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多见于出生后1-2周内。尽管母乳性黄疸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对婴儿造成严重危害,但仍有少数病例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深入剖析母乳性黄疸的危害,以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母乳性黄疸的定义及病因
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出生后1-2周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且在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消退。其病因主要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婴儿的消化吸收功能以及肝脏代谢功能有关。
二、母乳性黄疸的危害
1. 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
母乳性黄疸可能导致婴儿出现生长迟缓、体重下降等症状,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据研究表明,母乳性黄疸的婴儿在出生后前6个月身高、体重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同龄婴儿。
2. 增加胆道闭锁的风险
胆道闭锁是一种严重的胆汁淤积性疾病,可导致胆汁在肝脏内积聚,进而引发肝硬化、肝衰竭等严重后果。母乳性黄疸的婴儿患胆道闭锁的风险较高,据统计,胆道闭锁的婴儿中有10%-20%曾患有母乳性黄疸。
3. 引发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期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婴儿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母乳性黄疸的婴儿由于胆红素水平升高,容易引发胆红素脑病,尤其是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20mg/dl时。
4. 影响母乳喂养
母乳性黄疸可能导致婴儿出现拒奶、消化不良等症状,进而影响母乳喂养。部分家长担心母乳性黄疸对婴儿造成危害,选择停止母乳喂养,导致婴儿营养摄入不足。
三、预防和治疗
1. 早期发现与诊断
家长应密切关注婴儿的黄疸情况,如发现婴儿出现黄疸,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婴儿的年龄、黄疸程度等因素,进行相关检查,以确诊是否为母乳性黄疸。
2. 调整喂养方式
对于轻度母乳性黄疸的婴儿,可适当调整喂养方式,如缩短每次哺乳时间、增加哺乳次数等。可在医生指导下,添加一些有助于降低胆红素水平的药物。
3. 停止母乳喂养
对于重度母乳性黄疸的婴儿,应停止母乳喂养,改用配方奶粉喂养。待黄疸消退后,再逐渐恢复母乳喂养。
4. 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是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将婴儿暴露在蓝光下,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母乳性黄疸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对其危害不容忽视。家长和社会应关注婴幼儿的健康,提高对母乳性黄疸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确保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医生也应不断提高诊疗水平,为婴幼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母乳性黄疸的危害 三大危害需警惕
新生儿出生后,家人往往最为关注的是其健康状况。对于纯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母乳性黄疸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许多家长担心母乳性黄疸可能对宝宝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那么,母乳性黄疸究竟有哪些危害呢?
1、持续时间较长
母乳性黄疸主要是由于宝宝饮用母乳所致,主要影响纯母乳喂养的宝宝。通常,母乳性黄疸会与生理性黄疸同时存在,但生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较短。然而,母乳性黄疸的消退可能需要两到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2、数值较高
母乳性黄疸在达到高峰后,其数值往往高于生理性黄疸。如果宝宝患上母乳性黄疸后数值持续偏高,建议暂停母乳喂养。若停止喂养后数值仍上升,建议进行进一步的医学检查。
3、潜在后遗症
如果宝宝仅有黄疸症状且没有其他不适,通常不会对其发育和健康造成影响,无需特殊治疗,宝妈也可继续哺乳。随着宝宝月龄增长和辅食的引入,黄疸通常会自然消退。然而,如果宝宝除黄疸外还伴有其他症状或预后不良,则可能出现听力受损、智力损伤及神经系统损害等后遗症。
综上所述,虽然母乳性黄疸可能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但如果处理得当,其预后通常良好,不会对宝宝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家长们无需过度担忧,只需细心照料宝宝即可。
母乳性黄疸对宝宝有什么影响
母乳性黄疸通常没有危害。
如果宝宝在出生后的头几天里,能够尽早吃到母乳,并且摄入的母乳量充足,通常可以避免出现母乳性黄疸。因为如果宝宝没有得到足够的水分,体内过多的胆红素就无法通过粪便及时排除体外。
如果胆红素指数小于20mg/dL,一般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如果指数超过20mg/dL,建议暂停母乳喂养,可以用配方奶粉替代。期间宝妈可以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避免乳汁分泌量减少或回奶。
可以暂停母乳喂养3至5天,注意观察,如果胆红素水平降下来以后,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重新母乳喂养以后,胆红素水平可能会回升2~4 mg/dL,这个没关系,对宝宝基本不会造成影响,母乳所产生的黄疸大约在1~3个月内会完全消失。
让宝宝多吃多排,有助于减轻黄疸症状,期间家长要多观察。
祝宝宝健康。
母乳性黄疸是什么原因引起 母乳性黄疸对宝宝的危害
1 母乳性黄疸是什么原因引起
母乳性黄疸目前的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存在的一些病因,像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可能是跟他的母乳喂养不够引起的,一般他的母乳喂养量少,他的肠蠕动减慢,导致胎便排出延迟,从而使肝脏循环增加,导致黄疸升高。晚期的母乳性黄疸,可能是跟母乳中含有β-葡萄糖醛苷酶的含量增高,导致胆红素分解,使得回收的增加,从而使胆红素升高,另外母乳性黄疸的宝宝肠内菌群,缺乏对胆红素分解的菌群,从而导致黄疸的升高,还有一些母乳性黄疸的病例报道,可能跟遗传因素是有关系的。
2 母乳性黄疸对宝宝的危害
一般认为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即使是继续母乳喂养或暂停母乳喂养黄疸可以消退,一般如果是黄疸持续升高,建议去医院随访,特别是对于刚出生宝宝,就是一周以内的宝宝,及早地发现异常的情况,早发性母乳黄疸建议积极的干预,以防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有报道称胆红素在十五到二十五毫克每分升的母乳性黄疸中,有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有三分之一显示异常,但胆红素降到正常时,此改变很快消失,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因此对于胆红素值较高的母乳性黄疸,尤其是早产儿,应该注意观察,如果是黄疸明显升高,宝宝有明显不舒服的表现,应予积极的处理。
3 母乳性黄疸会影响智力吗
目前研究母乳性黄疸发生胆红素脑病影响智力的报道是比较少的,国内没有明确的一个病例报道的案例,但是母乳性黄疸,它是需要排除所有病理性黄疸引起的一些因素,宝宝一般情况都还可以,黄疸在生长范围,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是停母乳一到三天,宝宝的黄疸下降会比较明显,这时候胆红素偏高对于宝宝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国外有一些报道,胆红素偏高,母乳喂养的母乳性黄疸有一过性的听力损伤,但是黄疸降到正常以后,他的听力水平恢复到正常,对于早产儿黄疸升高,可能对他影响会比较大,所以要定期监测黄疸,然后黄疸水平明显升高,还是要积极干预治疗。
4 母乳性黄疸需要吃药吗
首先要明确是不是母乳性黄疸,如果确定是母乳性黄疸,一般是不需要吃药的,监测黄疸的情况,早期的母乳性黄疸就是加强母乳喂养,如果是黄疸超过正常的标准,需要干预治疗,建议去转入新生儿科进行退黄的治疗。晚发性的母乳性黄疸,宝宝监测黄疸水平,如果小于十五毫克每分升,不需要干预,如果超过十五毫克每分升,建议停母乳三天改人工喂养,黄疸可以下降50%左右,如果超过二十毫克每分升,建议光疗退黄,黄疸下降以后也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