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得了疱疹性咽峡炎,宝宝会感到喉咙疼痛,吃不下东西,睡眠也不安稳。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怎么好得快呢?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
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咽峡、扁桃体和软腭等部位出现小疱疹和溃疡。其症状包括:
* 发热:体温可达38-40℃,可持续1-2周。
* 咽痛:宝宝会感到喉咙疼痛,吞咽困难。
* 口腔溃疡:口腔内壁、舌面、软腭等部位可见小溃疡。
* 乏力:宝宝会感到疲倦,不愿活动。
* 食欲不振:宝宝食欲下降,不愿进食。
如何快速康复?
1. 抗病毒治疗
* 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中药治疗:如板蓝根、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的作用。
2. 支持性治疗
* 退热:可使用退热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控制体温。
* 缓解咽痛:可用含片、喷雾等药物缓解咽痛。
* 补充水分:宝宝要多喝水,保持口腔湿润,有利于口腔溃疡的恢复。
3. 饮食调理
* 易消化食物:如粥、面条、豆腐等,避免刺激性食物。
* 适量进食:根据宝宝的食欲调整进食量,不要强迫宝宝进食。
* 补充营养: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A等,增强免疫力。
4. 注意休息
* 保证充足睡眠:宝宝要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康复期间注意事项
* 隔离: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宝宝需要在家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
*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 清洁卫生:保持宝宝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表格:疱疹性咽峡炎康复时间及注意事项
时间 | 康复注意事项 |
---|---|
第1周 | 使用抗病毒药物、支持性治疗、饮食调理、保证充足睡眠 |
第2周 | 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好转可继续治疗;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
第3周 | 如病情稳定,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继续观察病情,如有反复应及时就医 |
第4周 | 如病情稳定,无反复,可恢复正常生活 |
总结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并不可怕,只要及时治疗,注意休息和饮食,大多数宝宝都能很快康复。家长们要关心宝宝的病情,做好护理工作,共同战胜病毒。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医嘱。祝宝宝早日康复!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这样吃好得快
作者:卞月梅(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主管营养师/注册营养师,《中国临床营养网》签约作者)
审稿:尤祥妹(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原117)医院营养科主任,《中国临床营养网》专家顾问)
最近,我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好几个班级停课了,原因是班级里出现了很多“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乍一听这个疾病,很多家长都是一脸懵,但是提起“手足口病”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首先,这两个疾病非常相似,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每年的4-7月为高发期,常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不同的是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咽部和软腭长疱疹,咽痛比较明显,发热多为高热,先发热再出疱疹,且该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传染性强,但好的也快,预后好;而手足口病除了口腔以外,唇部、手、足、臀部、肛周也会长透明的小水泡,关节部位还可见皮疹,出疹后发热,发热多为中低热,咽痛症状不太明显,而且3岁以下的手足口病患儿较疱疹性咽峡炎更易出现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病情相对较重。
其次,这两个病都属于病毒性感染,所以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都属于自限性疾病,所以临床治疗多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如退热、加强消毒、皮肤黏膜和口腔黏膜护理、心理护理等。其中,饮食护理也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针对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因为患儿咽痛明显,口腔的疱疹及反复的高烧很容易影响进食,常会出现流口水、拒食的现象。
正确的饮食护理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营养充足
均衡营养是提高患儿免疫力的基础,考虑到患儿经常性发烧,故宜以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等食物为主,食物宜清淡、软烂、易消化,如牛奶、鸡蛋羹、鱼粥、虾仁粥、菜粥、瘦肉冬瓜粥等,保持营养均衡,少量多餐、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②食物应温凉:
患儿口腔出现很多疱疹,所以太烫、太酸、太辣、太咸、太干、太刺激、加工过度等食物不适合患儿食用,避免引起口腔溃疡部位疼痛而拒食,适合进食温凉的牛奶、粥、水果、软面条、馄饨、水蒸蛋、不太酸的果汁以及少量的冰激凌等。
③耐心喂养:
患儿因口腔疱疹疼痛,容易影响食欲,应耐心喂养,可给予孩子感兴趣的玩具或者短时间观看喜爱的动画片,分散其注意力,对于哺乳期的婴儿,可用小勺将奶慢慢喂到口中。
④注意口腔清洁与护理:
进食前后用温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棒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口腔溃疡者,可给予生理盐水漱口或擦洗后,喷洒冰硼散、西瓜霜或思密达,以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⑤营养补充:
进食量较少的患儿可以口服补充一些特殊医用膳食补充剂;对于不能进食的重病患儿可采取鼻饲饮食;对于体温过高吞咽不适、拒食的患儿可给予静脉营养补充,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和疾病损耗。
⑥并发症观察:
对于持续高热且常规退烧效果不佳,出现惊厥、抽搐、精神萎靡、进食较差、头痛呕吐、呼吸增快、口唇发绀等病情较重的患儿宜及时就医。
最后,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很多是因粪口传播和呼吸道感染所致,所以预防很关键: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对玩具、餐具进行消毒,注意饮食调配、注意休息,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6月龄—5岁适龄儿童尽早加种EV71疫苗,以降低患病机率。本病流行期间,少带孩子去人口密集场所,外出戴口罩,已经感染的孩子一定要注意隔离,尤其是家中有二胎的,隔离是最好的预防传播手段。
参考文献:
[1]吕淑华.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与预防.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J],2014,14(31):541-542.
[2]陈顺珍,李学敏.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当代护士,2020,27(16):68-69.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2021.6.23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怎么治
每年夏秋季节,朋友圈、家长群经常会流传一些“疱疹性咽峡炎在幼儿园爆发流行”的相关消息,引得人心惶惶。这个疱疹性咽峡炎,究竟是什么鬼?
一、疱疹性咽峡炎是什么病?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中最常见的病毒是柯萨奇A组病毒(一种肠道病毒),另外埃可病毒、EB病毒等也可引起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的感染途径主要为粪-口,常发生于夏季和秋季,5岁以下的孩子是高发人群,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幼儿园如果有一个孩子得疱疹性咽峡炎,就很容易传染给其他小孩,造成群体感染流行。因此,如果孩子患疱疹性咽峡炎,要注意居家隔离,不要上学,避免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小朋友,一般要从生病开始隔离2周。
二、疱疹性咽峡炎有哪些症状表现?
急性发热(体温38.9℃-40℃,甚至更高),一般会持续 3-5天。
咽喉部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
咽喉疼痛,孩子也会因此而不愿意吃东西或喝奶,可能会出现脱水表现。
三、孩子患疱疹性咽峡炎,如何进行家庭护理?
疱疹性咽峡炎属于自愈性疾病,没有特效药,多数在一周内好转,少数会持续10-14天。
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家庭护理措施,来减轻孩子的不适。
饮食
饮食要保持清淡,以容易吞咽的流食为主,同时食物的温度不宜太高;
当孩子因咽部疼痛不愿意吃东西时,可以给ta喝点冰水,或者吃点冰镇水果、冰棒等,以补充水分和能量,缓解疼痛。
卫生
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进食后给孩子喝点水,或直接用温水、淡盐水漱口;
饭前、便后、玩耍后,提醒或帮助孩子认真洗手;
孩子的餐具、玩具,要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
用药
当孩子高热难受时,可以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来退热;
休息
减少强度大的运动,让孩子多休息,以保持体力,提升机体的抗病能力。
四、什么情况下,该带孩子看医生?
通常来说,如果孩子的精神状态良好,爱玩能睡,食欲尚可,那就不用太担心。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那就应该及时带孩子就诊了——
孩子持续高热,即使吃了退烧药也很难退烧;
孩子精神状态不好,长时间不愿意喝水或吃东西;
有明显的头痛、频繁呕吐、呼吸急促或抽搐等表现;
出现中度或重度脱水,表现为口唇干、小便减少、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
五、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有什么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有部分症状相似,常常容易被混淆。那么,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1、长疱疹的位置不一样。
手足口病主要在手心、脚心、肛周和咽喉部长疱疹;而疱疹性咽峡炎则主要长在咽喉后壁。
2、发病的风险不一样。
因为疱疹性咽峡炎通常是突发高热再发现疱疹,而手足口病则是先发现疱疹再出现中低热,因此可能会让人感觉疱疹性咽峡炎比较凶猛,但从并发症的角度来说,其实手足口病的风险更大一些。
疱疹性咽峡炎极少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而部分手足口病可能会转成重症,如脑炎、肺炎、肺水肿、心肌炎等。
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口腔长有疱疹时,不要大意,要留心观察孩子的情况,如果情况严重或比较担心,就要及时就医检查。
六、疱疹性咽峡炎如何预防?
让孩子注意卫生,勤洗手,避免病从口入。在疾病流行时期,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小儿 疱疹性咽峡炎怎么预防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夏秋季节较多见。在托儿所、幼儿园小有流行,婴幼儿患此病比较多,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庄玲伶介绍,造成“疱疹性咽峡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最近天气比较炎热、室内空气流通不畅,使室内空气细菌和病毒急剧繁殖,进入小儿呼吸道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这些病毒主要是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和埃可病毒以及并发细菌感染等引起的急性咽部炎疾病。这几种病毒所导致的疾病传染性强、流行快,主要侵犯1岁—7岁儿童,严重的可以引起心肌的损伤。由于其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因此很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咽痛,患儿可伴恶心、呕吐与咳嗽等症状。患儿一般为起病急、突然高热,早期可伴有流鼻涕,大一点的孩子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小一点的孩子则表现为拒乳、哭闹、不能睡眠,流口水等,重者影响吞咽功能,但多数不影响发声。进行体格检查时,可见咽部出血,有数个灰白色约小米粒大小的疱疹,直径约为1-2cm,周围有红晕。疱疹多分散存在,主要分布于咽腭弓边沿、口腔黏膜、扁桃体、咽后壁等处,疱疹可破溃,破溃后形成黄色溃疡。诊断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并不十分困难,难在疱疹未显现之前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或咽炎,对此,家长要加强观察。
对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主要以中药治疗为主。可选择一些清热、解毒、利咽的药物如板蓝根冲剂,汤药常用银花、连翘、蒲公英、薄荷、生石膏、竹叶、生地等清热解毒的药物。较重一些的孩子可静脉点滴炎琥宁、清开灵注射液。同时,还可以用雾化超声吸入中药双黄连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西医一般多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于病情比较重、高热的孩子,应根据病情化验后再进行静点。病轻者可口服新博林等抗病毒药物及退热药。
庄副主任建议家长,当孩子患疱疹性咽峡炎时,应多饮水有利于降温。吃有营养而且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如牛奶、米粥、果汁。饮食应少量多次,不要给孩子吃辛辣、甜腻或油炸的食品。另外,给孩子多吃一些含维生素的青菜、水果等,尤其是不能吃过热的食物。另外,为防止继发感染,在治疗期间要避免淋雨、过度疲劳,一定要让孩子保持口腔清洁,每日可选用淡盐水漱口。
孩子得了疱疹性咽峡炎,约一周就能痊愈。值得一提的是,好多家长因为孩子诊断疱疹性咽峡炎后,都怀疑孩子患了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比手足口病小,家长不要太担心。而且孩子手、脚心没有疱疹,一般不会是手足口病,家长不要过分恐慌。家长要做好护理,尽量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接触。由于疱疹性咽峡炎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及时就诊。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袭1~7岁儿童。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该病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年龄大的小儿常诉咽痛,吞咽时尤甚,有时诉头痛、腹痛或肌痛;婴幼儿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拒食、流涎、呕吐等。多数患儿没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颌下淋巴结肿大或压痛,血常规检查大多是血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
本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治疗并不复杂,由于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抗细菌类药物对病毒也无效,治疗以口服中药、抗病毒、对症处理为主。可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西药抗病毒;疱疹性咽峡炎中医辨证属湿热喉痹,多为外感湿热,上攻咽峡所致,常用解毒利咽、化湿退热的治法,可辨证选用新加香薷饮、甘露消毒丹、银翘马勃散、退热合剂、双黄连、大青叶、板蓝根等;合并心肌损害者,应适当卧床休息,使用护心药。还可以利用加压或超声雾化吸入抗病毒类药物、含化参龙丸、含漱利咽合剂、撒入锡类散、喷入金喉健等进行咽峡局部治疗;发热时可用羚羊角粉清火退热防惊风,也可用物理疗法降温,体温超过38.5℃时可以用托恩、美林等退热药;体温超过39.5℃、有呕吐、惊厥、影响饮食睡眠时可以配合输液支持疗法及对症中枢性降温措施;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时提示合并细菌感染,可配合使用抗细菌类药物,否则不宜使用抗细菌类药物。
生了病的孩子要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食具一定要进行沸水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目前对这种病尚未研制出疫苗。因肠道病毒有多种,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感染此病。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不要剧烈活动,要睡足觉,喝足水,少吃饭,多吃菜,不吃冰糕、不喝饮料。饮食上要注意保持清淡,要多喝温开水,多给孩子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青菜、水果等,尽可能少吃煎、炸类的油腻食品。忌食刺激性食物,如酸、甜、辣、咸、热、硬等,尤其要注意不吃过热、过冷的食品,避免刺激口腔破溃部位引起疼痛。可取适量绿豆、苦瓜、薏米、大米等煮粥或汤,放凉后适量给患儿饮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