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威胁。本文将详细介绍宝宝手足口病早期症状,帮助家长们更好地识别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手足口病早期症状
1. 发热:手足口病早期,宝宝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发热可持续3~5天。
2. 口腔疱疹:宝宝口腔黏膜、舌、硬腭等部位会出现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宝宝会感到疼痛,不愿进食。
3. 手足皮疹:宝宝的手、足、臀部等部位会出现皮疹,皮疹呈红色,略高于皮肤表面,伴有瘙痒感。皮疹数量不等,一般3~5天后消退。
4. 颈部淋巴结肿大:部分宝宝在手足口病早期,颈部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现象。
5. 消化道症状:部分宝宝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二、手足口病早期诊断
1. 观察症状:通过观察宝宝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初步判断是否为手足口病。
2. 实验室检查:若怀疑宝宝患有手足口病,应及时就医,进行实验室检查。检查项目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等。
三、手足口病预防与护理
1. 预防措施
(1)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宝宝接触患有手足口病的人。
(2)培养宝宝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等。
(3)接种手足口病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2. 护理措施
(1)保持宝宝口腔清洁,用温水清洗口腔,缓解疼痛。
(2)给予宝宝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等。
(3)保持宝宝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皮疹,防止感染。
(4)密切关注宝宝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早期症状明显。家长们要掌握手足口病早期症状,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预防措施,降低宝宝感染风险。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从小儿手足口病图片 看手足口病的初期症状及表现
现下又到了5月,每年5月-7月都是小儿手足口病的高发时节,尤其是3-5岁之间的幼儿,是很容易感染上此病的。所以,家长朋友们在这几个月里,一定要多加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和身体的各种情况。如果发现孩子手、足、口、全身各部位,出现小红点或者红疹时,就要注意了,这有可能就是手足口病的前兆反应。
那么,小儿手足口病的初期症状有哪些表现?除了身上各处起小红点以外,还会不会有其它的不良反应呢?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认识到这个疾病,以下就让我们从小儿手足口病的图片,来看看它有何初期症状的表现吧。
从小儿手足口病图片 看初期症状的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宝宝。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等特点。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小儿手足口病通常会有3~4天潜伏期,有此抵抗力好的宝宝症状较轻并可自愈,抵抗力差的宝宝则会表现为突然发病,发病患儿的主要症状表现如下:
多数患儿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患儿会在发病当天或第二天出现皮疹,先是出现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天后就会有部分皮疹形成卵圆形水疱,主要见于患儿的手指或脚指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跟边缘。婴幼儿或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
另外,患儿的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也散在有红斑与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溃疡,患儿表现为吃东西疼痛、拒绝进食、流口水等症状。
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
出现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图片
1、不要担心,不要瞎怀疑,如果您所在的地区没有出现病例,一般而言,可能性极小,即使出现,也不是发烧就是。
2、以下提供一些资料,您可以对照看一下,如果不放心,去医院看看吧。
手足口病潜伏期通常3-4天,一般症状较轻的常可自愈。但有些症状较重的多为突然发病,约半上数患者出现低热。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2天既出现,1-2天后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天后既有部分皮疹形成水疱,,主要见于手指或脚指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跟边缘,婴幼儿或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疱疹成卵圆形,内含浆液一般不破溃继发感染少见,可于2-4天后吸收干燥,成深褐色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
在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也散在有红斑与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溃疡,患儿吃东西疼痛,并拒绝进食,流口水等。
手口足病症状:
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5、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但这种可能很小。
6、整个病程大约在1周左右结束,一般不会并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护理得当,不会在皮肤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迹或疤痕。
专家提醒,预防小儿手足口病,必须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房间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整洁卫生;饭前便后让孩子洗手;夏天不要让孩子喝生水、猛吃冷饮,生吃瓜果要洗净;食品要高温消毒,不吃易变质的食品;孩子的餐具、玩具等用品,要及时消毒,预防病从口入。同时,少让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传染的机会。
怎样辨别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图片
资料图片
每年的4月-7月为手足口病高发期,2018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中,手足口病以发病人数237.6万位居第一。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胡冰指出,手足口病治疗不及时可引发脑膜炎、爆发性心肌炎等严重后果,“家长可以掌握辨别小技巧,初步判断是否得了手足口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常常与疱疹性咽峡炎混淆
临床中,手足口病常常与疱疹性咽峡炎混淆。胡冰介绍,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口腔咽颊部疱疹,少数病例会出现高热惊厥、脑炎等并发症,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性,病程一般在4-6天,偶尔延至两周;手足口病早期像感冒,起病急,发热,一般为38℃左右,患儿可能会出现咳嗽、流涕、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或1-2日后手掌或脚掌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有时也会出现在臀部和膝盖处。
胡冰表示,家长记住“三个四”,有助于区别手足口病引发的皮疹,即“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传播系数为新冠病毒3倍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指出,夏秋季节是疫苗接种的关键时刻。“麻疹病毒传播系数12-18,百日咳12-17,新冠病毒1.4-2.5。手足口病传播系数达4.2-6.5,是新冠病毒的3倍。”
“保护易感人群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尤其对于6个月-3岁孩子要尽早进行疫苗接种。此外,还要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净水、加强锻炼、开窗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场所。”胡冰强调,如果忽视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重症手足口病病例数可能明显高于目前水平。
“相关研究表明,手足口病需要在免疫接种率达到78%以上才能达到免疫群体的效果,EV71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接种率需要达到67%以上才能达到要求。目前,各地EV71疫苗接种率在10%-50%之间不等,远低于形成群体免疫的要求。”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陈晓琦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