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化验单,作为临床医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检查项目之一,对疾病的诊断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为您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帮助您了解自己健康状况,关注健康生活。
一、血常规化验单的组成
血常规化验单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分类(DC)、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以下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详细解析。
1. 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正常成年男性为(4.0-5.5)×10^12/L,成年女性为(3.5-5.0)×10^12/L。红细胞计数降低可能引起贫血,增加可能见于高原地区、大量失血等情况。
2. 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含铁蛋白质,主要负责运输氧气。正常成年男性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血红蛋白降低同样可能引起贫血。
3.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正常范围为(4.0-10.0)×10^9/L。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见于感染、炎症等疾病,降低可能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疾病等。
4. 白细胞分类(DC)
白细胞分类是指血液中不同类型白细胞的占比。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各类白细胞的功能和正常范围如下:
(1)中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细菌感染,正常范围为50%-70%。
(2)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病毒感染和免疫系统调节,正常范围为20%-40%。
(3)单核细胞:主要参与吞噬和清除死亡细胞,正常范围为2%-8%。
(4)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正常范围为1%-5%。
(5)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正常范围为0%-1%。
5.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是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引起出血倾向,增加可能见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
二、血常规化验单的解读与应用
1. 贫血的诊断
血常规化验单是诊断贫血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贫血患者可能伴有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
2. 感染和炎症的诊断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是诊断感染和炎症的重要指标。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存在感染或炎症;白细胞分类异常,则有助于判断感染病原体的类型。
3. 出血倾向和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
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提示出血倾向,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小板计数升高可能见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骨髓纤维化等。
血常规化验单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血常规化验单的解读,可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关注血常规化验单,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注:本文所述数据仅供参考,具体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医生建议。)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 ,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 N 0.3 ~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 ~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 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 0.01 (0~1%) 淋巴细胞 L 0.20 ~ 0.40 (20%-40%) 单核细胞 M 0.03 ~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血常规
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编辑本段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
、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编辑本段血常规标准参考值及单位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 3:血红蛋白浓度(HGB)(参考值:120~160),(单位:g/L) 4: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单位:%)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单位:fL)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pg)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00~360),(单位:g/L) 8: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 9:淋巴细胞比值(LY%)(参考值:17~48),(单位:%) 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参考值:4-10),(单位:%) 1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 (参考值:43~76),(单位:%) 12: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血常规
10^9/L) 13:单核细胞计数(MONO)(参考值:0.3~0.8),(单位:10^9/L) 14: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1.2~6.8),(单位:10^9/L) 15: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1~14.5),(单位:%)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9~18),(单位:%) 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4~12.5),(单位:fL) 18:大血小板比例(P-LCR)(参考值:10~50),(单位:%)
手把手教你看化验单——普通人也能读懂血常规
本文将手把手教你如何快速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异常项目,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医学门外汉,都能轻松掌握。
血常规检查是诊断和评估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主要通过分析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关键指标,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炎症、贫血或出血等问题。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是机体抵抗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计数能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白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等
病理性增多:感染、组织损伤、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白细胞减少:
疾病: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用药: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特殊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分类计数能提供更详细的免疫状态信息,帮助识别特定类型的感染或疾病。
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2.0-7.0)×109/L,50%-70%(百分数)
嗜酸性粒细胞:(0.02-0.5)×109/L,0.5%-5%(百分数)
嗜碱性粒细胞:<(0.1)×109/L,0%-1%(百分数)
淋巴细胞:(0.8-4.0)×109/L,20%-40%(百分数)
单核细胞:(0.12-0.8)×109/L,3%-8%(百分数)
中性粒细胞增多:
感染:急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
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出血:急性出血、严重烧伤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
疾病:伤寒、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中毒损伤: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
寄生虫病:牛皮癣、疟疾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疾病:伤寒、大手术后等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疾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疾病:速发性过敏反应等
淋巴细胞增多:
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淋巴细胞减少:
疾病: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多:
疾病:结核、伤寒等
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能帮助评估机体的供氧能力,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
参考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红细胞增多:
相对性增多:严重失水、大面积烧伤等
绝对性增多:慢性肺心病、肿瘤等
红细胞减少:
造血物质缺乏: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
骨髓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溶血性贫血、失血等
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含量与红细胞计数相辅相成,共同反映机体的氧气输送能力。
参考值:
男性:120-160 g/L
女性:110-150 g/L
新生儿:180-190 g/L
血红蛋白增多:
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肾癌等
血红蛋白减少:
出血:血红蛋白量减少与红细胞减少同步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评估了止血功能和血栓形成能力,对于判断出血风险至关重要。
参考值:
(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
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血小板增多:
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等
红细胞沉降率(ESR)
红细胞沉降率是评估炎症和疾病活动性的传统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值:
男性:0-15 mm/h
女性:0-20 mm/h
血沉增快:
生理性:女性月经期、妊娠等
病理性: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等
贫血
贫血的诊断需结合血常规指标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缺铁性贫血:
诊断标准:铁耗尽、铁缺乏、贫血表现
通过以上内容,你已经掌握了如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的基本知识。学习更多医学知识,提高自我健康管理水平,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白血病的血常规指标
白血病 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 疾病 ,多发人群为青少年、 儿童 和青年。 血常规 是最一般,最基本的 血液 检验。白血病的血常规是医生用来判断病情的辅助手段之一。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白血病的血常规指标,一起来看看吧!
白血病的血常规指标
血常规俗称血象,最重要的三个指标是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或bpc)。
一、有无 贫血 ,看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hb)正常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低于正常值为贫血。
再看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正常值: 手工 法82~92fl;血细胞分析仪法80~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手工法27~31pg;血细胞分析仪法27~34pg。如果两者均低于正常,考虑是否有缺铁性贫血或 地中海贫血 ,后者为遗传性疾病,发生率低,多见于云贵、广西广东等地区。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高于正常,考虑是否有 营养 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瘤由于红细胞呈缗钱样重叠,平均红细胞体积也增高)。需要骨髓象检查。
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正常。要做网织红细胞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值:0.5%-1.5%。低于正常,考虑是否有骨髓造血障碍,明显高于正常,是否有 溶血 ,要做进一步检查。
失血性贫血极为常见,慢性或急性出血引起。
二、白细胞过多或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wbc)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低于正常值为白细胞减少,可因感染尤其病毒感染、药物、接触 化学 毒物、射线引起,也有假性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多见于感染,多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增多(正常值: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淋巴细胞20%~40%)。如果明显增高,需行骨穿,排除血液系统 肿瘤 。
三、血小板增多或减少
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低于正常值,常见疾病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 ,结缔组织病,血液系统肿瘤。明显高于正常,见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于肿瘤等因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排除继发因素,血小板高于1000×10*9/l)。
下面教你看懂白血病患者的化验单,一起来看看吧。
教你看懂白血病患者的化验单
此病的 报告 单有两种,骨髓报告比较复杂,需专业人员方能明白,我们最常用的是血象报告单,主要几项如下:
血色素(Hb)正常值:110—1609/L
红血球(RBC)正常值:3.5—5.5×1012/L
白血球(WNC)正常值:4.0—10.0×109/L
白细胞分类:
中性(N)正常值:0.01—0.08
嗜酸细胞(E)0.005—0.05
嗜碱细胞(B)0.0—0.0075
出血时间(BT)1—4分钟
凝血时间(CT)2—5分钟
网织红细胞(RC)24—84×109/L
幼稚细胞分原始、早、中、晚。血小板计数(PLT100—300×109/L)
白血病的血常规是因人而异的,每个患者的患病程度有所不同,治疗复发以及疗程都是要根据患者自身的疾病来确定的,不能盲目治疗,所以患者最好是及早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另外,白血病患者除了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合理膳食,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那样能够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白血病的血 常规检查
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检查,跟普通病人的血常规检查是一样的。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那么血常规的检查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血常规检查一般的方法是取用末梢血检查,比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把采集的血液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 电脑 报告结果,血常规的检查就基本完成了。
在以前 科技 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基本都是靠人工检查分类,效率比较低,而且工作量很大,又将血液常规的检查分为甲规或乙规进行。但是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有了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基本是用机器来检测。集体做法是:将采取的抗凝全血注入5ml的真空采血管,摇匀后去掉密封上盖,将样本放到采血针下吸样,仪器显示结果后打印。
白血病早期血常规
早期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有什么异常呢?
我们知道白血病是跟血液相关的疾病之一。那么早期的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指标肯定不是正常的。血常规表现在贫血、白细胞升高(部分减少)、血小板低下等情况,尤其是白细胞,非常敏感。
那么早期白血病患者具体有哪些体现呢?
首先,白血病早期,首发的症状是贫血,主要表现为脸色苍白,虚弱、无力、多汗。有气促、心跳加快的现象。不过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比如 痔疮 、 消化 道出血、月经量过多等失血所引起的贫血及偏食等原因引起的营养缺乏性贫血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