、紫癜的预防措施
1. 注意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充足的维生素C、维生素K、叶酸等营养素,有助于预防紫癜。
2. 避免接触过敏原
过敏性紫癜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
3. 控制感染
加强个人卫生,预防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
4. 规律作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5.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并治疗紫癜。
紫癜的病因复杂,涉及多个系统。了解紫癜的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紫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饮食、避免过敏原、控制感染、规律作息,以降低紫癜的发病率。对于紫癜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减轻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英彪,陈志强,刘宏伟. 紫癜性肾炎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11):905-908.
[2] 邓晓峰,张晓亮,杨丽华. 免疫性紫癜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7,22(9):1136-1140.
[3] 王艳芳,李明,刘晓华. 紫癜性肾炎的诊疗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5):58-61.
紫癜是什么引起的
紫癜(purpura)是 皮肤和粘膜出血后颜色改变的总称。临床表现为出血点、紫癜和瘀斑,一般不高出皮面,仅于过敏性紫癜时可稍隆起,开始为紫红色,压不退色,以后逐渐变浅,至两周左右变黄而消退。
发病原因:
(1)单纯性紫癜发病原因不清楚,一般发病较轻,无明显的血液和血管的变化,偶尔有轻度凝血机能障碍。
(2)过敏性紫癜常由于血管壁渗透性及脆性增高而发病,血管系统发生病变,但血液本身不发生改变。因而化验血小板数目、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都在正常范围。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皮肤、粘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及其他过敏表现。
(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此病又名出血性紫癜,原因不明。但在有些病人的血液中可找到抗血小板因子,这种因子能对抗血小板,使血小板减少而出血。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循环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血小板寿命缩短及抗血小板抗体阳性为特征。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希望能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过敏性紫癜病因是什么
病因
1.诱发过敏的途径
食物诱发过敏的途径诱发小儿过敏的途径有五:胃肠道食入、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或注射、通过人乳和胎盘进入。
2.食物变应原引起
食物变应原指的是能引起免疫反应的食物抗原分子。几乎所有食物变应原都是蛋白质,大多数为水溶性糖蛋白,分子量10万~60万每种食物蛋白质可能含几种不同的变应原。食物变应原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任何食物可诱发变态反应:但小儿常见的食物变应原为牛奶、鸡蛋、大豆,其中牛奶和鸡蛋是幼儿最常见的强变应原致敏食物也因各地区饮食习惯不同而异。花生既是小儿也是成人常见的变应原,海味食物不是小儿的主要变应原,坚果诱发的过敏在小儿比较少见虽然任何食物可以致敏,但约90%的过敏反应是由少数食物引起,如牛奶、鸡蛋、花生和小麦。
(2)食物中仅部分成分具变应原性:以牛奶和鸡蛋为例,牛奶至少有5种具变应原性其中以酪蛋白、乙种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C)变应原性最强。鸡蛋中蛋黄具相当少的变应原蛋清中的卵白蛋白和卵类黏蛋白为鸡蛋中最常见的变应原。
(3)食物变应原性的可变性:加热可使大多数食物的变应原性减低。胃的酸度增加和消化酶的存在可减少食物的变应原性。
(4)食物间存在交叉反应性:不同的蛋白质可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使变应原具交叉反应性。如至少50%牛奶过敏者也对山羊奶过敏。对鸡蛋过敏者可能对其他鸟类的蛋也过敏。交叉反应不存在于牛奶和牛肉之间,也不存在于鸡蛋和鸡肉之间。植物的交叉反应性比动物明显如对大豆过敏者也可能对豆科植物的其他成员如扁豆、苜蓿等过敏。患者对花粉过敏也会对水果和蔬菜有反应如对桦树花粉过敏者也对苹果、榛子桃、杏、樱桃、胡萝卜等有反应。对艾蒿过敏者也对伞形酮类蔬菜如芹菜、茴香和胡萝卜有反应。
(5)对食物的中间代谢产物过敏:十分少见,患者多在进食后2~3h出现症状
3.遗传因素引起
食物变态反应与遗传基因有关。父母中一方有食物过敏史者其子女的患病率为30%双亲均患本病者,则子女患病率高达60%。
4.抗体减少引起
解剖因素人体胃肠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黏膜屏障系统可以限制完整的蛋白质抗原侵入,而进入肠道的食物抗原与分泌型IgA(SIgA)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限制了肠道对食物抗原的吸收,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减轻对食物蛋白的免疫反应。小儿消化道黏膜柔嫩、血管通透性高,消化道屏障功能差,各种食物过敏原易通过肠黏膜入血,引起变态反应。3个月以下的婴儿IgA水平较低,黏膜固有层产生SIgA的浆细胞数较少。当消化、吸收过程及黏膜免疫异常时,均造成各种食物的过敏原易通过肠黏膜入血而发生过敏性胃肠炎。
5.其他因素引起
消化道炎症是肠道过敏症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这是由于消化道炎症致胃肠黏膜损伤,增加了胃肠黏膜的通透性,使过多的食物抗原被吸收,而发生变态反应。
发病机制
致敏抗原激活肠固有膜的IgE浆细胞产生大量的IgE抗体,并与肥大细胞结合,固定在这些细胞的表面。当食物中的致敏原再次进入体内与胃肠黏膜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相结合,使肥大细胞激活脱颗粒释放一系列参与过敏反应的炎症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Ⅰ型变态反应部分抗原物质也可选择性地与浆细胞IgG、IgM、IgA或T细胞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引起局部或(和)全身性的Ⅲ型或Ⅳ型变态反应而年龄、食物的消化过程、胃肠道的通透性、食物抗原的结构遗传因素等可影响食物过敏反应的发生。食物变态反应在生后最初几年最常见大多数患儿到了2~3岁就对该食物产生耐受,症状随之消失。IgE介导者可能持续时间较长。开始的严重性与以后临床症状消失与否无关但由于避食食物变应原不彻底特别是十几岁的儿童,致使其敏感性持续存在。
紫癜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皮下出血和紫癜是一回事吗?许多人碰着了引起皮下出血,就会起一个乌青块,也有的轻轻碰一下也会在局部引起一个乌青块,但是表面并不发红,也不发紫,这是因为血管壁比较脆弱,受到打击或压迫后产生的乌青块,与紫癜不一样。虽然紫癜也有血管壁的因素,但主要还是血小板等凝血物质的影响,如原发性紫癜、白血病引起的紫癜等。也有的是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引起的炎性反应,如过敏性紫癜。还有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时,由于细菌形成的栓子阻塞了毛细血管所引起瘀点瘀斑,都与发生乌青块的情况不一样。?紫癜是皮肤或粘膜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渗出而瘀积于组织内形成。血液刚渗出时,皮肤可见到形状大小不一的鲜红色斑点,它与其它皮疹不同之处在于指压不退色。以后斑点颜色变紫而转青,最终变成棕色而逐渐消退。细小如针头大小的渗血称为瘀点,较瘀点大的称为瘀斑。它们统称为紫癜,引起紫癜的原因有:1。血小板质与量的异常:血小板数量不足或质量有问题,难以维持毛细血管的正常张力和凝血功能,当皮肤或粘膜受到碰撞、磨擦、挤压的时候,即可出现大小不等的瘀斑,受损伤时则出血不止。常见于特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衰弱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白血病疾患。2。毛细血管壁渗透性异常:常见于维生素C缺乏症,除皮肤瘀点外,牙龈可渗血,新生儿则可在骨骺出血。此外,过敏性紫癜,也是一种毛细血管渗透性异常的疾病。3。菌血症或败血症:毛细血管被细菌栓塞,故出血点中央尚可见小白点,其形态可成斑成片,或互相融合,或近中心部位坏死。病儿多伴有严重的感染中毒体征(如高热、抽搐、昏迷、休克等)。常见于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或粟粒性结核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