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性肠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肠道传染病,严重威胁着婴幼儿的健康。了解其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疾病。本文将详细介绍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特点,以期为广大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定义及传播途径
1. 定义: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侵犯婴幼儿,以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为主。
2. 传播途径: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眼结膜等途径传播。感染后,病毒在肠道内繁殖,引起肠黏膜炎症,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
二、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点
1. 发病季节:轮状病毒性肠炎多发于秋冬季,尤其是10月至次年3月。
2. 年龄分布: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侵犯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3. 症状特点:
(1)腹泻:腹泻是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水样便、稀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达数十次。
(2)呕吐:部分患儿伴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3)发热:部分患儿可有发热,体温可达38℃以上。
(4)脱水:腹泻、呕吐导致患儿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
4. 病程:轮状病毒性肠炎病程一般为3-7天,少数患儿病程可延长至10天以上。
三、轮状病毒性肠炎的预防与治疗
1. 预防:
(1)加强个人卫生:保持手卫生,勤洗手,避免病从口入。
(2)注意饮食卫生:生食、熟食分开,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
(3)加强免疫力:适量补充维生素、矿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4)隔离病患:患儿应居家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
2. 治疗:
(1)补液治疗:针对脱水症状,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脱水。
(2)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抑制病毒繁殖。
(3)对症治疗:针对发热、呕吐等症状,给予相应治疗。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肠道传染病,了解其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家长应加强儿童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提高免疫力,及时发现并隔离病患,共同守护儿童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丽君,李晓光,李慧. 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策略[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8,25(3):1-3.
[2] 李明,王丽华,赵芳. 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病原学、临床表现及治疗[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7,24(11):1-3.
[3] 王晓燕,李晓光,李慧. 轮状病毒性肠炎的预防与治疗[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9,26(1):1-3.
概述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表现特点
(1)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多在秋冬季节,故又称秋季腹泻。(2)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3)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无明显的中毒症状。多数患儿在病初即发生呕吐,随后大便次数增加,每日10次左右。量多,呈水样或蛋花样,有少量粘液,无腥臭味。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病程5~7天,少数较长。(4)大便镜检常无异常发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感染后1~3天大便中即有大量病毒排出,此时取粪便的滤液或离心上清液染色后用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
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机制为
【答案】:C
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的理解、鉴别。该题的错误率较高,达30%左右,主要集中在选项B、D,这是由于对细菌和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混淆不清所致。肠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不同,发病机制也不同。细菌性肠炎主要分为肠毒素性肠炎和侵袭性肠炎。产生肠毒素的细菌释放两种毒素,一种不耐热肠毒素,,通过促进cAMP分泌,抑制小肠绒毛上皮吸收Na、Cl和水,并促进肠腺分泌Cl、Na致大便呈水样。另一种为耐热肠毒素,抑制肠上皮细胞对Na、Cl和水的吸收,并促进肠腺分泌CI,产生分泌性腹泻。侵袭性细菌则直接侵袭小肠或结肠肠壁,使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因此选项A、B、D均为细菌性肠炎的发病机制,可以排除。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柱状上皮细胞复制,使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使小肠黏膜重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积聚,更重要的是顶端柱状上皮是成熟的上皮细胞,其内双糖酶活性高,受累的上皮细胞脱落后使发生病变的肠黏膜分泌双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双糖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肠液渗透压因之增高产生渗透性腹泻,因此答案C才符合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机制。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故曾被称为“秋季腹泻”。本病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4岁者少见。潜伏期1~3天。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患儿在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可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数日后呕吐渐停,腹泻减轻,不喂乳类的患儿恢复更快。自然病程约3~8天,少数较长。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感染后1~3天大便中即有大量病毒排出,最长可达6天。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
(2)大肠杆菌肠炎: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季,以5~8月份为多。
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潜伏期1~2天,起病较缓。大便每日5~10余次,量中等,呈黄绿色或蛋花样稀便伴较多黏液,有发霉臭味;镜检有少量白细胞。常伴呕吐,轻症无发热及全身症状,严重者可伴发热、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病程约1~2周,体弱儿病程迁延。
2)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潜伏期1~2天,起病较急。临床症状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相似。
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潜伏期18~24小时。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呈黏冻状,带脓血。常伴恶心、呕吐、高热、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甚至休克。
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次数增多,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伴腹痛,个别病例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黏附性大肠杆菌肠炎:多见于婴幼儿,发热、腹泻。大便为黄色稀水状。
(3)空肠弯曲菌肠炎:潜伏期约2~11天。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季,可散发或暴发流行。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为人畜共患的疾病,以侵袭性感染为主。症状与细菌性痢疾相似。
(4)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可散发或暴发流行;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常累及婴儿和儿童。症状因年龄而异,<5岁患儿以急性水泻起病,可有黏液便、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红细胞、白细胞。>5岁患儿除腹泻外,可伴发热、头痛、呕吐、腹痛(多由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甚至与阑尾炎相似,亦可引起咽痛和淋巴结炎。由产生肠毒素菌株引起者,可出现频繁水泻和脱水。严重病例可发生肠穿孔和腹膜炎。病程一般1~3周,少数可迁延数月。
(5)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全年均有发生,夏季发病率高,绝大多数患儿为<2岁的婴幼儿,新生儿和<1岁婴儿尤易感染,常引起暴发流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发病较急,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发热;大便每天数次至数10次,稀糊状、带有黏液甚至脓血,性质多变,有特殊臭味;镜检有红、白细胞和脓细胞。严重者可出现脱水、酸中毒、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发生休克;亦可引起败血症、脑脊髓膜炎。病程迁延,有并发症者可长达数周。带菌率高,部分患儿病后排菌可达2个月以上。
(6)抗生素诱发的肠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使肠道菌群失调,使肠道内耐药的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某些梭状芽胞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引起肠炎。发病多在持续用药2~3周后,亦有短至数日者。体弱、严重的原发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癌药,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发病。婴幼儿病情多较重。
1)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原发性者少见,多继发于使用大量抗生素后。它是细菌侵袭肠壁和产生肠毒素所致。主要症状为腹泻;轻症日泻数次,停药后即逐渐恢复:重症腹泻频繁,大便有腥臭味,呈黄或暗绿色,水样,黏液较多,少数为血便。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伴有腹痛和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乏.力、谵妄,甚至休克。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和成簇的革兰阳性球菌,培养有金葡菌生长,凝固酶试验阳性。
2)假膜性小肠结肠炎: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引起。除万古霉素和胃肠道外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外,几乎各种抗生素均可诱发本病,可在用药1周内或迟至停药后4~6周发病。亦见于外科术后、肠梗阻、肠套叠、巨结肠和肾衰竭等衰弱患者。主要症状为腹泻,轻症每日大便数次,停抗生素后即很快痊愈。重症频泻,大便为黄或黄绿色,水样,可有假膜排出,少数大便带血。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伴有腹痛、腹胀和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对可疑病例可行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检查。大便做厌氧菌培养、组织培养法检测细胞毒素可协助确诊。
3)真菌性肠炎:常为白色念珠菌所致,常伴鹅口疮。大便次数增多,稀黄,泡沫较多,带黏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菌落),偶见血便镜检可见真菌芽生细胞和假菌丝。做大便真菌培养进行鉴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