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又称“白念菌病”,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口腔疾病。其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斑点,严重时伴有疼痛、流涎等症状。鹅口疮的治疗需要科学的方法,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鹅口疮的治疗方法,帮助宝宝早日康复。
一、鹅口疮的病因及症状
1. 病因
鹅口疮的病因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黏膜及消化道中的真菌,当宝宝免疫力低下或口腔环境适宜时,白色念珠菌便容易滋生,引发鹅口疮。
2. 症状
鹅口疮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斑点,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有时可融合成片。宝宝在哺乳、进食时会出现疼痛、流涎等症状,严重者可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二、鹅口疮的治疗方法
1. 抗真菌药物治疗
抗真菌药物治疗是鹅口疮治疗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
(1)制霉菌素:口服或局部涂抹,可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
(2)克霉唑:口服或局部涂抹,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
(3)咪康唑:口服或局部涂抹,适用于重症鹅口疮。
在治疗过程中,需遵医嘱,按疗程用药,切勿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2. 保持口腔清洁
治疗鹅口疮的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避免感染加重。具体方法如下:
(1)哺乳前后清洁乳头:哺乳前用温水清洗乳头,哺乳后用温盐水清洗口腔。
(2)清洁口腔:可用棉签蘸取温盐水或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宝宝口腔黏膜。
(3)避免过硬、过热食物:给宝宝选择易咀嚼、易吞咽的食物,避免刺激口腔黏膜。
3. 增强宝宝免疫力
提高宝宝免疫力是预防鹅口疮的关键。以下方法有助于增强宝宝免疫力:
(1)保证充足睡眠:宝宝每天应保证8-12小时的睡眠时间。
(2)合理膳食:给宝宝提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瘦肉等。
(3)适量运动: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宝宝体质。
三、预防鹅口疮的注意事项
1. 注意个人卫生:哺乳前后、换尿布等时刻要保持手部卫生,避免将白色念珠菌传播给宝宝。
2. 避免交叉感染:宝宝使用的餐具、毛巾等物品要定期清洗、消毒。
3. 注意宝宝免疫力:加强宝宝营养,提高免疫力,预防鹅口疮的发生。
鹅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口腔疾病,科学治疗和预防是关键。家长朋友们要了解鹅口疮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关注宝宝口腔健康,为宝宝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成长环境。在此,祝愿每一位宝宝都能健康成长,远离鹅口疮的困扰。
鹅口疮怎么治疗
很多宝宝都会经常患有鹅口疮,有的时候大人也会患,究竟宝宝患 鹅口疮怎么治疗 才好呢?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发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白色念珠菌就是许多微生物中的一种,通常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营养不良的婴儿中,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亦可发生。白色念珠菌在健康儿童的口腔里也常可发现,但并不致病。
宝宝患有鹅口疮可以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小苏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药冰硼散做成糊状蜜剂)、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加强营养,特别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确诊孩子患有鹅口疮后,爸爸妈妈可以用消毒药棉蘸2%的小苏打水擦洗口腔,擦洗的时候动作要轻,还可以取制霉菌素一粒研磨成粉末,加入5ml甘油调匀,涂搽在患处。通常用药几天以后病症就会消失,但是鹅口疮特别容易反复发作,所以家长应该在病症消失以后继续用药几天,以巩固疗效,避免复发,尽量一次治愈。应该在孩子进食以后30分钟左右给孩子用药,以免引起孩子呕吐。
鹅口疮一般不需要进行其他方面的检查。如果宝宝的鹅口疮反复发作,可以小心地刮下一点白斑送到检验室检测。通过检验能够确定酵母菌的类型,以便医生能更准确给宝宝用药。
如鹅口疮扩散到口腔的后部,有可能“殃及”食管,一旦受到牵连,宝宝吞咽东西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因为怕疼,拒绝喝水,有可能出现脱水。
如果不及时治疗,酵母菌还可能波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当然,弥漫性酵母菌感染十分罕见。
鹅口疮的预防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时应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和乳头;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6、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7、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幼儿,用具不可混用。
精彩推荐:
新生儿大便次数
新生儿黄疸正常值
宝宝晚上哭闹怎么办
宝宝咳嗽怎么办
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
怎么治疗鹅口疮
鹅口疮一般不需口服抗真菌药物,以局部用药为主,同时注意哺乳和口腔卫生。
鹅口疮为白念珠菌感染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的患儿常有此症,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受到污染的奶头和乳具获得感染。
鹅口疮一般不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或局部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溶液,每日2~3次,必要时可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抑制真菌生长。
生活上,应注意母乳喂养时应消毒和清洁乳头,乳具应经常煮沸消毒、保持干燥。同时,注意喂养人的手的卫生,应定时给小儿清洗口腔,出去残余凝乳,冬季时应注意保护小儿口唇,防止干裂。若小儿有用舌头舔舐口唇、用手背擦拭鼻涕等不良习惯,家长应积极纠正。
鹅口疮的治疗药方有哪几种
鹅口疮是婴幼儿的常见病之一,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腔炎症,状似鹅口,白屑似雪的乳婴儿常见病,又称“雪口”,现代医学称“念珠菌病”。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胎中受热,蕴于心脾,心脾积热上薰;禀赋不足;体质素弱;护理不当,致口腔不洁,感染邪毒而引起,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消化不良及免疫缺陷之婴儿。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婴儿因口腔不洁、黏膜损伤、营养不良、慢性腹泻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包括成人)、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消化道菌群失调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口内白色念珠菌迅速生长而发病,其典型症状是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点状或乳凝块样物,布满颊部、舌、齿龈、上腭等处。
【方一】验方
【出处】《简易普济良方》
【组成】马牙硝。
【功用】清热消肿。
【主治】小儿鹅口疮。
【方解】芒硝在盆中煎炼时,凝结在下层、质精者,称为朴硝;在上层、有芒状结构者,称为硭硝,有牙状结构者,称为马牙硝。气味:苦、寒、无毒。有清热消肿的作用。
【药理】芒硝所含主要成分为硫酸钠,能使肠道引起机械性的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泄。
【用法】研细于舌上掺之,日三五度。
【方二】验方
【出处】《黎居士简易方》
【组成】密陀僧。
【功用】杀虫收敛。
【主治】小儿鹅口疮。
【方解】性味:咸、辛,平;有毒。有杀虫收敛之功。
【药理】密佗僧膏2%浓度时在试管中对共心性毛癣菌、童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及铁锈色小芽孢菌呈抑制作用;在4%浓度时,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足趾毛癣菌等均呈抑制作用。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与蛋白质结合而成蛋白铅。有收敛局部黏膜血管,而庇护溃疡面和减少黏液分泌的作用。
【用法】调涂脚心,疮愈洗去。
【方三】验方
【出处】《家用良方》
【组成】赤小豆24粒。
【功用】清热利水。
【主治】小儿鹅口疮。
【方解】赤小豆清热利水。
【药理】赤小豆有抑菌、利尿的作用。
【用法】捣研成末,以醋调和,频频涂之。
【方四】清火口疳散
【出处】《广西中医药》
【组成】(1)清火散:黄连、黄柏、青黛各3克,黄芩5克,石膏8克,冰片0.2克,薄荷脑0.1克。共研细末,100目筛过筛,上一料分8包。(2)口疳散:玄明粉6克,煅石膏8克,青黛1克,冰片、血竭各0.4克,薄荷脑0.1克。共研细末备用。
【功用】清热泻火。
【主治】小儿鹅口疮。
【方解】清火散清胃泻火、釜底抽薪治其本;外用口疳散祛腐解毒、燥湿生肌,直达病所治其标。
【药理】黄连、黄芩、黄柏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青黛有抗癌、抗菌、保肝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镇痛止痒之功。冰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清火散每次服1包(1岁内小儿剂量减半),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口疳散每日3~5次敷患处(局部淡盐水拭洗后敷药)。
【方五】生地藜钩汤
【出处】《新中医》
【组成】生地黄3克,白蒺藜2克,钩藤2克,木通4克,淡竹叶3克,蝉蜕1克,甘草1克。
【功用】祛风清热,解毒除湿。
【主治】小儿鹅口疮。
【方解】方中以生地凉血解毒;钩藤、蒺藜、蝉蜕祛风清热;木通、淡竹叶、甘草清热除湿解毒。
【药理】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蝉蜕有抗惊厥、解热的作用。淡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钩藤有降压、镇静、抗栓、抗凝的作用。白蒺藜有降压、利尿、强心、提高免疫力、抗过敏等作用。
【用法】每日1剂,浓煎,分数次频频喂服,此为15天以内的婴儿分量,可按年龄大小增减,并配合搽口末药,除去口腔内的白膜防止落而再生。口末药组成:天然硼砂50克,明雄黄20克,牛黄3克,儿茶3克,人中白10克。上5味共研极细末,再过筛瓶贮备用。每治1例鹅口疮3~5克便足够,用洁净的竹片或明亮光滑的纸片蘸黄豆大小的药末于婴儿舌上即可。
【方六】蓖麻外敷散
【出处】《天津中医》
【组成】蓖麻子、吴茱萸各30克,大黄、制南星各60克,共研成极细末。
【功用】清热解毒,引火下行。
【主治】小儿鹅口疮。
【方解】方中蓖麻清热利湿,消毒拔毒;吴茱萸开郁化滞去湿;大黄泄滞导浊,通利腑气;制南星有燥湿化痰之功。外敷贴于涌泉穴,以引邪毒下行。
【药理】蓖麻子有促进排便、抗感染的作用。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有利尿作用;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对猪蛔虫有显著杀虫作用;还有收缩子宫及降压作用。大黄有促进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压的作用;天南星具有祛痰、抗惊厥、镇静及镇痛作用。
【用法】用时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贴于涌泉穴处,用胶布固定,第二天早上取下。上药1料共分5次贴完,每5次为1疗程。
【方七】巴豆瓜子霜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组成】巴豆仁1克,西瓜子仁0.5克。
【功用】蚀疮。
【主治】小儿鹅口疮。
【方解】巴豆外用蚀疮;西瓜子仁有化痰涤垢,下气清营的作用。
【药理】巴豆有促进排便、抗感染、促凝、镇痛的作用;西瓜子仁有降压,消炎的作用。
【用法】上药共研碎出油,加少许香油调匀,揉成团状贴于印堂穴,20秒钟即取下。每日敷1次,连用2次。重症者可连用3次,每次敷药时间20秒。
【方八】三黄液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各5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敛疮。
【主治】小儿鹅口疮。
【方解】黄连、黄芩、黄柏清热泻火,解毒疗疮。
【药理】黄连、黄芩、黄柏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用法】上药浸入适量75%酒精至液体变黄,取三黄液涂抹鹅口疮处,每日6~8次,治疗效果良好。
【方九】吴附粉
【出处】《中医临床选萃》
【组成】吴茱萸10克,附子10克。
【功用】引火归元。
【主治】小儿鹅口疮。
【方解】吴茱萸性大热,归肝、脾、胃经,有祛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之功效;附子大热,归心、脾、肾经,有回阳救逆,温脾肾,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此法以大热之药,治疗大热之病,是以热引热,上病下治之意。
【药理】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有利尿作用;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对猪蛔虫有显著杀虫作用;还有收缩子宫及降压作用。附子有强心、抗炎、抗氧化的作用。
【用法】以食用醋调成糊状,外敷足心(即涌泉穴),胶布固定。连用两晚,即可生效。
【方十】验方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板蓝根10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鹅口疮。
【方解】清热解毒。
【药理】有抗细菌和病毒、抗炎、解热作用。
【用法】加水浓煎,去渣取液,用棉签沾药液反复擦洗患处,每日6次,擦药1~4天,治愈。
【方十一】验方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黄连、青黛各15克,寒水石9克,乳香15克,冰片9克,石膏15克,硼砂9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治心脾积热,上蒸口舌之鹅口疮。
【方解】黄连清热泻火,解毒疗疮;冰片、硼砂能散热止痛、防腐消肿;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石膏、寒水石善清肺胃之火,泻火解毒,为疮家圣药;乳香消肿敛疮生肌,全方合用,有清热解毒止痛、祛腐消肿之功效,用于小儿口疮证属心脾胃素有蕴热之实火者确有良效。
【药理】黄连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青黛有抗癌、抗菌、保肝作用。乳香有镇痛、消炎、升高白细胞、促进伤口愈合、祛痰的作用。冰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
【用法】共研细末,密闭贮存,用时用纸筒将此散少许吹口腔患处,每日3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