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特殊的人群,他们可能有着与众不同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其中就包括孤独症。什么是孤独症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孤独症的面纱,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真实面貌。
一、孤独症的定义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起源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 它主要表现为个体在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和行为模式上的异常。孤独症并非后天形成,而是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孤独症的症状
孤独症的症状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
| 症状 | 描述 |
|---|---|
| 社交互动障碍 | 难以与他人建立眼神交流,对他人情感反应迟钝,不愿参与集体活动等 |
| 沟通能力障碍 | 语言表达困难,词汇量有限,难以理解他人的意图等 |
| 行为模式异常 | 具有刻板、重复的行为,如反复拍手、转圈等;对某些事物过度关注等 |
三、孤独症的成因
孤独症的成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以下因素可能与孤独症的发生有关:
| 因素 | 描述 |
|---|---|
| 遗传因素 | 家族中存在孤独症病史的个体,其子女患孤独症的风险较高 |
| 环境因素 | 孕期暴露于某些有害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 |
| 生物因素 | 大脑发育异常,导致神经递质失衡 |
四、孤独症的诊断
孤独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专业的评估。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方法:
| 方法 | 描述 |
|---|---|
| 临床观察 | 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语言和社交能力,初步判断是否患有孤独症 |
| 量表评估 | 使用专业的量表对个体进行评估,如孤独症行为量表(ABC)等 |
| 专家会诊 | 由医生、心理学家、语言治疗师等多学科专家共同会诊,确定诊断结果 |
五、孤独症的治疗
孤独症的治疗需要个体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 方法 | 描述 |
|---|---|
| 行为疗法 | 通过强化、消退等手段,纠正个体的不良行为 |
| 沟通疗法 | 帮助个体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
| 教育干预 | 为孤独症儿童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
六、孤独症患者的关爱
孤独症患者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以下是一些建议:
| 建议 | 描述 |
|---|---|
| 提高认识 | 了解孤独症,消除歧视和偏见 |
| 社会支持 | 为孤独症患者提供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支持 |
| 家庭关爱 | 家长要关心、理解和支持孤独症儿童,共同面对困难 |
总结
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它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诸多困扰。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关爱孤独症患者,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他们也能拥有美好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揭开孤独症的面纱,为这个特殊群体发声,传递温暖与关爱。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Asperge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
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1:3~1:4,女孩症状一般较男孩严重。
扩展资料:
自闭症患者显示多种形式的守旧或限制行为,其中守旧行为量表修订版(RBS-R)分类如下。
1、严格守旧性动作、自我刺激的行为、不愿意改掉,如用手拍打,头摇动,或身体摆动。
2、强迫行为,例如安排物体呈现堆叠或线条状、或逼人迁就等等。
3、雷同是对行为改变的抵制,例如坚持不愿意移动家具或拒绝行为被打断。
4、仪式行为则涉及格局不愿意改习惯,尤其是喜欢的东西,例如不愿意改口、或不愿意转学校等等。这与雷同密切相关已经建议合并这两项。
5、限制行为是包括兴趣、专注或活动的局限和狭隘,持续专注于物件某些部分如车轮等,对有兴趣物件/东西注意力的程度较正常人异常。
6、自我伤害包括伤害自己或可能伤害他人的动作,如戳眼睛,掐皮肤,咬手或撞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孤独症
什么是孤独症,怎么辨别它
儿童孤独症(Autism),也称作自闭症。1943年美国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1943年首先描述,Kanner注意到有一批被诊断为儿童精神病的儿童,从婴儿期开始“天生的不能与周围的人们建立正常的情感联系”,似乎与环境是隔离的,语言异常或者根本就没有语言,不寻求拥抱、待人如同待物、很少目光接触、行为刻板等。他将这种状况称为“孤独性情感交往紊乱”,即儿童孤独症,也叫自闭症。
●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陶国泰教授在国内确认第一例孤独症儿童。
● 2006年,孤独症正式被纳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序列化,归为精神病类疾病,并能享受相关的康复求助。
●2007年,在卡塔尔联合国大会,决定自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日”。
●2013年美国DSM-V将典型孤独症、Asperger综合征等以社交和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儿童发展性障碍儿童合并命名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民间简称为孤独症或自闭症。
关于发病率,1980年以前,一直认为孤独症是一种罕见病,发病率大约为2–3/万,2018年美国的统计学数据已经达到惊人的1/59。中国目前为止没有官方的流行病学调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大陆地区有孤独症儿童60–180万,而民间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更是达到150–780万人。
❉❉❉❉❉❉❉❉❉❉
孤独症发病原因
虽然孤独症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表明,某些危险因素可能同孤独症的发病相关。引起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可以归纳为:遗传、感染与免疫;另外母亲(或家族中)有抑郁症及孕期母亲情绪不稳定都有很大关系。
临床表现
该症一般起病于婴幼儿期间,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1社会交往障碍
该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在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在幼儿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无反应,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不能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学龄期后,随着年龄增长及病情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仍存在问题,他们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成年后,大部分患儿仍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和结婚。
2交流障碍
●非言语交流障碍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言语交流障碍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
包括以下症状
1
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
2
言语发育迟缓或不说话,也有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3
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语法结构、人称代词常用错,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也存在异常;
4
言语运用能力受损:部分患儿虽然会背儿歌、背广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3兴趣狭窄
该症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转的东西。有些患儿还对塑料瓶、木棍等非生命物体产生依恋行为。患儿行为方式也常常很刻板,如: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并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如:重复蹦跳、将手放在眼前凝视、扑动或用脚尖走路等。
4其它症状
约3/4该症患儿存在精神发育迟滞。约1/3-1/4患儿合并癫痫。部分患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可出现“孤独症才能”,如在音乐、计算、推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超常表现,被称为“白痴学者”。
♡♡♡♡♡♡♡♡♡♡
孤独症谱系界定和诊断
DSM-VDSM-Ⅳ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包括A、B、C三条。
A、在下列(1)、(2)、(3)三项中(共12小项),至少要符合6小项,其中包括(1)小项中的2项,(2)、(3)项中的至少1小项。
(1)社会交往有质的损害,表现如下:
a.非语言性交流行为的应用存在显著损害,例如:眼对眼的对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手势等。
b.不能与同龄人交往。
c.不能自发地与别人分享欢乐、兴趣、成就等(例如对自己有兴趣的事物,不能带给或指给别人看)。
d.在社交与情绪上不能与人发生相互作用。
(2)交流能力有质的损害,表现如下:
a.言语发育完全发育或延迟,而不伴有想用其他方式(例如手势或模仿动作)代偿的尝试。
b.有一定说话能力者,在提出话题和维持谈话的能力方面也有明显损害。
c.使用刻板的或重复的语言或特殊的、自由自己听得懂的语言。
d.缺少与其年龄相应的自发的假扮游戏或模仿日常生活的游戏。
(3)行为、兴趣或活动方面的局限的、重复的或刻板的格式,表现如下:
a.有一种或几种固定的、重复的、局限的兴趣,其程度和内容均属异常,且不易改变。
b.固执地遵循某种特殊的、没有意义的常规或仪式。
c.刻板重复的作态行为,如手指扑动或扭转、复杂的全身动作等。
d.长期持续的只注重事物的局部。
B、3岁以前,在下列三方面中,至少有一方面已有发育延迟或功能异常:
(1)社交相互关系。
(2)用于社交的言语。
(3)象征性或想象性的游戏。
C、以上症状不能用Rett障碍或儿童期瓦解性障碍(婴儿痴呆)来解释。
希源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主要通过建立孩子的元认知训练,语言交流训练、三万个社交游戏规则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积极心理学沙盘游戏、潜能开发、全脑思维能力训练(脑立方)等方法为孤独症儿童保驾护航。
什么是孤独症都有哪些表现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通常这类患者有沟通障碍。具体表现如下:
孤独症患者的十大表现:无依恋行为;对亲人和陌生人的反应没有太大区别;对人际关系不感兴趣;语言交流障碍;非语言交流障碍;对人对事的固定反应;日常生活中有固定的仪式;自我刺激;反应弱;反应过度。
孤独性障碍与阿斯伯格综合征较为常见。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到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4。儿童自闭症治愈率达到92%,显效率8%。
其中各年龄段的治愈率分别为:2到3岁(男孩4人)100%;3到4岁(男孩8人,女孩1人)89%;4到5岁(男孩8人,女孩1人)100%;5到6岁(男孩6人,女孩4人)80%;6到7岁(男孩3人,女孩1人)100%。
孤独症的疾病病因:
遗传因素:
孤独症在单卵双生子中的共患病率高达61%到90%,而异卵双生子则未见明显的共患病情况。在兄弟姊妹之间的再患病率,估计在4.5%左右。这些现象提示孤独症存在遗传倾向性。
感染与免疫因素: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研究发现,孕妇患病毒感染后,其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增大。后来数个研究均提示,孕期感染与孤独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已知的相关病原体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和弓形虫等。
孕期理化因子刺激:
受孕早期孕妇若有反应停和丙戊酸盐类抗癫痫类药物的用药史以及酗酒等,可导致子代患孤独症的机率增加。根据这些研究,对怀孕12.5d的大鼠一次性高剂量腹腔注射丙戊酸钠,其子代鼠表现出类似孤独症的行为学表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