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崩漏怎么止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崩漏”这个词,但是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却并不深入。崩漏,听起来有些吓人,它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让大家对崩漏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崩漏的定义

崩漏,又称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方面的异常。具体来说,崩漏有以下几种表现:

1. 月经周期紊乱: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甚至出现几个月才来一次月经的情况。

2. 经期延长:月经持续时间过长,一般超过7天。

3. 经量过多:月经量明显增多,一般超过80毫升。

4. 经量过少:月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

崩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女性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几次。崩漏的原因有哪些呢?

二、崩漏的原因

1. 内分泌失调:内分泌失调是导致崩漏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卵巢功能减退、垂体功能异常等。

2. 生殖器官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癌等。

3. 精神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情绪波动等也会导致崩漏。

4. 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熬夜等。

5.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抗精神病药等也可能导致崩漏。

三、崩漏的危害

崩漏对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会产生严重影响。以下是崩漏的一些危害:

1. 贫血:经量过多会导致贫血,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2. 感染:生殖器官感染,如盆腔炎、阴道炎等。

3. 不孕:长期的崩漏可能导致不孕。

4. 影响生活:崩漏会导致情绪低落、影响工作和生活。

四、崩漏的治疗

1. 药物治疗:通过调节内分泌、改善月经周期等方法进行治疗。

2. 手术治疗:针对生殖器官病变引起的崩漏,可采取手术治疗。

3.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崩漏以调和气血、补益肝肾为主。

以下是一张崩漏治疗方法表格:

方法 优点 缺点
药物治疗 操作简单、见效快 需长期服药,可能导致药物依赖
手术治疗 根除病因,治疗效果明显 手术风险较大,术后恢复期较长
中医治疗 疗效持久、副作用小 需要较长时间治疗,效果可能不如西医明显

五、预防崩漏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规律、作息规律、适当运动。

2. 避免精神压力: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舒畅。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妇科疾病。

崩漏是女性健康的一大“红灯”预警,我们要重视它,及时治疗。预防工作也不容忽视。希望每位女性都能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远离崩漏的困扰。

如何治疗崩漏

治疗可选择西医、中医及辅助疗法。

西医治疗。无排卵型功血的治疗:

止血:诊断性刮宫:止血迅速又有助于明确诊断,然后再用药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洽激素及其他止血类药调整治疗。

中医治疗。肾虚型:肾阳虚症:宜温肾固冲,治止血调经。

肾阴虚症:宜滋水益阴,治止血调经。

脾虚型:宜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血热型:虚热证:宜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实热证:宜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血淤型:宜活血化淤,止血调经。

辅助疗法。单方验方:补骨脂、赤石脂各等量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服3克。适用于偏肾阳虚症。

蚕砂炒炭研细,每服6克,黄酒送下。

云南白药,按照说明书服用。

针灸疗法:断红穴:二、三掌骨之间,指端下1寸,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有减少血量的作用。

体针:神阙、隐白,艾灸20分钟,一般10分钟后,血量即可减少。

耳针:子宫穴、内分泌、皮质下,针刺,留针15~20分钟。

患此症女职工宜避炎暑高温,少食辛烈香燥之物,及辛温暖宫之剂或寒凉凝血、滞血之药物,忌吃生冷饮食;出血期间不宜涉水冒雨、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必要时应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患病期间应严禁房事,加强营养。

崩漏有哪些症状

不规则的阴道出血,淋漓不断,数量或多或少,时间或长或短谓之“崩漏”。现代医学属于“功能性子宫出血”范围。在食疗中大致分为热型与脾肾亏虚型两类:

血热型:出血量多色鲜红,面赤口干,烦燥少寐,舌红黄或少苔,脉搏洪数。

参照月经先期血热妄行配方。

脾肾亏虚型:暴崩下血或淋漓不断,色淡质薄,面色苍白,身体倦怠,四肢不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而细。可用参芪补膏、归脾蜜膏、猪肤红枣羹、鱼鳞胶、猪皮胶冻、黑木耳煲红枣。

月经不调患者的日常饮食:所有月经不调诸症,从病因来说不外乎外伤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房室不节。从发病机理来说,不外乎虚、实、寒、热,气滞血淤。

崩漏的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方法有哪些

卵巢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子宫出血,而妇科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者,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发生于卵巢功能初熟或趋于衰竭时,故患者大多数为青春期或近绝经期的妇女。

本病属于中医的“崩漏”范畴,是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重证。

妇女经血非时而下,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称为崩漏,亦称崩中漏下。一般突然出血,血量颇多,来势猛急者,称之为“崩”;出血量少,淋漓不净者,谓之“漏”。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易相互转化。如久崩不止,气血耗伤可变为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能转成崩,故在临床上常以崩漏并称。

一、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是脾肾气虚、冲任血热和瘀血停滞等原因导致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而发生崩漏。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崩漏的临床特点可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出血时间长短不一,可达数月或仅数日。此类患者排卵功能障碍,无黄体形成,故西医称为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发生于青春期及更年期的妇女。就崩漏而言,可包括多种原因引起的子宫不正常出血,如流产、产后出血、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阴道出血,也可见到“崩”和“漏”的表现,但不是经血来潮,故不列于其中。

卵巢功能障碍可以发生在卵泡发育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临床上分为无排卵型和有排卵型两类。

(1)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增殖症),多发生于卵巢功能初熟或趋于衰竭时,故患者大多数为青春期或绝经期的妇女。这一类虽有卵的成熟或不全成熟,但无排卵,无黄体形成,子宫内膜无分泌期变化。主要通过雌激素水平波动来控制子宫内膜的增长和萎缩,因此失去正常月经的规律性。

多数患者先有短期停经,但出血量的多少和出血时间长短不一,有出血达数周,亦有中止一段时间后又复出血。患者常表现贫血。

(2)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不规则剥脱),月经周期尚正常,经期延长,经血量多。一般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卵巢仍排卵,但由于黄体机能障碍,子宫内膜出血孕酮不下降,故子宫内膜不能如期剥脱。此型较少见。

2.诊断

(1)询问病史:了解月经周期及月经量的改变情况。

(2)体征: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无生殖器改变体征,无排卵型功能性出血,则子宫因受卵泡激素的影响可略大,稍软。

(3)基础体温测量: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无排卵体温呈单相曲线,有排卵型则基础体温呈双相曲线。

(4)诊断性刮宫:如疑为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诊断性刮宫时间应选择在月经来潮前2~3天;或月经来潮24小时内,刮出内膜做病理检查;子宫内膜仅有增生而无分泌现象,即可诊断(正常内膜应为分泌期)。如疑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诊断应选择在月经来潮后5天,内膜病理检查增生和分泌现象同时存在,或呈分泌不足现象。

在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时,必须排除生殖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如宫颈癌、子宫肌瘤、流产以及全身血液病凝血机制障碍等。

三、辨证施治

1.血热型

(1)实热型

【辨证】经血不时忽然大下,漏红淋漓,日久不净,色深红质稠或夹小血块,口渴烦热或有发热,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干燥,脉洪数或滑数。

【施治】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龟版24g,地骨皮、牡蛎、阿胶、生地各15g,山栀子、棕榈炭、黄芩各9g,地榆、藕节各15g,甘草3g,沙参10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2)虚热型

【辨证】经血不时而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日久不净,血色鲜红而质正常或稍稠,心烦潮热,面色潮红,头晕耳鸣,虚烦不寐,甚则盗汗,或小便黄少,或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施治】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生地黄、白芍、续断各10g,熟地黄12g,黄芩、黄柏、山药各8g,甘草6g。

【加减】若出血量多加龙骨20g,牡蛎20g,仙鹤草10g;淋漓不断者,加生蒲黄10g,三七粉(吞)3g;眩晕,烘热易怒,加龟版20g,白芍10g。

2.肾虚型

(1)偏肾阳虚型

【辨证】经来无定期,经量或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面色晦暗,形寒肢冷,腰膝酸冷,或阴冷不育。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而两尺部为甚。

【施治】温肾扶阳,固冲止血。

【方药】制附子8g,熟地12g,山药、覆盆子、山茱萸、枸杞、菟丝子、杜仲各10g,鹿角霜3g,黄芪、赤石脂各15g。

【加减】患者若为年少肾气不足,加仙茅、仙灵脾各10g;兼见浮肿、纳差、四肢欠温者,加茯苓10g,砂仁10g,炮姜8g。证见出血量多,色暗红有块,小腹疼痛者,为寒凝致瘀,加乳香、没药、五灵脂各10g。

(2)偏肾阴虚型

【辨证】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少不一,下时淋漓,日久不止,血色鲜红,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失眠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施治】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熟地、淮山药各15g,山茱萸、枸杞各10g,甘草6g,女贞子、旱莲草各15g,茯苓6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血崩不止者加乌贼骨、阿胶珠各10g;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10g;腰酸者加杜仲10g。

3.脾虚型

【辨证】经血非时而至,下血淋漓不止,或见暴崩,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肢倦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浮肢肿,四肢不温,胸闷纳差,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细弱或沉弱,虚大无力。

【施治】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方药】举元煎:人参、白术各10g,黄芪15g,炙甘草6g,升麻3g。

【加减】若失血过多者加阿胶、焦艾叶、血余炭;若失血多生内热者,加生地炭、地榆炭、贯众炭、仙鹤草;若兼寒者加焦艾叶、炮姜;若挟瘀者加茜草根、三七。

4.血瘀型

【辨证】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停闭日久又突然暴崩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质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瘀下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涩,或沉涩,或弦紧。

【施治】化瘀止血,理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柴胡6g,赤芍12g,当归、川芎、元胡、炒蒲黄、五灵脂、香附各10g,甘草6g,益母草15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血崩带黑色者加茜草、乌贼骨各10g;腹痛甚者加佛手、青木香各10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固经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二至丸、崩漏丸、四红丹、荷叶丸、十灰丸(适用于肝肾阴虚型)。

(2)右归丸、金匮肾气丸、苁蓉补肾丸、全鹿丸(适用于脾肾阳虚型)。

(3)丹栀逍遥丸、七制香附丸、乌金丸、柴胡疏肝丸(适用于肝郁气滞型)。

(4)震灵丸、失笑散、四物益母丸、益母丸、益母草膏(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2.验方

(1)过江龙(土老虎眼)种仁6~9g,烧存性研末,开水冲服,每日1次(一般用药1~2次血止)。

(2)益母草30g。水煎服(适用血瘀型)。

(3)仙鹤草、血见愁、旱莲草各30g。水煎服(适用于血热型)。

(4)白芍15g,香附12g,生、熟蒲黄各10g。水煎服(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5)旱莲草、女贞子各15g,山萸肉、贯众、地榆、生地各12g。

水煎服(适用于肾阴不足型)。

(6)赤石脂、补骨脂各等份。共为细末,每服3g,日服3次(适用于肾气虚寒型)。

(7)槐米、白术各20g,黄芪、旱莲草、乌贼骨各30g,甘草10g。水煎服(适用于脾虚失摄型)。

(8)鹿角霜15g,炮姜炭10g,三七6g。共为细末,每服3g,日服3次(适用于脾肾阳虚型)。

五、调护

(1)卧床休息,出血量多者取头低足高位。

(2)劳逸适度,应避免过度劳累及剧烈活动。

(3)使用垫纸质地要柔软,消毒。

(4)对长期出血淋漓不尽者,应嘱其增加营养,补充铁剂。

(5)要经常保持外阴部清洁,宜温水洗涤,勤换内裤,若湿毒致外阴瘙痒,严禁搔抓及热水洗烫。

(6)流血多者,应住院治疗观察,避免不良刺激。

(7)禁食辛辣刺激食物,以防生热助阳。禁房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s://www.shdoqs.com:443/yuer/76865.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