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身上,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了儿童的健康。本文将从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入手,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一疾病的防治策略。
一、手足口病治疗方法
1. 一般治疗
(1)休息:患者应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等。
(3)水分: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果汁等。
2. 对症治疗
(1)退热:根据病情,可选用退热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2)止痒:局部使用止痒药膏,如氧化锌软膏、炉甘石洗剂等。
(3)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可选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3. 抗感染治疗
(1)抗生素:根据病情,可选用青霉素、头孢类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2)抗病毒药物:如上所述,可选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
4. 支持治疗
(1)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病情,可适量补充电解质。
(2)营养支持: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二、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 健康教育
(1)普及手足口病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2)加强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的健康教育。
2. 个人卫生
(1)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2)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等个人用品。
3. 环境卫生
(1)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清洁消毒。
(2)对患儿的用品、玩具等进行消毒。
4. 预防接种
目前,我国已批准手足口病疫苗上市,建议家长为适龄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加强预防措施,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是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张华,王丽华,刘洋. 手足口病防治策略研究[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8,26(5):1-3.
[2] 陈晓燕,李丹,刘洋. 手足口病病原学及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公共卫生,2017,33(6):845-848.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EB/OL].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1806/4e3a8c0a7a1b4b8b9a6a7a5b6c8a4e4a.html,2018-06-15.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一般经过良好,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
手足口病发生时,病儿常以发热起病,其热度不等,也有不发热者,但以低热者居多约点半数。且常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厌食等症状。临床以口腔、手足疱疹为主要特征。口腔疱疹见于舌、颊粘膜、硬腭、口唇、咽及扁桃体,约3mm大小,并迅速破溃形成溃疡。皮疹多见于手足远端、手指指间,足跟边缘和甲周,手掌和足跖亦多见,下肢及臀部可呈密集分布的丘疹样皮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如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疹数目少的仅几个,多的几十个。一般病程较轻而短,多于1周左右痊愈,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皮肤损害加重。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后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为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它的潜伏期是3—8日。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口腔、手、足出现疱疹,咽拭子、血液及疱液中分离培养出COX A19病毒可确诊。
手足口病怎么样快速治疗
潜伏期一般 2~7 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患者急性起病,轻重不一,轻者无症状。
1. 发热
急性起病,约半数患者发病前 1~2 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 38 ℃左右,以婴幼儿居多,年龄越小越呈高热趋势,热程2 ~7 天。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部分初期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
2. 皮疹
发热 1~2 天后,手掌或脚掌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有时在患儿臀部和肛周也可见到疱疹。口腔黏膜可出现散在疱疹,疼痛明显,多分布在口腔、舌尖、颊粘膜、软腭、硬腭、扁桃体等处,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口腔溃疡可引起局部疼痛影响进食,婴幼儿表现为哭闹、拒食、流涎。皮疹呈离心性分布,一般无疼痛及痒感,皮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愈合后不留痕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浑浊液体,一般无疼痛感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腔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1周内消退。
重症病例:① 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肺功能衰竭等。②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的典型表现,单有发热伴肌阵挛、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脏衰竭、肺水肿等。
手足口病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小儿手足口病虽然常见,但是也不能忽视它的危害程度,下面就由我来告诉你手足口病怎么治疗最好,希望对你有帮助!
手足口病怎么治疗最好
1、一般治疗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口腔内疱疹及溃疡严重者,用康复新液含漱或涂患处,也可将思密达调成糊状于饭后用棉签敷在溃疡面上。
(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6)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7)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
2、合并治疗
(1)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
(2)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3)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
(4)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5)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
3、抗病毒药物
因为抗病毒药一般在发病24小时到48小时前使用才是最佳的。而往往我们确诊手足口病的时候,都已经过了最有效的治疗阶段,现在也不提倡用抗病毒的药物。
手足口病的症状
1、发热:
大多数患有手足口病的宝宝伴随发热持续1~2天,发烧的体温大约在38℃左右(宝宝的正常体温和大人是一样的,都在36~37℃),并且出现丘疹或疱疹。(如有体温持续不退,持续高温,建议尽早就医,以防引发并发症。)
2、厌食:
在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如下图)也散在有红斑与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溃疡,所以在吃东西格外疼痛,患儿因而出现拒绝进食,流口水等症状。因此建议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
3、口腔: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有疼痛,像绿豆大小散落在口腔内的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同时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2-4天后吸收干燥,成深褐色结痂。
4、手足臀疱疹: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手足口病怎么引起
1、常见托儿所或是公共场所人群密切接触传播。通过被唾液、疱疹液、粪便等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玩具等物品。
2、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3、饮用或食用被污染过的水和食物。
4、小儿不懂分辨,吃有病毒或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5、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