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点是摄入乳糖后出现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乳糖不耐受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将详细介绍乳糖不耐受腹泻的特点、病因、症状以及应对策略,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乳糖不耐受腹泻的特点
1. 症状特点
乳糖不耐受腹泻的主要症状包括:
(1)腹泻:摄入乳糖后,乳糖在小肠内无法被完全吸收,导致腹泻。腹泻症状可能出现在摄入乳糖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
(2)腹胀: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腹胀。
(3)腹痛:肠道内气体积聚和乳糖发酵产酸,刺激肠道,引起腹痛。
(4)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2. 病因特点
乳糖不耐受的病因主要包括:
(1)乳糖酶缺乏:乳糖酶是一种消化乳糖的酶,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在小肠内无法被分解。
(2)乳糖酶活性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导致乳糖消化不良。
(3)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衡,影响乳糖的消化吸收。
二、乳糖不耐受腹泻的应对策略
1. 限制乳糖摄入
(1)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如牛奶、奶酪、酸奶等。
(2)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食品:如低乳糖牛奶、无乳糖酸奶、乳糖酶补充剂等。
2. 调整饮食结构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促进肠道蠕动。
(2)增加水分摄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缓解腹泻症状。
3. 乳糖酶补充
(1)乳糖酶补充剂:在食用乳糖含量较高的食物时,可适量服用乳糖酶补充剂。
(2)乳糖酶口服液:适用于乳糖不耐受症状较轻的患者。
4. 保持良好心态
(1)了解乳糖不耐受相关知识:了解乳糖不耐受的特点、病因、症状以及应对策略,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2)保持乐观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乳糖不耐受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了解其特点、病因、症状以及应对策略对于患者而言至关重要。通过限制乳糖摄入、调整饮食结构、乳糖酶补充以及保持良好心态,患者可以有效地缓解乳糖不耐受腹泻的症状。社会各界也应关注乳糖不耐受这一公共卫生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莉莉,张慧,王芳,等. 乳糖不耐受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4):4545-4547.
[2] 刘婷婷,刘洋,李娜,等. 乳糖不耐受的病因、诊断与治疗[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36(10):817-819.
[3] 王丽华,刘慧,赵慧,等. 乳糖不耐受腹泻的护理与健康教育[J]. 护理研究,2019,33(3):412-414.
乳糖不耐受和生理性腹泻有什么区别
乳糖不耐受症的临床表现: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多有家族性。新生儿哺乳后1至2小时即出现以腹泻为主的症状,伴有腹胀、肠鸣音亢进、痉挛性腹泻,严重的伴有呕吐、失水、酸中毒。大便为水样、泡沫状,呈酸性,含有乳糖。体征:体重不增,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腹部膨隆等。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除了有消化道症状外,还有全身衰弱、无力、出汗、心悸、恶寒、头晕、头痛,有时还有心前区疼痛、肌肉收缩。成年人长期患此病会因缺钙导致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以肠道症状为主,表现为肠不适症状,如腹胀、肠鸣、气多、腹痛、腹泻等。
乳蛋白不耐受症,通常指饮用牛奶后引起的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较重的表现为牛奶过敏症,发生较多的则为乳糖不耐症。前者是因为对牛奶蛋白质过敏所致,而后者为肠道内缺乏分解乳糖的酶,这两者引起的症状相类似,有时两者也合并发生。
乳蛋白过敏除了有胃肠道症状外,同时伴有发热、易疲劳、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肿胀等全身症状,嗜酸性白细胞增多以及其他过敏症状。饮牛奶后数分钟即可出现上述症状,也有的要经过数小时到12小时后才出现症状。
乳糖不耐受症的预防
1.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即使乳糖酶缺乏个体,也可耐受少量乳类(120ml至240ml),不会出现不耐受症状。限制一天中摄入乳糖总量,一般乳糖限量为12克。少量多次食用也可减轻乳糖不耐受反应,一次食用量不超过250ml为宜。只要每次饮牛奶时能掌握合理的间隔时间和每日摄入总奶量,就可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在这里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少量多次:每个人的乳糖不耐受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减少饮用量后就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对这部分人群来说每天多喝几次,一段时间后在增加食用量,使胃肠慢慢的适应后,症状会有所减轻或完全不会发生任何症状。
2、避免空腹喝牛奶:与其它食物一起进食,可缓慢消化过程,减轻不适感。一般来讲,乳糖不耐受者空腹喝奶会有较重症状,但与其它谷物类食物共同进食时,牛奶中的乳糖浓度在特定环境中得到相应的“稀释”,是乳糖不耐受程度降低。喝奶前吃些饼干、面包会减少排气和不舒服感觉。
3、喝酸奶:对于大多数乳糖不耐受的人来说,喝酸奶应该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酸奶是在牛奶中加入一定乳酸菌经发酵后制成的,发酵过程使得原奶中的20%—30%的乳糖被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也分解成为较小的组分,使其更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吸收。同时,酸奶中的乳酸菌对于正常人群也同时具有助消化的功能。所以对饮用牛奶后常有腹胀、腹泻者的乳糖不耐受的人群最为适宜。
4、干酪:干酪是乳制品中的最佳食品,也是乳糖不耐受人群的理想奶制品,因为牛奶在加工干酪的过程中95%以上的乳糖都已经随乳清排除。干酪的主要成分是酪蛋白和脂肪,并经对人体有益的菌种发酵使得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更容易消化吸收。目前我国的干酪市场刚刚起步,品种和风味不断增加,随着人们对乳制品营养的逐步认识,可以说各种各样干酪产品一定会有一种适合你。
5、以其它乳制品代替(冰淇淋、奶昔等)代替鲜奶:这些食物仍有乳糖,但绝大多数人对这些食物的耐受程度较高,可以找出适合的种类及可耐受量来代替鲜奶。
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乳制品摄入量的提高,这如何提高乳制品的消费意识及如何解决乳糖不耐受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营养学会在新的膳食指南中,把提高乳类摄入量作为优质膳食模式、提高全民营养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大力普及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的认识。我们认为,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或选用发酵乳是避免乳糖不耐受的好方法
乳糖不耐受的腹泻发病机理
乳糖不耐受五大原因
乳糖是奶类含有的一种糖类,在小肠中必须经乳糖酶的水解变为两个单糖,即葡萄糖和乳糖后才能被吸收。乳糖酶缺乏的人,在食入奶或奶制品后,奶中乳糖不能完全被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腔内,使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体积增加,肠排空加快,使乳糖很快排到大肠并在大肠吸收水分,受细菌的作用发酵产气,轻者症状不明显,较重者可出现腹胀、肠鸣、排气、腹痛、腹泻等症状。医生们称之为乳糖不耐受症。具体来说有以下五大原因。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指自出生时机体乳糖酶活性即低下或缺乏,是机体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所致,这一类型很少见
2、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又称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是由于人类世代饮食习惯导致基因改变,发病率与年龄和种族有关,大部分人属于这种类型
3、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小肠上皮损伤而导致的暂时性乳糖酶活性低下,常见病因如感染性腹泻,机体疾病康复可后恢复正常
4、对于小儿来说,秋季多发性腹泻、细菌性腹泻会引起肠胃功能的暂时低下,乳糖酶分泌减少或活性降低,持续饮奶会引起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5、大剂量服务头胞类、内酰胺类抗菌素后也会引起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症状6个判断
乳糖不耐受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腹痛:乳糖不能被机体消化吸收,到达结肠后会刺激胃肠壁,可能导致胃痛或肚脐周围的腹痛。
腹泻:乳糖在肠道中无法被完全消化吸收,常表现为腹泻,其特点是粪便稀薄,可能伴有黏液或泡沫,发生较急。婴幼儿还可能出现蛋花样腹泻。
腹胀:乳糖进入机体后,由于不能被完全消化吸收,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分解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腹胀。
肠鸣音亢进:乳糖不耐受患者在使用乳制品后,肠道中的乳糖分解产生的气体会推动肠蠕动增强,表现为肠鸣音亢进,即肚子咕噜咕噜响。
过敏反应:部分乳糖不耐受患者可能伴有过敏症状,如湿疹等。
其他全身症状:乳糖不耐受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头疼、头晕、恶心呕吐,甚至低热等症状。
注意:由于各人体质不同,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可能不完全相同,且不一定局限于上述6种症状。如果在食用牛奶或乳制品后有明显不适,建议立即停止食用,并可根据情况就医检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