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胀气(肚子胀气怎么才能把气排出去)

肚子胀气,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据统计,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受到肚子胀气的困扰。本文将从成因、危害及缓解方法三个方面对肚子胀气进行探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肚子胀气的成因

1. 饮食因素

(1)摄入过多产气食物:如豆类、玉米、洋葱、甘蓝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进入人体后会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肚子胀气。

(2)进食速度过快:进食速度过快,容易导致食物在胃中堆积,产生大量气体。

(3)饮食不规律:饮食不规律,容易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引发肚子胀气。

2. 生活习惯

(1)久坐不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容易导致肠道蠕动减慢,产生气体。

(2)精神压力:长期处于精神压力之下,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肚子胀气。

3.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酸药等,可能会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肚子胀气。

二、肚子胀气的危害

1. 影响消化功能:肚子胀气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 引发其他疾病:长期肚子胀气可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肠梗阻等疾病。

3. 影响生活质量:肚子胀气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疼痛、不适等。

三、缓解肚子胀气的方法

1. 适当调整饮食

(1)减少产气食物的摄入:豆类、玉米、洋葱、甘蓝等食物应适量摄入。

(2)细嚼慢咽:进食速度要适中,避免食物在胃中堆积。

(3)饮食规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

2. 改善生活习惯

(1)适当运动: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气体排出。

(2)缓解压力:通过运动、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

3. 药物治疗

(1)益生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缓解肚子胀气。

(2)助消化药物:如乳酸菌素片、消化酶等,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肚子胀气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了解其成因、危害及缓解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肚子胀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关注自身健康,从而远离肚子胀气的困扰。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刘慧芳. 肠道菌群与肚子胀气的关系[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9,27(6):48-49.

[2] 王芳,刘丽丽. 肠道菌群失调与肚子胀气的关系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5):7489-7490.

[3] 张丽君,张晓红. 肠易激综合征与肚子胀气的关系[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7,25(6):45-46.

肚子胀气是怎么回事

由于肠道出现问题,往往导致胃肠功能下降,蠕动的比较慢,往往在人进食食物不能被消化,堆积既不消化也排空也延迟,导致食物发酵产生气体,不能排出,从而诱发肚子胀气。常见的导致肚子胀气的胃肠疾病有:

1、消化性溃疡:常见的就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由于胃粘膜受损,胃酸分泌过少,导致食物堆积在胃部长期不消化引起。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或胀满不适,并且至少包括以下中的一项:夜间痛、周期性腹部胀满不适、进食或服用抗酸药物可使腹痛、腹胀缓解。

2、慢性胃炎:主要有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流性胃炎以及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以腹部胀满不适最为明显,主要是由于胃腺体萎缩,导致不分泌胃酸引起的,吃药药量要大才能缓解胃胀。而糜烂性胃炎的腹胀程度相对于萎缩性胃炎来说较轻。由于浅表性胃炎病情较轻,因此患者的腹胀有时不是很明显,一般吃药后可以缓解,而反流性胃炎在胃胀的同时还会出现烧心难受的病症。

3、肠道疾病:常见的就是直肠炎以及结肠炎。

肚子总是胀气怎么回事

问题一:经常胀肚子是怎么回事 胃胀一般有多种原因: 1、长期的胃积食会形成胃下垂,造成腹受压而有胀感 2、长期的肉类食物过多,也会堵塞肠道,形成宿便难以排出,而胃胀。 3、吃进胀气的豆类/薯类/芋头类等也会导致胀气。 4、肠胃的双岐干菌减少,其他不良细菌生长过速,导致食物无法消解而被不良菌体消化,同样会放气导致胃胀。 5、长期饭后不动,看书上网游戏等也会导致食物积累胃胀。 其他原因比较少遇到。 如果是原因一:应该细嚼慢咽,多吃含纤维成分的蔬菜水果类食物,肉类多吃白色肉类,如鱼/鸡类。同时早餐少,午餐多,晚餐少。不过饱,配合一些利于消化的维生素B族,坚持数天症状消失。 如果是二:除了按照一的方式后,还要在晚饭后吃苹果一个+柑橘一个+一大杯水,10分钟后让大便来,排除积累的宿便。坚持一个星期。 如果是三:减少以上胀气食物即可。 如果是四:得补充营养素维生素C/维生素B族/利于双歧干菌生长的碳水化合物增补剂,一个月后自然调回来。 如果是五:改变坏习惯就可以了 下面是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你能认真采纳,相信对你的胃会大有裨益: 1.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3.少吃生冷食物 *** 性食物:生冷和 *** 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 *** 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4.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5.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6.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7.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8.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9.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10.避免 *** :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应少饮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11.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二.自备胃药:胃舒平片2粒一次一日3次.吗叮林片1粒一次一日3次.西米替丁片2粒一次一日3次.(经济实用,副作用少).效果好. 如果是肚子胀,可以多吃些萝卜

问题二:为什么肚子总是发胀 胃肠胀气1.少食高纤维食物。如土豆、面食、豆类以及卷心菜、花菜、洋葱等蔬菜 ,它们都很容易在肠胃内部制造气体 ,从而导致腹胀的出现。

2.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炒豆子、硬煎饼等硬性食物都不容易消化 ,因此在肠胃里滞留的时间会比较长 ,产生较多气体而引发腹胀。

3.改变狼吞虎咽的习惯。进食太快或边走边吃等不良习惯 ,会很容易吞进不少空气 ;此外 ,常用吸管喝饮料也会使大量空气潜入胃部 ,引起腹胀。

4.克服不良情绪。焦躁、忧虑、悲伤、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也可能会使消化功能减弱 ,或 *** 胃部造成过骸的胃酸 ,其结果也会使胃内气体过多 ,造成腹胀加剧。

5.注意锻炼身体。每天应该坚持 1小时左右的适量运动 ,不仅有助于克服不良情绪 ,而且可以帮助消化系统维持正常的功能。

6.适度补充纤维食物。高纤维食物并非只会导致腹胀 ,有时恰恰相反 ,在摄入高脂肪食物后 ,有时反而会有减轻腹胀的功效。原因在于 ,高脂肪食物难以被消化、吸收 ,因而在肠胃里逗留时间往往比较长 ,而一旦有纤维加入 ,受阻塞的消化系统很可能迅速得以疏通。

7.注意某些疾患。对某些疾病来说 ,腹胀或许就是先兆或是症状之一。它们包括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和膀胱瘤等。

胃胀气与胀痛,是肠胃毛病中相当常见的,有时你只要做作运动、走走路即可,有时却痛得让你在床上打滚,而且只要是腹部的疼痛,症状上经常大同小异,常让人摸不着头绪,不知是溃疡还是吃坏肚子。腹部胀气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当扣诊时腹部呈现空心的声音。(当然这部份就需要靠医生来诊断了)

当空气进入体内,人体本能会有打嗝或是放屁的反应,来排出多余的气体,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都会排气约10-18次,若有异常不管是排气的次数太多或是没有排气,都会造成异常的胀气。

造成胀气的原因有很多,如:

吃东西的速度太快、或是边吃饭边说话以致于吃进太多的空气。

某些食物本身就易引起胀气,如豆类、麦麸、苹果、桃子、洋葱、甘蓝菜、谷类、以及地瓜、马铃薯等的薯类食物,这些都是属于易产气食物。

乳类食品也是一个很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或是体内因无法吸收乳糖而造成胀气。。

某些肠胃方面的疾病如肠燥症、胆囊疾病(可能是脂肪消化不良)而导致胀气。

胀气时你该怎么办?

如果有想排气的感觉,不要憋着,可以暂时回避一下人群,一定要释放出来,好让肠胃纾解一下压力。

若是腹胀难消时,可以使用薄荷油涂抹肚脐周围的部位,来消除腹部的胀气。

肚子里有胀气怎么办

问题一:为什么总觉得肚子里面有气.怎么办 问题分析:胃胀可能是胃炎导致的.最好做胃镜明确.建议口服藿香冲剂,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西 *** 利试试效果不好的啊。 时应当注意保持生活规律,饮食定时定量,易消化,进食细嚼慢咽、不宜过饱,少吃或不吃生冷与 *** 性食物等。意见建议:另外,平时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放松精神,适量运动,对预防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很重要。

问题二:肚子里面有气怎么办 常人胃肠道内存在100毫升一150毫升气体,分布于胃与结肠部位。当胃肠道存在过量的气体时,即称为腹胀。腹胀常为多种疾病的首发症状,了解引起腹胀的病因,对于指导挂号就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类及常见疾病

引起腹胀的病因大致可分为以下6种:

1.胃肠道疾病

(1)胃部疾病:常见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扩张及幽门梗阻等。

(2)肠道疾病:常见于肠结核、痢疾、肠梗阻及习惯性便秘等。

(3)其它:胃肠神经官能症。

2.肝、胆与胰腺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变,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及胰腺炎等。

3.腹膜疾病 常见于急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等。

4.心血管疾病 常见于心力衰竭、肠系膜动脉硬化症、肠系膜动脉梗塞等。心绞痛和心律失常亦可反射性地引起腹胀。

5.急性感染性疾病 如败血症、重症肺炎及伤寒等。

6.其它 可见于手术后肠麻痹、肺气肿、哮喘病、低钾血症、吸收不良综合征、脊髓病变、药物反应、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结缔组织疾病及甲减等。

如何挂号就诊

上述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腹胀,那么,就诊时如何区分科别呢?一般根据病史及伴随症状即可一目了然。

1.消化内科 腹胀伴暖气、反酸,进食后加重或有腹泻的病人,应挂消化内科。

2.普通外科 急起的腹胀、腹痛,伴呕吐或不排气、不排便的病人,应挂普通外科。慢性腹胀伴右上腹痛、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者,亦应挂普通外科。

3.妇科 经常腹胀伴腰酸、白带多的病人,应挂妇科。

4.肝炎科 腹胀伴厌油、黄疽的病人,应到肝炎科就诊。

5.结核科 经常腹胀伴低热的病人,应挂结核科。

6.心脏内科 有心脏病史,经常腹胀者,应到心脏内科就诊。

7.神经内科 有下肢瘫痪的病人,经常腹胀,应到神经内科就诊。

腹胀之人宜吃以下食物。

金橘

能理气、解郁、化痰、除胀、醒酒。《本草纲目》称它“下气快膈。”《随息居饮食谱》亦云:“金橘醒脾,辟秽,化痰,消食。”无论气滞型腹胀或是食滞型腹胀,均宜用金橘煎汤喝或泡茶饮。民间习惯做成金橘饼,腹胀时嚼食一、二枚。

佛手柑

能理气、化痰,也能消食解酲。《本经逢原》中就说它“专破滞气”。《本草便读》亦载:“佛手,功专理气快膈。”《随息居饮食谱》又称它能“醒胃豁痰,辟恶,解酲,消食止痛。”所以,凡是腹胀之人,无论是气滞或食滞引起,均宜用鲜佛手12~15克,或干品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槟榔

能下气除胀,又能消食解酒。《用药心法》中说:“槟榔,苦以破滞,辛以散邪,专破滞气下行。”《鹤林玉露》曾指出:“岭南人以槟榔代茶,醉能使之醒,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酲顿解;饱能使之饥,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凡气滞或食滞腹胀者均宜。然槟榔毕竟是破气耗气之物,适宜身体壮实之人短暂食用。

萝卜

能健胃消食、顺气宽中。《四声本草》中载:“凡人饮食过度,生嚼咽之便消。”《本草纲目》亦云:萝卜“主吞酸,化积滞,解酒毒,甚效。”可见,萝卜对食滞腹胀者尤宜,或捣汁饮,或煎水服。除新鲜萝卜外,萝卜子、萝卜叶、老萝卜根(即地骷髅,萝卜的老根)煎水服用,也适宜食滞腹胀之人。

胡荽

有消食下气作用,中医常用以治疗食物积滞。崔禹锡《食经》称:“调食下气。”《食疗本草》说它“至消谷能食,治肠风,热饼裹食”。《日用本草》亦认为,胡荽“消谷化气,通大小肠结气。”所以,对食积腹胀者尤宜。

青菜

能通利肠胃,无论气滞腹胀或食滞腹胀者皆宜。青菜含丰富的维生素和食物纤维,能 *** 胃肠的蠕动,通利二便,帮助消化,消除腹部胀满不适。

豇豆

含多量的食物纤维和维生素,有帮助消化的作用,对食滞腹胀者尤为适宜。《四川中药志》中记载:“豇豆健脾胃,消食,治食积腹胀……>>

问题三:肚子里有气排不出来怎么办 若是腹胀难消时,可以使用薄荷油涂抹肚脐周围的部位,来消除腹部的胀气。或者做一个动作:将身体平躺,膝盖弯曲,用双手环抱住小腿,尽量将大腿贴近肚子。这个动作可以有效的帮助排气。

经常腹胀有气,一般是肝脏或者脾脏有病变引起的,可以根据其他症状来判断,建议咨询一下中医,一般使用参苓白术散或者柴胡疏肝散就可以了。

问题四:肚子里有一股气怎么办 一般说来,因过饱、生气、受凉所导致的打嗝用以下这5种方法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是一些疾病的伴随症状,比如中风后出现打嗝,轻症也能有效,但在严重阶段就需配合药物治疗。如果用这5种方法还不能止住打嗝,应尽快就医。

1、按揉。用大拇指尖分别按压内关穴,每侧3至4分钟。用力以有酸胀感且能耐受为度。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r足三里穴在膝眼下3寸,胫骨前?外一横指处。

2、憋。先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憋住,直到不能再憋时,最后慢慢地将气吐出来。重复3至4次即可。

3、压。用自己的两个大拇指尖由轻到重按压攒竹穴,力度以有酸胀感且能忍受为度,然后持续3至4分钟,这时往往会感觉有股气从上往下走,随之打嗝缓解。攒竹穴在两个眉头凹陷中,左右各一个穴位。

4、打喷嚏。用棉球棒轻轻捅自己的鼻腔,使自己打喷嚏。喷嚏一打,打嗝即止。

5、抠喉。用手指、筷子或者小勺把儿,轻抠舌根,使自己产生呕吐反应。一恶心欲吐,打嗝即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s://www.shdoqs.com:443/yuer/52909.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