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该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手足口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发病期间症状较为明显,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本文将全面解析手足口病的治疗策略与预防措施,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手足口病病因与传播途径
1. 病因: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是最常见的病原体。
2. 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
(2)接触传播:患者接触过的物品、餐具、毛巾等可能被病毒污染,他人接触后也可能感染。
(3)粪-口传播:患者粪便中含有病毒,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途径传播。
二、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主要症状如下:
1. 发热:患者体温可高达38℃-40℃,持续1-2天。
2. 口腔疱疹:口腔黏膜、舌、硬腭等处出现疱疹,伴有疼痛、吞咽困难。
3. 手足皮疹: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呈红色,有时伴有水疱。
4.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咳嗽、流涕、头痛、呕吐等症状。
三、手足口病治疗策略
1. 一般治疗:保持良好的休息,给予充足的饮水,给予易消化的清淡饮食。
2.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可使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以减轻症状。
3. 抗感染治疗:如有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4. 对症治疗:针对发热、口腔疱疹等症状,可给予退热药、止痛药等对症治疗。
5. 护理措施:保持口腔卫生,避免感染加重;加强皮肤护理,预防皮肤感染。
四、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 增强免疫力: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洁双手。
3. 避免接触患者:尽量减少与手足口病患者的接触,降低感染风险。
4. 环境消毒:定期对家中、幼儿园等场所进行消毒,杀灭病毒。
5. 食品安全:注意食品卫生,避免食用未洗净的蔬菜、水果等。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虽然病程较短,但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了解手足口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策略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种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防护意识,共同维护健康生活。
手足口病怎么样快速治疗
潜伏期一般 2~7 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患者急性起病,轻重不一,轻者无症状。
1. 发热
急性起病,约半数患者发病前 1~2 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 38 ℃左右,以婴幼儿居多,年龄越小越呈高热趋势,热程2 ~7 天。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部分初期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
2. 皮疹
发热 1~2 天后,手掌或脚掌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有时在患儿臀部和肛周也可见到疱疹。口腔黏膜可出现散在疱疹,疼痛明显,多分布在口腔、舌尖、颊粘膜、软腭、硬腭、扁桃体等处,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口腔溃疡可引起局部疼痛影响进食,婴幼儿表现为哭闹、拒食、流涎。皮疹呈离心性分布,一般无疼痛及痒感,皮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愈合后不留痕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浑浊液体,一般无疼痛感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腔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1周内消退。
重症病例:① 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肺功能衰竭等。②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的典型表现,单有发热伴肌阵挛、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心脏衰竭、肺水肿等。
手足口病初期怎么治疗
我有位朋友的孩子有段时间得了手足口病,经常发烧和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孩子难受的不得了,好在现在已经痊愈了,之后我去查了手足口病初期怎么治疗,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手足口病初期怎么治疗吧。
1.第一手足口病初期怎么治疗: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并按医生的嘱咐服药,并卧床休息。同时必要时可服用中成药,如小儿咽扁冲剂,清开灵口服液,板兰根冲剂等口服药物。或者可以取西瓜霜或思密达涂搽口腔患处,缓解一下疼痛
2.第二手足口病初期怎么治疗:注意口腔皮肤清洁,必须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同时注意看护病人的清洁,防止其对皮肤疱疹进抓挠,以防破溃感染等。
3.第三手足口病初期怎么治疗: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注意事项
平时要注意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要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等
小儿得手足口病,要怎么治疗和注意
手足口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等)和药物治疗(退热药物、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等)。
手足口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儿童的口腔、手、脚部位出现很多的疱疹,部分儿童进入神经系统受累期和心肺功能衰竭期后会表现精神差、头痛、呕吐等神经受累症状,或心率加快,呼吸加快,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口唇部位颜色发紫发黑)等症状。
1.一般治疗,在感染了手足口病后,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患儿使用过的衣物要充分消毒,家里要经常通风。不要吃生冷的食物和生水,饮食上建议吃容易消化没有刺激的食物。
2.药物治疗,手足口病的病因是柯萨奇病毒的感染,但目前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对于出现高热,如体温高于38.5℃的,可服用退烧药物;出现惊厥的病例需及时止惊,常用药物有咪达唑仑,地西泮,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呼吸支持准备。
部分重症病例可出现脑水肿,心肺水肿,休克,颅压高等症状,需要住院治疗,给予相应的脱水药物、降颅压药物或血管活性药物。出现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的,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
以上药物均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用药。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很多,预防是关键,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饮食习惯。患手足口病的患儿需及时就诊,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诊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