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口足病(手口足病吃什么药好得快)

手口足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本文将从手口足病的病因、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其传播。

一、病因

手口足病,又称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分为A、B、C三个型,其中A型和B型较为常见。感染病毒后,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但病毒变异较快,使得人们容易反复感染。

二、症状

手口足病的潜伏期为2-10天,常见症状如下:

1. 发热:体温可达38℃以上,可持续1-2周。

2. 口腔疱疹:口腔黏膜、舌、牙龈、咽部等处出现疱疹,伴有疼痛、吞咽困难。

3. 手足皮疹: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等处出现红色丘疹、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溃疡。

4. 颈部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三、传播途径

手口足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直接接触传播:患者通过握手、拥抱、亲吻等亲密接触传播病毒。

2. 呼吸道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飞沫传播。

3. 垃圾传播:患者用过的餐具、毛巾、床上用品等物品,未经消毒处理,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

4. 环境传播:病毒可通过空气、地面、家具等物体表面传播。

四、预防措施

1.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2. 个人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保持手部清洁。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

3. 饮食卫生:注意食物的清洁和新鲜,避免食用过期、变质的食物。

4. 儿童预防:儿童应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注意室内通风,定期消毒。

5. 疫苗接种:目前尚无针对手口足病的疫苗,但接种其他疫苗(如流感疫苗)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手口足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了解其病因、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其传播。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健康的生活环境保驾护航。

什么是手口足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000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来源:百度

手口足病的症状是什么如何治疗

手口足病是一种发疹性传染病,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但以夏秋季节患病最多,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病毒寄生在患儿的咽部、唾液、疱疹和粪便中,不仅可通过唾液、喷嚏、咳嗽,说话时的飞沫传染给别的孩子,还可通过手、生活用品及餐具等间接传染。一旦流行,就会使很多孩子被传染,被传染上的孩子会在手、足皮肤或口腔粘膜上出现类似水痘样的小疱疹,因而被称为手口足病.

传播途径:

引起手口足病的元凶是肠病毒。可引起该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

肠病毒的传染途径主要经由胃肠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皮肤上的水疱和分泌物传染。传播途径有:

* 大人从外面将病毒带回家,通过接触或飞沫使宝宝感染;

* 宝宝接触到无症状带病毒的家长或患病宝宝的口鼻分泌物;

* 在托幼机构,玩具往往成为宝宝疾病传染的媒介,尤其是绒毛玩具更容易储存大量病毒;

* 吃入被含病毒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受传染。

在宝宝发病的前几天,喉咙和粪便都有病毒存在,肠道排出病毒的时间可以持续数周之久,发病后的一周内肠病毒的传染力最高。肠病毒在家庭中有很高的传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较容易发生传染。

●要加强对手口足病的认识。 因为此病病程初期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症状,如发热、咽痛等。而口腔溃疡往往会误诊为单纯性的口腔炎。因此,家长在手口足病流行期间如果发现宝宝发热、起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就地隔离避免接触。 发现有手口足征象的孩子,不要再送托儿所、幼儿园;在家隔离治疗也要同其他孩子分开食宿,用具、玩具应分开;直到病愈后才可回校,以免传染其它儿童。

●把住病从口入关。 防止粪便、口鼻分泌物污染水和食物,彻底处理好孩子的粪尿排泄物,布尿布要洗净消毒再用,孩子的奶瓶、食具也要经常消毒,不让孩子随便吃不可靠的食品饮料。

●养成卫生习惯。 教育宝宝自幼养成卫生习惯,改掉吮手指的不良习惯,远离垃圾及不清洁环境;养成游戏后、饭前、便后一定用香皂彻底洗手的习惯。

●强化环境卫生。 对幼托机构的环境及玩具、公共游泳池等必须严格消毒,最好通过卫生防疫部门来指导处理。注意粪便无害化处理,绝不允许污染用水。

●根据临床经验,用“紫草二豆粥”食疗小验方,可预防手口足病。验方为紫草根、绿豆、赤小豆、粳米、甘草各适量,煮粥口服,香甜可口,疗疾防病。

表现: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小儿手口足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5、小儿手口足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但这种可能很小。

手口足病的症状是什么

首先:潜伏期差不多是2—6天左右,当感染了病毒以后,孩子一般出现一些前驱期症状. 前驱期症状往往就是:低烧、食欲不佳、神志萎靡,孩子精神也不好。 进一步的表现就是:嘴巴里面出现了咽喉的疼痛或者口腔的干燥,接着就逐渐在口腔粘膜面出现1—3毫米大小的水泡,再过几个小时或者到24小时,这些水泡就会变成溃疡。 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如果看到孩子的嘴巴溃疡以后,也就是在1、2天左右,可以在孩子的手上或者脚上或者皮肤上看到水泡一样的疹子。 这些疹子是在比较深层的表皮下的,所以水泡比较厚、比较坚实,跟一般的疹子不一样。 也不是说所有的疹子都要怀疑是手足口病的症状,手足口病在手上发现疹子的时候,往往是在手指和手掌的边缘部位,疹子生长的部位也和其他出疹性疾病有所不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www.shdoqs.com/yuer/22130.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