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儿童教育心理学书籍)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如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家长们。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儿童教育心理这个话题,希望能为家长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他们喜欢通过触摸、品尝、听、看等方式来探索周围的环境。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互动,引导他们感知世界。

年龄段 心理特点 家长应对策略
0-1岁 喜欢被抱抱 多抱抱、多抚摸
1-2岁 好奇心强 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

2. 前运算阶段(2-7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思维还比较片面。他们喜欢模仿、重复,并且容易受外界影响。

年龄段 心理特点 家长应对策略
2-3岁 喜欢模仿 鼓励孩子模仿,培养兴趣爱好
3-7岁 思维片面 引导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

3.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开始变得具体,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社交圈子,渴望被认可。

年龄段 心理特点 家长应对策略
7-9岁 喜欢挑战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自信心
9-12岁 关注社交 引导孩子与人交往,培养团队精神

4.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开始变得抽象,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他们开始关注自我价值,追求独立。

年龄段 心理特点 家长应对策略
12-15岁 关注自我 尊重孩子的意见,给予适当的空间

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1. 时间管理

教会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培养他们自律的品质。

2. 生活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勤洗手、爱护环境等。

3. 学习习惯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主动复习等。

三、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1. 倾听孩子的心声

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2.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教会孩子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

3. 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四、

儿童教育心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共同努力。只有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未来之星。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助力!

孩子的心理教育

说起孩子的心理教育我相信每个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的好好的,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有的方法看似没有什么问题,都是在替孩子着想,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先来开一下下面的对话。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怎么会累呢?你刚睡完午觉。

孩子:(大声说)我就是累了。

妈妈:别闹了,赶紧收拾下一会出门。

可能大家会看到一点问题,我们家长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否定孩子的心情。好像是在对孩子说:你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感觉,按我的意思来就行,你肯定是理解错了。其实换位思考下,当你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比如:

老公:(回到家)上了一天班,真累啊。

老婆:你累啥啊,一天都在那坐着。

想想你此时的心情?再看看这个

老公:(回到家)上了一天班,真累啊。

老婆:从你说话我能听出来你今天真的很累。

感觉一下,不用说也知道此时的心情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其实孩子又何尝不是呢?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宝贝,我看得出来,你确实累了。

孩子:上午和小明一起玩,跑来跑去累了。

妈妈:嗯,妈妈真的有要紧的事情要出门,但是你自己在家里不放心,妈妈保证出门在最短的时间把事情做完,可以吗?

孩子:好吧,那我们早点回来。

妈妈:好的。

可能所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这么简单,让孩子觉着妈妈是理解我的,就很容易解决事情。所以我们换新孩子的心理健康,最首要的一点是要帮助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也许孩子还小她们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家长们要再孩子表达情绪之后,简单的说出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我们是能体会他们的感受的。下面再给大家一个场景考虑下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以后你应该怎么做呢?

冬天进去商场里:

孩子:妈妈,我热了,我要把衣服脱了。

平时你的做法:

现在你觉着应该怎么做:

欢迎大家评论留下你的真实想法,我是闹闹的奶爸欢迎关注大家一起分享育儿的知识。

如何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进行有效的教育

1、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指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特点,教育要遵照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依据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混为一谈。同时,还要看到各年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人为地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2、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儿童的发展总体来讲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教育中要做到不“凌节而施”,教育就应当遵循儿童发展之自然。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

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消极地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3、教育还要照顾到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的儿童的发展在总体一致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同一儿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扩展资料:

在儿童教育时涉及如下的一些理论问题:

第一,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先天遗传,遗传只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前提,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则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或内部矛盾问题。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即存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也是一样。

第三,关于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并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它必须通过儿童心理的内部原因来实现。

第四,关于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儿童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只看到不断发展的一面,或只看到发展阶段的一面,都是不对的。

参考资料:

儿童心理发展-百度百科

中国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网

中国心理网

儿童各阶段心理特点及教育

儿童时代,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花开的如何,要看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养。对于孩子来说,阳光的照耀好比家长和老师的关注;雨露的滋养好比家长和老师平素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的行为引导。所以家长和老师决定着儿童的身心是否能够健康顺利的成长。笔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把家长放在第一位,老师放在第二位,这喻示着:教养孩子,家长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在人类生命周期的长河中,0–3岁,是儿童泛起的第一朵浪花,这朵浪花将决定儿童是信任还是不信任。如果你把孩子交给祖父母以隔代抚养或保姆代养的方式,孩子将很难建信。据笔者临床案例观察:有一个家庭在此阶段更换过六位保姆;另一个家庭更换过11位保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会相信任何人,试问他会有和谐的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吗?他能和同事友好平等的合作吗?

3–6岁,是儿童泛起的第二朵浪花,这朵浪花决定着儿童的情绪和行为是自动自发还是退缩愧疚。在忽略和打骂中度过的孩子,他在关系中要么攻击要么退缩,他的内在充满着愧疚不安。形形色色的行为问题是在此时奠基并得到发展的。

6–12岁,第三朵浪花,决定着儿童是勤奋进取还是自贬自卑、、、、、、可以想象,自贬自卑的儿童形成一套自贬自卑的模式,这套模式紧紧地束缚着儿童的发展,逐渐的形成一层厚厚的壳牢牢地固着在儿童的身上。

12–22岁,第四朵,决定着青少年是自我统合还是角色混乱、、、、、、随着岁月流逝,这层壳逐渐由厚变硬,铁锤也将其敲打不开。渐渐的,这层壳和血肉融在一起,想要揭掉就必然血肉模糊,为了避免疼痛,壳只好永远和血肉相连。当“兔子”披上“老虎”的外衣,当“狮子”被“绵羊”代替,各种精神疾病应运而生,轻者患上各种神经症,重者被送进精神病院,一生和药物相伴。

22岁以后一直到老,还有数朵浪花,这些浪花决定着个体是友爱亲密呢还是孤僻疏离!是精力充沛呢还是颓废迟滞!是完善无缺呢还是悲观沮丧!

要让你的孩子如何,是家长和老师决定的,而家长,依然排在第一位。很多家长埋怨学校老师无为,说是上班听老板的,回家听老师的,埋怨老师把教育孩子的任务都推给了家长,为自己叫苦,试想,家长面对的是一个孩子,而老师面对的是70–90个孩子,老师的精力有多大,老师的辐射会有多广呢?如果把孩子全部交给老师,不让家长过问,你又真的会安心吗?

面对难管的孩子,老师又把矛头指向家长,斥责孩子的不好都是由家长造成,上梁不正下梁歪,从而把抱怨发在孩子身上,导致孩子紧张更紧张、行为更不良。

长期不良的情绪及行为模式,让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阻碍,这时会借着各种“怪异行为”表达出来,当这个怪异行为不受重视,甚至被家长和老师当成“恶习”而被限制和打击,就会造成儿童的心理创伤,持久的创伤体验会引发孩子各种身心疾病。

孩子的身心疾病有哪些呢?

临床中发现的首推鼻炎,患病率最高。其次咽炎,表现为声音嘶哑低沉,有的伴随呼噜声,有的有类似气管炎肺炎的咳嗽声,但观其喉咙,是不红的,可以称其为假性咳嗽。排在第三位的是反复的感冒发烧,到医院化验,医生会给出结论:免疫力低下!当家长请假在家照顾照顾,孩子的发烧就好了,过一段就又重蹈覆辙,时间方面呈现出规律性,笔者的临床案例中,最长的一个月一次,最短的一周一次。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最新心理科学及生理科学的实践研究,这些身心疾病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疗愈。但是,预防远远大于治疗,心理一旦产生创伤,想要抚平需要耗费的精力实难估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s://www.shdoqs.com:443/yuer/69961.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