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一个看似陌生的名词,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人在食用乳制品后,会出现大便异常的现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为您揭秘乳糖不耐受与大便异常之间的关系,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常见病症。
一、乳糖不耐受的定义及原因
1. 乳糖不耐受的定义
乳糖不耐受,又称为乳糖酶缺乏症,是指人体内乳糖酶活性不足或缺乏,导致摄入乳糖后无法完全分解,进而引发一系列消化不良症状的一种病症。
2. 乳糖不耐受的原因
乳糖不耐受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乳糖酶基因缺失,使得人体无法产生乳糖酶。
(2)后天性乳糖不耐受:由于某些原因(如长期禁食、疾病等)导致乳糖酶活性下降。
(3)暂时性乳糖不耐受:在消化系统疾病恢复期间,乳糖酶活性暂时性下降。
二、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1. 大便异常
乳糖不耐受患者摄入乳糖后,由于乳糖酶活性不足,导致乳糖无法被完全分解,进而产生大量短链脂肪酸和气体,刺激肠道,引起大便异常。主要表现为:
(1)大便次数增多:乳糖不耐受患者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一天可达3-5次。
(2)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呈水样,有时伴有泡沫。
(3)大便酸臭味:由于短链脂肪酸产生,大便具有酸臭味。
2. 腹泻
乳糖不耐受患者摄入乳糖后,乳糖无法被分解,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进而引起腹泻。
3. 腹胀、腹痛
乳糖不耐受患者摄入乳糖后,肠道内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腹胀、腹痛等症状。
4. 呕吐、恶心
部分乳糖不耐受患者,在摄入乳糖后会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
三、乳糖不耐受的诊断与治疗
1. 诊断
乳糖不耐受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症状表现为大便异常、腹泻、腹胀、腹痛等;实验室检查包括乳糖耐受试验和乳糖酶活性检测。
2. 治疗
(1)调整饮食:乳糖不耐受患者应避免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如牛奶、酸奶、冰淇淋等。可适量摄入无乳糖或低乳糖食品。
(2)补充乳糖酶:市面上有乳糖酶补充剂,可在食用乳制品前服用,帮助分解乳糖。
(3)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服用抗腹泻、抗腹胀的药物。
乳糖不耐受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大便异常是其典型症状之一。了解乳糖不耐受的原因、症状、诊断与治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病症。在此提醒广大读者,若出现大便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宝宝乳糖不耐受的大便是什么样子的
观察宝宝的大便情况,是判断其是否乳糖不耐受的重要方式。通常情况下,如果大便中有奶瓣、水样便或分离蛋花样,甚至有大量的泡沫,都可能是乳糖不耐受的表现。这时,建议带宝宝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以确诊是否真的患有乳糖不耐受症。
针对乳糖不耐受症,选择合适的替代食品至关重要。无乳糖配方奶或鲜牛奶是常见的选择之一。无乳糖配方奶通过在配方奶成分中加入麦芽糖或葡聚糖类来替代乳糖,其蛋白质、脂肪和其他成分与配方奶保持一致。无乳糖鲜牛奶则是在饮用前加入乳糖酶于鲜牛奶中,将其中的乳糖消化分解,再供宝宝饮用。
另外,豆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黄豆为基础经特殊制造的配方奶称为黄豆配方奶,黄豆不含乳糖,蛋白质以黄豆蛋白为主,另添加甲硫胺酸和牛磺酸。这种配方豆奶不仅适合婴儿的生长发育,而且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宝宝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品。
对于3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尝试添加谷类或麦类食品,这对腹泻症状较轻的宝宝可能有所帮助。酸乳也是可以考虑的选项之一。在新鲜牛奶中加入乳酸菌发酵制成的酸乳,部分乳糖已分解成乳酸,成为少乳糖制品。酸乳应保存在0~10℃环境中,且不宜超过14天,饮用时不必加热,但对不习惯冷饮的宝宝可稍加温。
未变质的酸乳不应有气泡和酵母味,表面不应出现霉菌或霉斑。另有乳酸杆菌奶粉,加水冲成牛奶后,放置在温水(40℃)中4~6小时即成为酸乳。这些替代食品的选择和注意事项,可以帮助宝宝更好地应对乳糖不耐受带来的不适。
婴儿乳糖不耐受大便什么样
婴儿乳糖不耐受的大便是呈水样便,黄色或绿色的水样大便。这样的孩子表现大便次数明显的增多,存在乳糖不耐受的情况,也会出现肚子不舒服,大便呈稀水样,到医院化验指标,比如大便呈酸性,大便有还原糖阳性,这些都提示宝宝有乳糖不耐受的情况。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往往是暂时的情况,由于乳糖酶缺乏,最多见于轮状病毒病毒感染期间常见乳糖不耐受的情况。病毒感染出现的情况,大多数在治疗后数周或者数月后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乳糖不耐受大便可以化验出来吗
乳糖不耐受,化验大便是可以查出来的,如果孩子存在有乳糖不耐受,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严格控制孩子的饮食。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孩子,建议每次进食母乳之前5-10分钟给孩子添加乳糖酶。如果是奶粉喂养的孩子,那么可以将孩子口服的奶粉换成无乳糖奶粉或者是每次吃奶粉之前添加乳糖酶。
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主要是由于孩子本身乳糖酶分泌不足,引起孩子出现腹泻,每次可以出现大便呈黄色、黄绿色,稀糊状或者是蛋花汤样,大便里泡沫可以有较多,可以有奶瓣,大便可以呈现酸臭的味道,每天可以数次或者十数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