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到初七的风俗(大年初一到初七的风俗是什么)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时刻。从大年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大年初一到初七的风俗吧!

一、大年初一:春节的开始

大年初一,也就是正月初一,是春节的第一天。这一天,人们讲究“开门大吉”,所以一大早就要起来放鞭炮、拜年、吃饺子。

风俗 介绍
放鞭炮 寓意辞旧迎新,驱邪避凶
拜年 向长辈拜年,表示尊敬
吃饺子 寓意团圆、美满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灯笼、挂年画,营造出喜庆的节日氛围。

二、大年初二:回娘家

大年初二,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女儿会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向父母拜年,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风俗 介绍
回娘家 女儿回娘家,感谢父母
拜年 向父母拜年,表示尊敬
吃团圆饭 全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这一天,娘家会准备丰盛的菜肴,招待女儿和女婿。

三、大年初三:老鼠娶亲

大年初三,是传说中老鼠娶亲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会放鞭炮、贴对联,祝福老鼠婚姻美满。

风俗 介绍
老鼠娶亲 祝福老鼠婚姻美满
放鞭炮 驱邪避凶
贴对联 寓意吉祥

大年初三还有“不扫地、不倒垃圾”的习俗,以免扫走财气和福气。

四、大年初四:灶王爷生日

大年初四,是灶王爷的生日。这一天,人们会祭拜灶王爷,感谢他一年来对家庭的庇佑。

风俗 介绍
祭拜灶王爷 感谢灶王爷的庇佑
放鞭炮 祈求来年家庭幸福、事业顺利
烧香拜佛 寓意平安、吉祥

大年初四,还有“迎灶王爷”的习俗,即家家户户都会把灶王爷的画像请回家中,祈求灶王爷保佑家庭平安、五谷丰登。

五、大年初五:迎财神

大年初五,是迎财神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会举行迎财神仪式,祈求新的一年财运亨通。

风俗 介绍
迎财神 祈求财运亨通
放鞭炮 驱邪避凶
祭拜财神 祈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大年初五,商家会举行开市仪式,迎接新的一年生意兴隆。

六、大年初六:马日

大年初六,是马日。这一天,人们会祭拜马神,感谢马神一年来对家庭的庇佑。

风俗 介绍
祭拜马神 感谢马神的庇佑
放鞭炮 驱邪避凶
祈求马年平安 寓意马到成功

大年初六,还有“洗浴”的习俗,寓意洗去一年的霉运,迎接新的一年。

七、大年初七:人日

大年初七,是人日。这一天,人们会祭拜人神,感谢人神赐予生命。

风俗 介绍
祭拜人神 感谢人神赐予生命
放鞭炮 驱邪避凶
祈求人丁兴旺 寓意家庭幸福、人丁兴旺

大年初七,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长寿、健康。

总结

大年初一到初七的风俗,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在欢度春节的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让我们的节日更加丰富多彩!

初一到初七的风俗有哪些

大年初一: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大年初二:

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的思念。

大年初三:

正月初三作为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相传这一天女娲娘娘创造出了猪。中国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中国民间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大年初四:

中国民间迎神的日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中国民俗中说的“扔穷”。

大年初五:

俗称破五节,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

大年初六

在这一天要送穷,是中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大年初七:

为人节,源于古代中国神话。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过年习俗初一到初七大有讲究: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春节这一天。

春节的习俗中一般都会有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的说法,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正月初一春节的习俗讲究的是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拜年,大年初一第一天,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或是打电话问候是必不可少的,说声“过年好”,祝福每个人全年都是大吉大利。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大年初二的习俗: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饭住下,俗称“住娘家”;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大年初三:在春节的习俗中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民间风俗这日称为“穷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户户都会“扫穷鬼”,将初一至初二囤积了两天的垃圾扫出,意味着扫走污秽晦气和穷根的民间习俗。所以这一天不外出串门拜年,就是怕被人当“穷鬼”一样扫走。这一天又称“赤口日”忌串门,人们都不会外出拜年串门,外出遇到就会容易引起与人有口角之争执,故家中有长辈的对这日会很在意,自己足不出户同时不让晚辈外出拜年串门,留在家中免遇上口舌之争的凶煞。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民间传说农历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所以需提前一天准备好三牲、水果、糖果、茶等,拜祭意在“迎接财神”,同时各家都会置办酒席祝贺“财神生日”的到来,这风俗是民间正月最重要的拜神活动了。接神拜祭一般在下午太阳开始下山至晚上举行的民间俗语;“送神早接神迟”。同时这日可拜谢“灶君”,听说民间风俗对“灶君”是奖罚分明的神之一,如旧年家中不如意可用“一碗清水三支香”拜祭“灶君”,如旧年家中顺景发有小财可用“三牲水果茶酒”拜谢“灶君”,希望今年胜旧年。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还有一说是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初一到初七中传说初六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正月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耕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但现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卫浴设备,故已无此俗)。

农历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正月初七民间风俗是“人日”,意为“人人生日”。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万物发芽也在这一天。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人们的习俗有摊煎饼: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吃七宝羹: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另外还有吃面祈寿、让小孩子晒出汗、用彩缕金帛剪刻人物贴在屏风上等风俗,不同地域风俗习惯也略有不同。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是什么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是:

1、初一:

从正月初一开始便进入迎接新禧、祭祀神灵、祈求丰年主题。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

2、初二: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岳母拜年。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利是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3、初三:

年初三又称“小年朝”,有祀祖祭神的习俗。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亲朋好友之间不可互相走动拜访,还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小年朝:古载,初三日,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

4、初四:

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5、初五:

五祀即迎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

6、初六: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古代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7、初七: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初七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在文字记载上,汉朝开始便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s://www.shdoqs.com:443/yuer/70309.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