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儿童心理疾病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儿童心理疾病的定义、常见类型、成因、表现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儿童心理疾病的定义
儿童心理疾病是指儿童在心理、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异常状态,表现为情绪障碍、焦虑、抑郁、多动症、自闭症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后果。
二、儿童心理疾病的常见类型
1. 情绪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2.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
3.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包括自闭症、亚斯伯格综合症等。
4. 品行障碍:如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等。
5. 学习障碍:如阅读障碍、计算障碍等。
三、儿童心理疾病的成因
1.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心理疾病史,儿童患病的风险较高。
2. 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
3. 心理因素:如压力、挫折、心理创伤等。
4. 生理因素:如荷尔蒙变化、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
四、儿童心理疾病的表现
1. 情绪障碍: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抑郁等。
2.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
3.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兴趣范围狭窄等。
4. 品行障碍:攻击性、破坏性、撒谎等。
5. 学习障碍:阅读、计算、写作等方面的困难。
五、预防和应对措施
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2. 关注学校教育: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 社会支持:社会要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为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4. 早期干预:对有心理疾病倾向的儿童进行早期干预,降低疾病发生率。
5.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以下是一个表格,展示了儿童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 预防和应对措施 | 具体内容 |
|---|---|
| 加强家庭教育 |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
| 关注学校教育 |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
| 社会支持 | 为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
| 早期干预 | 对有心理疾病倾向的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
| 药物治疗 | 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
儿童心理疾病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关注学校教育、提供社会支持、早期干预和药物治疗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儿童心理疾病,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携手关注儿童心理疾病,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什么是儿童心理疾病
儿童年龄小,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易得的心理疾病比较多,包括多动症、抽动症、焦虑症、恐怖症、失眠症、攻击症、嫉妒症、贪婪症、懦弱症、遗尿症、睡行症等。
儿童心理疾病常见的有:
1、自闭症
2、多动症
3、感统失调
4、其它心理疾病
知了康复专注于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孤独症、运动障碍、小儿脑瘫、心理健康等服务,提供专业的儿童健康发育以及早期筛选、干预服务、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
儿童心理疾病的原因有哪些呢
1.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压力、不良家庭关系、家庭暴力和虐待等问题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2.
学校压力和学业负担:现代教育体制下,孩子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可能会导致孩子的焦虑、抑郁、压力等问题。
3.
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孩子们过多地使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如沉迷、孤立、失眠等问题。
4.社会环境和经济压力: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经济问题也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例如贫困、就业不稳定等问题。
5.
遗传和生物因素:一些心理问题可能与基因和生物学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也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常见儿童心理疾病
常见儿童心理疾病
导读: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有哪些?做为家长千万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不然会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那么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到底有哪些呢?我现在就来和家长们好好交流一下。
一、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以下介绍的主要是六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果孩子有下列症状请提高警惕。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0、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11、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12、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13、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4、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15、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16、退缩行为
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7、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8、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19、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20、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21、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2、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二、孩子常见4个心理问题要小心
如果父母平时细心一些,通过观察孩子的一些日常表现也是可以知道是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方便及时调整或治疗。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需要注意。喜欢咬指甲有些孩子很喜欢咬指甲,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可能会有这样的表现,他们会在上课时、玩耍时、走路时等,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不断地咬指甲,知道经常这样做不好,但是孩子难以自控。指甲被咬程度轻重不一,可能会出现指甲撕裂、手指变形、甚至还可引起局部出血。
孩子出现爱咬指甲的行为,一般更多的是心理原因造成。比如孩子的情绪问题或是比较容易紧张、自卑、敌对等,还有可能是和家庭因素有关,夫妻关系不好影响孩子、父母不够关心孩子、缺乏安全感等。如果咬指甲的行为频繁加重最好带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分离性焦虑一般孩子到了3岁就开始上幼儿园了,虽说大部分孩子都会有哭闹、一时不适用、分离焦虑的情况,但是有些孩子会表现异常激烈,持续时间较久,比如哭闹厉害不让妈妈离开、不吃饭、不游戏、不睡觉、不喝水等。回家见到妈妈就形影不离,甚至睡觉还会叫喊“妈妈、妈妈”可见母亲分离时呈现出极大的焦虑反应。
如果孩子有这样的表现会和自身的特点以及对妈妈过分依恋有关,使孩子依赖性强、过度被保护,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父母需要改变自身的教育方式,还要扩大孩子人际交往范围、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陪孩子度过一个适应期。如果改善情况不明显也可以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寻求帮助。孩子爱打人、攻击行为多这样的情况在幼儿园里可能会频频发生,比如喜欢抢小朋友的玩具、时不时动人打人、踢人,做游戏只能赢不能输否则就哭闹,无法和小朋友好好相处。
多数孩子会在2―3岁左右开始体现出攻击性的特点,像是推、挤、咬小朋友、乱扔东西,如果放任不管反而会固化攻击行为。因为孩子小还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父母先要了解导致孩子攻击行为内心想法,然后再教育孩子,切忌以暴制暴,这样只会强化孩子的攻击行为。孩子一上学就说肚子疼有些孩子不喜欢上学,甚至到了害怕的程度,一旦到了去学校的时间就会说自己肚子疼、头晕、出虚汗等,看孩子的样子也确实很难受,去了医院检查也查不出原因。
总之,当孩子心理压力大,焦虑时就会呈现出一些躯体性症状,但并不是孩子故意装病。父母带孩子去医院,排除器质性疾病,如果还是会有这样的情况,那说明很可能是孩子心理有问题了,应该及时调整,也可以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寻求帮助。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