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什么(黄疸是什么引起的)

黄疸,这个看似陌生而又常见的词语,常常困扰着无数患者。它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更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黄疸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影响人体健康的呢?本文将为您揭开黄疸的神秘面纱,带您深入了解这一常见的疾病。

一、黄疸的定义及分类

1. 定义

黄疸是指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使皮肤、黏膜、眼球等组织出现黄染的现象。

2. 分类

根据病因,黄疸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

(2)肝细胞性黄疸:肝脏功能受损,无法正常代谢胆红素,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

(3)阻塞性黄疸:胆管或胆道阻塞,胆红素无法正常排泄,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

二、黄疸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1. 病因

(1)溶血性黄疸: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等。

(2)肝细胞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

(3)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胆管癌、肝门部肿瘤等。

2. 临床表现

(1)皮肤、黏膜、眼球等组织出现黄染。

(2)尿色加深,呈浓茶色。

(3)粪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

(4)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5)严重者可出现肝功能衰竭、腹水、昏迷等严重并发症。

三、黄疸的诊断及治疗

1. 诊断

(1)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指标。

(2)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

(3)肝功能检查:ALT、AST、ALP、TBil等。

2. 治疗

(1)病因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治疗、抗肝纤维化治疗、溶血治疗等。

(2)对症治疗:降低胆红素水平,如输注血浆、白蛋白等。

(3)手术治疗:针对阻塞性黄疸,如胆总管结石取石术、胆道重建术等。

四、黄疸的预防及护理

1. 预防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饮酒、熬夜等。

(2)合理饮食,避免摄入过多油腻、辛辣食物。

(3)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2. 护理

(1)保持良好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观察病情变化,如黄疸程度、尿色、粪便颜色等。

黄疸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了解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让我们共同努力,关爱肝脏健康,远离黄疸的困扰。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王洪波. 黄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李兰娟,王贵强. 实用肝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胡大一,陈德昌. 肝脏病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6.

黄疸是什么

黄疸是什么

黄疸是什么?黄疸是一种我们人体很常见的症状,或者说体重,它的主要症状就是皮肤变黄,事实上有很多疾病呢,都会具有黄疸的症状,单独黄疸这一个部分,它不会对我们的人体造成损害,那么什么是黄疸呢?本篇文章将会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黄疸是什么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或者粘膜以及膜巩发黄的症状和体征。在一些肝脏病胆囊病,甚至是血液病,都会引起黄疸的症状。当血清总胆红素在一个范围内,但是同时肉眼又看不出黄疸时。称为隐性黄疸或者亚洲临床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三十到四十毫安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之为显性黄疸。

黄疸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黄红胆红素产生过多。第二肝细胞功能低下。或功能性肝细胞量减少。第三,肝细胞破坏结合,胆红素外溢。第四,肝内型胆汁积郁性黄疸。以上几种类型希望大家能清楚的了解,事实上正因为如此黄疸不是一种单独的病症,而往往是伴随着其他疾病一同发声的一种症状,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人误解黄疸的一种情况。

那么关于黄疸是什么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

婴儿黄疸是什么

黄疸或胆汁淤积是体内胆红素潴留,血清胆红素增高,而使皮肤、粘膜和脑组织等其他组织染成黄色的一种临床征象。大家知道相关的知识内容吗?一起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别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胎黄)是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胎龄12周时,羊水中已有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60%-80%的新生宝宝在出生后2到5天内会出现皮肤发黄的现象,是种正常现象。本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病因

婴幼儿黄疸是体内胆红素浓度高的结果而胆红素主要是红血球的代谢产物,当红血球老化破坏时,血红素就会游离出来,经代谢后产生胆红素。胆红素通过血液运送到肝脏,经肝脏的代谢后,由胆管排泄于肠子内。当上述的代谢路径发生问题,造成血中胆红素的堆积,就会形成黄疸。

新生儿黄疸,有真有假,真黄疸是指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管闭锁等等。而假黄疸特指小儿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

小儿出生24小时以后发现黄疸,并能够在14天以内自然消失,没有其它症状,称之为生理性黄疸,有50%正常出生的小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对于早产儿来言,生理性黄疽的发生率要更高,可达80%。

生理性黄疸,大都在生后第3天出现。早者在生后第二天出现,迟者可在第5天出现黄染,其色泽—般较轻浅,呈浅黄色,—般2-3天消退。稍重者可延迟到出黄疸的5-6天后消退,而早产儿的黄疸,最多也不应超过7-10天。超过14天的黄疸为迁延性黄疸,或由它病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出现的顺序,一般先见于面部、颈部、然后遍及胸腹及四肢,巩膜——即眼睛中发白的部分也出现黄染。生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是与小儿山生后体内胆红素的’代谢有关。有一种能够消除体内多余的胆红素的转移酶,要在小儿小生后3—5天才能成熟,所以此期间,新生儿体内会出现过多的胆红索而表现为黄疸。当这种转移酶成熟后,就会将多余部分的胆红素消除,黄疸也就消失了。所以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它是人生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病理性黄疸则不然,它是因各种病因引起。有些疾病还相当严重,可危及到小儿的生命。新生儿溶血是最常见的黄疸性疾病,它是由于新生儿与母亲的血型不合而导致胎儿红细胞凝集破坏出现溶血,引起贫血、水肿、肝脾肿大、高胆红素血症。若体内大量的胆红素侵犯到人的中枢神经细胞核,其发生的黄疸就比较严重,医学上称之为核黄疸,其病死率较高,并且容易留有后遗症。最常见的治疗办法是换血。轻症可采用光疗,又叫蓝光照射,此法为治标之法,不能治本。因此,光疗不能代替换血,但可减少换血的次数。新生儿肝炎的主要表现为黄疸,常常出现在新生儿期,因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而就诊,在检查确诊后,经一定的治疗60—70%的病人可以治愈,并且预后较好。先天性胆管闭锁的病人出生时,外表均正常,在生后1—1周后,开始出现皮肤黄染,并逐渐加重,其黄色较暗,略带棕绿色。西医称之为绿色黄疸,中医认为属阴黄范畴,其粪便为灰白色是其另一大特点。由于外科手术技术的限制,只有部分病人可采用手术治疗。此外还可采用激素疗法,但本病预后较差,儿3个月后,肝脏开始硬化,6个月到2岁内因肝功衰竭而死亡,仅少数患者存活较长。

婴幼儿黄疸分类

生理性黄疸

是婴幼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 /L(15mg/dl)。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婴幼儿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

(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公升;

(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

(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

(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病理性黄疸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婴幼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常见的几种婴幼儿病理性黄疸

(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 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婴幼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婴幼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婴幼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 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婴幼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婴幼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黄疸是什么意思

有些成年人会得黄疸,但其实黄疸在新生儿中更容易发生,而且新生儿没有成年人的抵抗力,所以一旦得了黄疸很容易有危险,大多数人其实对黄疸没有那么了解,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黄疸是什么吧。

什么叫黄疸

黄疸通常表现为全身皮肤为黄色,所以由此得名,那么什么叫做黄疸呢?

黄疸就是人的皮肤,尤其是巩膜出现了黄染,巩膜外面的巩膜开始时是白眼珠,如果变黄就是有黄疸,黄疸还表现在皮肤变黄、小便变黄,还有其它地方的一些黄染的就是黄疸。

黄疸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黄疸是什么病

黄疸是一种病,这种病不及时医治只会越来越严重,那么黄疸是什么病来的呢?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增高所致,除皮肤巩膜黄染外,有的还伴有腹痛瘙痒发热等症状,进行黄疸治疗关键是要判断原因,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应当治疗病毒性肝炎,如果是药物引起的,应当停用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如果是进食大量柑橘类食物引起的,只要停止食入这些食物的话,很快这个黄疸就会消退的。

通常黄疸只是说明胆红素增高,但是并不一定就是和肝炎有关系。引起黄疸的原因有很多种,最常见的还是病毒性的肝炎,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治愈后也并不一样,所以具体的治疗效果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

小孩黄疸是什么

很多小孩容易得黄疸,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抵抗力不足,那么小孩黄疸是什么来的呢?

小孩出现黄疸主要是因为肠道蠕动功能比较差,肠道菌群尚未完全接力的因素造成的,在小孩出生之后,一般情况下会在一周左右之后病情得到改善,但是有部分孩子出现黄疸,是因为病理性黄疸造成的,病理性黄疸是因为患者的肝脏合成蛋白的能力比较低导致,而病理性黄疸需要通过治疗来改善。

一般新生儿黄疸大部分宝宝都有的,因为新生儿红细胞代谢周期短,胆红素产生多,肝脏排解胆红素的能力又弱,导致了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的累积,所以产生了新生儿黄疸,同时其他原因如:母婴血型不合,病毒感染,肝胆疾病等也会产生黄疸。最好去医院检查确诊黄疸原因,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宝宝黄疸是什么意思

宝宝很容易得黄疸的,所以家人需要做好预防工作,那么宝宝黄疸是什么意思呢?

宝宝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宝宝若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且2-3周仍然不消退,甚至继续加重或复发,又或者是出生后1周至数周内才出现黄疸的话,就属于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发病期间,黄疸现象会比生理性黄疸明显得多,且伴有嗜睡、吸奶无力、肌张力减退等现象。如果不及时医治,还将出现尖叫、抽搐、呼吸衰竭、核黄疸等严重症状,甚至会导致脑瘫的发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s://www.shdoqs.com:443/yuer/65445.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