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酮尿症的症状(苯丙酮尿症的症状及临床表现)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简称PKU)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主要影响氨基酸代谢。这种疾病在新生儿中发病率较低,但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苯丙酮尿症有哪些症状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苯丙酮尿症的症状概述

苯丙酮尿症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神经系统症状

2. 皮肤症状

3. 其他症状

二、苯丙酮尿症的症状详解

1. 神经系统症状

* 智力障碍:这是苯丙酮尿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出现智力发育迟缓、认知功能障碍等。

* 行为异常:患者可能出现多动、易怒、情绪不稳定等行为异常。

* 运动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肌张力低下、走路不稳等运动障碍。

* 癫痫发作: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癫痫发作。

2. 皮肤症状

* 皮肤干燥、粗糙:患者皮肤可能表现为干燥、粗糙,容易出现皲裂。

* 湿疹: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湿疹。

* 白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白斑。

3. 其他症状

* 气味异常:患者尿液、汗液等排泄物可能散发出特殊的“霉味”。

* 生长发育迟缓: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 消化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三、苯丙酮尿症的症状表格

症状类别 具体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智力障碍、行为异常、运动障碍、癫痫发作
皮肤症状 皮肤干燥、粗糙、湿疹、白斑
其他症状 气味异常、生长发育迟缓、消化系统症状

四、苯丙酮尿症的诊断与治疗

苯丙酮尿症的诊断主要依靠新生儿筛查、血液检查等。治疗方面,主要采取低苯丙氨酸饮食、药物治疗等措施。

1. 新生儿筛查

新生儿出生后,医院会进行苯丙酮尿症的筛查。筛查方法包括血液苯丙氨酸浓度测定等。

2.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是确诊苯丙酮尿症的重要手段。主要检测血液中的苯丙氨酸浓度。

3. 治疗

* 低苯丙氨酸饮食: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中的苯丙氨酸摄入量,以保证身体健康。

* 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服用药物来降低血液中的苯丙氨酸浓度。

五、苯丙酮尿症的生活护理

1. 饮食管理: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避免摄入富含苯丙氨酸的食物,如肉类、奶制品、豆制品等。

2. 定期复查: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血液中的苯丙氨酸浓度,以调整治疗方案。

3. 心理支持:患者和家人需要积极面对疾病,寻求心理支持。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患者会出现多种症状。了解苯丙酮尿症的症状,有助于及早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加强对苯丙酮尿症的宣传和科普,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

苯丙酮尿症是什么症状

1.生长发育迟缓

除躯体生长发育迟缓外,主要表现在智力发育迟缓。表现在智商低于同龄正常婴儿,生后4~9个月即可出现。重型者智商低于50,语言发育障碍尤为明显,这些表现提示大脑发育障碍。

2.神经精神表现

由于有脑萎缩而有小脑畸形,反复发作的抽搐,但随年龄增大而减轻。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常有兴奋不安、多动和异常行为。

3.皮肤毛发表现

皮肤常干燥,易有湿疹和皮肤划痕症由于酪氨酸酶受抑,使黑色素合成减少故患儿毛发色淡而呈棕色。

4.其他

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苯丙氨酸从另一通路产生苯乳酸和苯乙酸增多,从汗液和尿中排出而有霉臭味(或鼠气味)。

苯丙酮尿症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概述 4疾病名称 5英文名称 6缩写 7苯丙酮尿症的别名 8分类 9 ICD号 10流行病学 11病因 12发病机制 12.1分类 12.2分子生物学研究 12.3脑部病理改变 13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 14苯丙酮尿症的并发症 15实验室检查 15.1尿苯丙酮酸试验 15.2血苯丙氨酸测定 16辅助检查 16.1脑电图(EEG) 16.2产前检查 16.3 X线检查 17诊断 17.1筛查方法 17.2苯丙氨酸负荷试验 17.3病因诊断 18鉴别诊断 19苯丙酮尿症的治疗 20预后 21苯丙酮尿症的预防 22相关药品 23相关检查附: 1治疗苯丙酮尿症的中成药 2苯丙酮尿症相关药物 1拼音 běn bǐng tóng niào zhèng

2英文参考 phenylketonuria

3概述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或称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 deficiency)是由于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缺乏或活性减低而导致苯丙氨酸代谢障碍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PKU是氨基酸代谢性疾病最常见的类型,全球发病率约1/1.5万,随民族和地区而不同。与其他氨基酸尿症不同,该病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自1934年Folling发现本病以来,一直被作为氨基酸尿症的经典实例说明医学遗传学的3个基本原则:①具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征;②证实Garrod基因作用的主要原理,遗传因素决定化学反应及个体生物化学差异;③PKU是以高苯丙氨酸血症(hyperphenylalaninemia)为表现型的疾病,只有当等位基因表达于高水平左旋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环境时才能发病。因此,最终表现型是血统与营养(nature and nutrition)或基因与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苯丙酮尿症临床表现不均一,主要临床特征为智力低下、精神神经症状、湿疹、皮肤抓痕征及色素脱失和鼠气味等,脑电图异常。多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发病。特点是患者尿中可排泄大量的苯丙酮酸。如果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则前述临床表现可不发生,智力正常,脑电图异常也可得到恢复。

4疾病名称苯丙酮尿症

5英文名称 phenyl ketonuria

6缩写 PKU

7苯丙酮尿症的别名 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 deficiency;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苯酮尿症

8分类神经内科>糖原贮积病和氨基酸代谢病

代谢科>代谢性疾病

9 ICD号 E70.1

10流行病学苯丙酮尿症为一种典型的隐性遗传疾病,多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发病,全球发病率约1/1.5万,随民族和地区而不同。北京大学医学院报告(1985)我国新生儿PKU的发病率为1/1.6万活婴,绝大多数为典型PKU,仅约1%为四氢蝶呤缺乏性PKU,PKU突变基因携带者的频率为1/65。

11病因随着年龄的增大,摄入的苯丙氨酸用于合成蛋白的量逐渐减少。出生以后,每天摄入的苯丙氨酸约为0.5g,儿童和成人增加到4g。其中较大部分被氧化成酪氨酸,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苯丙氨酸羟化酶(PAH),但也需要辅因子参与。如果这一氧化过程发生障碍,则有苯丙氨酸在体内堆积,在此情况下,苯丙氨酸则通过其他途径进行代谢而产生苯丙酮酸有害物质。苯丙酮尿(PKU)就是因为PAH活性减低或缺如而引起的一种遗传性疾病。PAH活性减低还可使酪氨酸受抑而使黑色素生成减少,羟苯丙酮酸酶受抑而使羟苯酮酸在体内堆积。

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突变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长臂(12q24.1),该基因的微小变异即可引起发病,并非由于基因缺失。系由两个杂合子的婚配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以近亲结婚的子代为多见,患儿同胞约40%患病。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基因突变,导致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是本病基本的生化异常。如果发生变异的堿基对不同,引起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有很大差异,可表现为典型PKU或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

12发病机制苯丙氨酸(phenylalamine,PA)是一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它参与构成各种蛋白质成分,但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正常情况下,摄入的PA中约有50%左右用于合成各种成分的蛋白质,其余部分在苯丙氨酸羟化酶的作用下变为酪氨酸,再经其他酶的作用转化为多巴、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上腺上腺素及黑色素等。苯丙氨酸羟化酶是复合酶系统,除羟化酶本身外,还包括二氢蝶呤还原酶及辅酶四氢生物蝶呤,任何一种酶缺陷均可引起血苯丙氨酸增高。

当PA羟化酶缺乏时,未参与第一步蛋白质合成的苯丙氨酸在血浆内贮积,并沉积于全身组织包括脑。血中苯丙氨酸超过肾阈而排出,产生苯丙氨基酸尿。

PA的主要途径(羟化)受阻后,PA的次要代谢途径则代偿性地亢进,使PA转化为苯丙酮酸、苯乳酸、正羟苯乙酸和苯乙酸的比重逐步增加。正常时这条代谢旁路进行得很少,因此这些代谢产物的含量极少;当PA羟化酶缺乏时,这些代谢产物才达到异常增高的水平,积蓄于组织、血浆和脑脊液中,并大量从尿中排出,产生苯丙酮尿尿症。

12.1分类根据生化缺陷的不同可分为

(1)典型PKU: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

(2)持续性高苯丙氨酸血症:见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异构酶缺陷或典型苯丙酮尿尿症杂合子,血苯丙氨酸增高。

(3)一过性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多见于早产儿,是苯丙氨酸羟化酶成熟延迟所致。

(4)苯丙氨酸转氨酶缺乏:虽然血苯丙氨酸含量增加,但尿中苯丙酮酸及羟苯乙酸可不增高,给予负荷量的苯丙氨酸口服后血酪氨酸也不增加。

(5)二氢蝶呤还原酶缺乏:酶活性完全或部分缺乏,除影响脑发育外可使基底节钙化。

(6)二氢蝶呤合成缺陷:缺乏甲醇氨脱水酶或其他多种酶。

典型PKU患儿出生时神经系统正常,由于纯合子患儿缺乏神经系统保护措施,神经系统长期暴露于苯丙氨酸而出现症状。如母亲是纯合子,血苯丙氨酸水平很高,患儿是杂合子,在子宫中就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出生时表现为智力障碍。

普通型PKU及某些轻度和严重变异型,疾病早期未经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推测可能为等位基因突变型,表现为高苯丙氨酸血症(hyperphenylalaninemia),无苯丙酮尿尿症及神经系统受累。此外,即使少数(约3%)病人控制高苯丙氨酸血症,也不能预防神经系统病变的进展。

12.2分子生物学研究正常人PAH蛋白有折叠,并有铁结合位点。铁结合位点结构的保持与位于与活性位点相关的3D结构中的第349位的丝氨酸有关,这个位点的丝氨酸与PAH结构的稳定性聚合和PAH的催化性质也具重要性。Fusetti等测定了人PAH(残基118~452)的结晶结构,发现此酶与组成催化和四聚体化区的每个单聚体以四聚体结晶出现。在四聚体化区的特性是存在与其他单聚体相互作用的交换臂,因而形成一反平行的盘旋卷,而且明显的不对称,这是由于在导致盘旋卷螺旋的螯合区有两个交替构形所引起。最常见的PAH突变中的某些突变即发生于催化区和四聚体区的交界处。

不同的PAH基因的突变使PAH活性受影响的程度不同,对PAH结构的影响也不一样。Camez等用不同的表达系统揭示PAH突变:Leu348Val、Ser349Leu、Val388Met引起PAH蛋白有折叠缺陷。将突变的PAH蛋白在大肠埃希杆菌中表达显示比野生型PAH蛋白有对热不稳定,降解的时间过程也不相同。Bjo等研究了PAH7种错义点突变,即R252G/Q、L255V/S、A259V/T及R270S。另外还有一种突变为G272X。当将这些突变的PAH蛋白与麦芽糖酶以融合蛋白形式共同表达于大肠埃希杆菌中,证明人PAH蛋白折叠和聚合为同种四聚体/二聚体的能力有缺陷,大多数回收为无活性聚集型。R252Q和R252G回收到具有催化活性的四聚体和二聚体,R252G回收到一些二聚体。前述3种突变使PAH活性分别只有野生型活性的20%、44%和4.4%。当在体外以耦联的转录翻译系统表达时,所有突变的PAH均回收到具有低同种特异性活性的非磷酸化和磷酸化型的混合物。所有这些PAH基因突变所表达的变异的人PAH蛋白在寡聚化方面均有缺陷,在体外实验对限制性蛋白溶解的敏感性增加,在细胞中的稳定性减低,催化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减低。所有前述作用看来是由于单聚体结构紊乱的结果。根据人PAH催化区的晶体结构,突变对折叠和单聚体寡聚体化的影响提供一种解析。

以上是一些肝PAH基因突变所引起的PAH蛋白结构和活性变异的相关性。99%的高苯丙氨酸血症或PKU都是由于PAH基因突变引起,只有1%是由于辅因子生物合成或再生有障碍所致。PAH基因突变可累及外显子和内含子,可为错义突变或无义突变。突变类型有点突变、插入或缺失、提前停止编码、剪接和多态性。突变的基因型有纯合子、杂合子和复合性杂合子。Scriver等于1996年综述了PAH基因突变,在全世界26个国家,81位研究者分析了3986突变的染色体,确定了243种不同的突变。到1999年3月Zekanowski等在论文中指出:世界上PAH基因突变已达350种以上。该作者研究了编码PAH酶调节区:部分的外显子3突变可引起经典的PKU、轻度的PKU和轻度的高苯丙氨酸血症,后者的突变常位于71~94位的氨基酸残基。汪宁指出到1998年4月止全世界PAH基因突变已增加到390种。在我国1996年徐陵亭等报道已确定PAH基因突变有20多种,约占PAH突变基因的80%。大多数学者认为PAH突变的基因型与表型之间有相关,只少数病人例外。Guldberg等人认为:部分病人PAH突变的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不一致可能是由于用以检查突变的方法或者由于表型分类不同所致。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PKU患者PAH基因突变有所不同,我国北方和南方人群PAH基因突变类型分布也不一致。土耳其祖先病人的亚组中最常见突变为IVS1O11 G→A(占分析的等位基因的38%);罗马尼亚PKU病人中PAH基因突变以Arg408Trp居多(占等位基因47.72%),Lys363fsdelG(13.63%)和Phe225Thr占6.81%,3种突变占突变等位基因的70%;在捷克PKU病人中Arg408Trp突变占54.9%。对各地区人群PAH基因突变类型的分布的不同可能反映PAH基因突变有多种机制,包括拓荒者作用(founder effect)、遗传漂流(geic drift)、过度互换性(hypermutability)和选择(selection)。

以上是肝脏PAH基因结构、性质和突变及突变所引起的PAH蛋白的异常。PAH蛋白除了在肝脏细胞中表达外,在非肝脏组织中也有表达,包括肾脏、胰腺和脑。肾脏中PAH一级结构与肝脏中的一致,只是其调节不同于肝脏中的PAH,但在机体苯丙氨酸平衡中,肾脏的PAH可能起作用。

除了肝PAH活性缺如或降低可引起PKU外,还有PAH的辅因子发生变化也可引起。参与PAH作用的主要辅因子有5,6,7,8四氢生物蝶呤(5,6,7,8tetrahydrobiopterin),此物质为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羟化必须的辅因子。负责编码此物质的基因为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酶(6pyruvoyltetrahydropterin)合成酶(PTPS)基因。如果这种酶基因发生突变,则PTP缺乏,PAH活性即使正常,也可引起PKU。另一种可引起PKU的酶是二氢蝶呤还原酶。据此,PKU的发病牵涉到至少3种酶基因,其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即可引起PAH活性缺如或减低,从而引起PKU。

12.3脑部病理改变表现为非特异性变化,通常以白质改变为明显。大致可有下列数种情况。

(1)脑成熟障碍。胎儿在妊娠后期即开始有脑发育异常,脑的白质、灰质分层不清楚。白质中有异位灰质出现。

(2)髓鞘生成障碍。以视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脑桥小脑束纤维的髓鞘形成不全为最明显。

(3)灰质和白质囊样变性;此外,还有脑的黑质、蓝斑部的色素消失,脑重量减轻等变化。

13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苯丙酮尿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故新生儿即有高苯丙氨酸血症,因未进食,血苯丙氨酸及其有害的代谢产物浓度不高,故出生时无临床表现。如果对新生儿未作苯丙酮尿症筛选,随着喂食的时间延长,血中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逐渐升高,临床症状才渐渐表现出来。

1.典型PKU病例出生时多表现正常,在1~6个月后婴儿逐步出现智商(IQ)降低,并出现易激惹,呕吐,过度活动或焦躁不安,有些婴儿出现湿疹。身体或衣服可闻到特殊的气味,如霉味或“鼠味”,是该病患儿的特征性表现。智力低下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约90%以上的患儿可有中至重度智力低下,6个月以后IQ迅速下降,至1岁时降至50;3岁时降到40左右; 5~6岁时测定IQ评分通常<20,偶尔为20~50,很少>50。

2.患儿1岁后运动发育也明显落后,语言障碍最突出,可有步态笨拙、双手细震颤、协调障碍、姿势怪异及重复性手指作态等。行为异常表现为多动、易激惹、激越行为和情绪不稳等,见于约60%以上的患儿。

3.癫痫发作是本病的又一特征,常在1岁左右发病,约25%的严重智力迟钝患儿可有癫痫发作。临床表现最常见为屈肌痉挛(flexor spa***),其次为失神性发作和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也可见婴儿痉挛症。随年龄长大,婴儿痉挛发作减少,转变为小发作或大发作。

4.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异常发现不多,1/3患儿正常;1/3有轻微多动、震颤、腱反射亢进、踝阵挛等;锥体束征较常见;不自主运动如扭转痉挛、手足徐动、肌张力障碍等以及明显小脑性共济失调也有过报道,但很少见。严重者可出现脑性瘫痪。

5.一般体态、生长发育多数正常;90%的患儿有黑色素缺乏,皮肤特别白,但又不是白化病,头发淡黄或棕色,虹膜色素淡呈棕黄色,白种人呈蓝色。此外,小孩的前牙稀疏、骈指、脊柱裂等亦可常见。

6.脑电图检查80%可见异常。CT可见脑萎缩。

苯丙酮尿尿症的症状和体征除智能低下外大部分是可逆的。当PA浓度控制后症状可以消失,癫痫可以控制,脑电图异常可以恢复,毛发色素可以加深,身体气味可以消失。

14苯丙酮尿症的并发症约2/3的患儿有轻度小颅畸形,眼底正常,无内脏肿大或骨骼异常。

15实验室检查 15.1尿苯丙酮酸试验由于患儿尿中排出苯丙酮酸增多,可作定性试验。方法有:

(1)三氯化铁试验:将5%三氯化铁滴入5ml尿中立即出现绿色反应则为阳性。新生儿尚未喂食,此试验呈阴性。枫糖尿病者尿也可呈阳性,故此试验特异性较差。

(2)2,4硝基苯肼试验:如果产生黄色混浊沉淀则为阳性。

15.2血苯丙氨酸测定正常人血中苯丙氨酸为60~180μmol/L,PKU患者可高达600~3600μmol/L。如果以258μmol/L为正常人与PKU病人的分界点,则有高达4%的假阳性。用色层析法则在生后几天的新生儿中可出现假阴性。MS/MS法可减少假阳性率,此方法可同时测定血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并可计算苯丙氨酸/酷氨酸比值。如果以比值2.5为正常儿童与患PKU者的分界点,则可将假阳性减少到1%。故目前多用此方法来筛选新生儿苯丙酮尿尿症。此方法还可用来筛选半乳糖血症、枫糖尿病、同型胱氨酸尿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一次检查可以筛选多种先天性疾病。

16辅助检查 16.1脑电图(EEG)主要是棘慢波,偶见高波幅节律紊乱。EEG随访研究显示,随年龄增长,EEG异常表现逐渐增多,至12岁后EEG异常才逐渐减少。

16.2产前检查由于绒毛及羊水细胞测不出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所以产前诊断问题长期不能解决。目前我国已鉴定出25种中国人PKU致病基因突变型,约占我国苯丙氨酸羟化酶突变基因的80%,已成功用于PKU患者家系突变检测和产前诊断。

16.3 X线检查可见小头畸形,CT和MRI可发现弥漫性脑皮质萎缩等非特异性改变。

17诊断本病诊断应强调早期诊断,以便得到早期治疗,以避免智力发育障碍。要得到早期诊断必须在新生儿中进行苯丙酮尿症的筛查。乳儿期以后出现精神发育迟缓,智商降低,头发红棕色,皮肤色白,伴或不伴抽搐发作者,应考虑本病之可能。可作尿中苯丙酮酸测定(三氯化铁试验)和血浆苯丙氨酸在200mg/L以上者当可确诊。尿液三氯化铁试验可能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因为酪氨酸病,枫糖浆尿病和吩噻嗪药物类的尿液均可出现三氯化铁的绿色反应,此时可作2,4二硝基苯肼试验鉴定之。

17.1筛查方法国际上公认的常规筛查方法为Guthrie发现的细菌抑制法。国内已有PKU筛查试剂盒供应。此方法是根据患儿血对培养的变异性枯草杆菌生长带的大小来估计血中苯丙氨酸的水平。如果估计的血苯丙氨酸的水平在0.24mmol/L则为阳性。此方法可用于出生后3~5天的婴儿。对有家族史的新生儿更应进行新生儿期筛查。

17.2苯丙氨酸负荷试验此试验可以直接了解PAH的活性。负荷剂量为口服苯丙氨酸0.1g/kg,连服3天。经典的PKU患儿血中苯丙氨酸水平在1.22mmol/L以上,轻型者则常在1.22mmol/L以下,后一种结果提示这些患儿可能是无PKU的高苯丙氨酸血症。

17.3病因诊断引起苯丙酮尿症的基因是PAH基因,病因诊断就是检测PAH基因突变。PAH基因突变的检测不仅可以对患者做出病因诊断,而且对胎儿可做出产前诊断。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在大多数病人中存在相关性。不同的突变类型对PAH活性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因此检测PAH基因突变对判定预后和指导治疗也有指导意义。

检测PAH基因的突变方法很多,但多以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再联合后述检测方法中的1种或2种,包括单链构形多态性(SSCP)、限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DNA直接测序、突变位点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ASO)、PCR聚丙烯胺凝胶电泳银染色、双脱氧指纹法、扩增不应性突变系(an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酶错配裂解方法等。可以分析扩增的DNA,也可对RNA进行SSCP分析。分析标本用周围血淋巴细胞,产前诊断可分析极体(配子产物)。分析极体和ASO可作产前诊断,对已知突变位点的PAH基因也可用ASO方法检查。我国最常见的PAH基因突变有5种:R243Q、Y204C、V399V、Y356X、R413P,此5种PAH基因突变占56.7%。在突变中以点突变最常见,占突变类型中的77.4%。

18鉴别诊断需与其他病因(如脂类沉积病、围生期疾病)导致的精神发育迟缓,癫痫发作、震颤、肌张力增高、共济失调、腱反射亢进及脑性瘫痪相鉴别。

19苯丙酮尿症的治疗 PKU症是遗传性疾病,PAH基因突变是无法根治的。但可避免高苯丙氨酸血症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即对大脑的损害)。治疗目的在于减少体液中苯丙氨酸及代谢产物含量,防止或减轻脑损害。

1.典型PKU的治疗关键是控制饮食中苯丙氨酸(PA)的含量,采取低苯丙氨酸饮食,婴儿期可用人工合成低苯丙氨酸奶粉喂养,国内也有出品,既能满足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的最低需要,又不会使血中 PA含量过高造成脑损伤。人的大脑发育在出生后头1年(特别是头半年)是最重要的时期,故饮食治疗应从新生儿开始,如生后6个月才开始疗效差,4~5岁开始因神经系统发育已基本完成而无效(Holtzman etal,1986)。如控制患儿饮食中PA,血PA含量维持在0.18~0.92mmol/L(5~10mg/dl)疗效可能较理想,可提高智力发育。然而,断奶后再维持低苯丙氨酸饮食并非容易,因动植物蛋白中PA含量均可达0.18~0.31mmol/L,必须严格限制蛋白质饮食,还要充分满足热卡、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等需求,需要营养医师制定食谱,进行严密随访。特殊膳食的口味很差,许多患儿难于接受。文献报告饮食控制愈好,IQ发育愈高。如儿童期中断饮食治疗,可再次出现精神运动发育迟滞,IQ下降;恢复饮食治疗,仍可望获得一定疗效。国内许多病例是在婴儿后期或儿童期已发生脑损伤时才确诊,此时采取饮食治疗虽不能改善智商,但对控制痫性发作及改善发育迟滞、皮肤湿疹、皮肤及毛发色素减退、硬皮症、***减少和生殖功能缺陷等仍有裨益。

目前,饮食治疗的期限仍有争论。多数患儿6岁后可不必严格限制膳食,但苯丙氨酸摄入仍在限制之列。有苯丙氨酸血症而无PKU的儿童无必要饮食治疗。也有学者认为,饮食治疗应持续至青春期后以至终生。对饮食治疗的副作用,如生长落后、短身材、低体重、低血糖、低蛋白血症及骨龄延迟等必须有充分预料。因PA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完全缺乏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嗜睡、贫血、厌食、腹泻和皮疹,甚至死亡。

在限制苯丙氨酸摄入的饮食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及血中苯丙氨酸水平及副作用。副作用主要是其他营养缺乏,可出现腹泻、贫血(大细胞性)、低血糖、低蛋白血症和烟酸缺乏样皮疹等。

2.少数患儿是PKU变异型,限制PA饮食不能阻止神经系统受累,有些这类患儿早在新生儿早期即有肌张力障碍性锥体外系肌强直,称僵婴综合征(stiffbaby syndrome),用生蝶呤(生物蝶呤)可能有效,因这类患儿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水平正常,该酶缺乏是由于四氢生物蝶呤活性协同因子合成障碍,可因二氢蝶呤降解酶缺乏或生蝶呤(生物蝶呤)合成减少所致;尿中儿茶酚胺代谢物和5羟色胺减少,限制饮食PA无效,对这些病例的治疗主要通过补充神经递质前体左旋多巴(Ldopa)和5羟色氨酸(5hydroxytryptophan)加以纠正。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20预后苯丙酮尿症的预后取决于PAH活性减低的程度和是否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轻度PAH活性减低者,可能只有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智力不受损害,能够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者预后良好。

21苯丙酮尿症的预防遗传病治疗困难,疗效不满意,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患PKU症妇女在怀孕前和怀孕过程中也应采用饮食治疗,使血中苯丙氨酸降低到允许水平0.6mmol/L,否则对胎儿带来严重后果。一般而言,对胎儿安全的母亲血中苯丙氨酸水平在0.24~0.36mmol/L(4~6mg)。如果患有PKU的妊娠母亲高苯丙氨酸血症得到控制,前述对胎儿的不良的严重影响将可完全避免。

提倡母乳喂养。尽早发现苯丙酮尿尿症携带者和普及三氯化铁尿布,使已致病婴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预防智能低下的重要办法。

22相关药品氧、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麦芽、胱氨酸、左旋多巴

23相关检查丙氨酸、丝氨酸、色氨酸、胱氨酸、儿茶酚胺、5羟色胺

治疗苯丙酮尿症的中成药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生儿疾病筛查病种包括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等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听力障碍。卫生部根据需要…

更多治疗苯丙酮尿症的中成药

苯丙酮尿症相关药物明通”治伤风颗粒

小儿苯丙酮尿症详细资料大全

小儿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酶缺陷所导致的较为常见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父母双亲均有染色体缺陷,但无症状,近亲结婚者子女发病率高。患儿出生时正常,随着进奶以后,一般在3~6个月时,即可出现症状,1岁时症状明显。该病已作为产科新生儿常规筛查项目之一。

基本介绍英文名称:pediatric phenylketonuria就诊科室:内科多发群体:小儿常见病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染色体基因突变致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常见症状:喂养困难、呕吐、易激惹等,未经治疗患儿3~4个月后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头发由黑变黄,皮肤白等病因,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治疗,预防,病因为先天代谢性疾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染色体基因突变导致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陷从而引起苯丙氨酸(PA)代谢障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临床表现患儿出生时表现正常,新生儿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呕吐易激惹等非特异性症状。未经治疗的患儿3~4个月后逐渐表现出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头发由黑变黄,皮肤白。全身和尿液有特殊鼠臭味常有湿疹。随着年龄增长患儿智力落后越来越明显,年长儿约60%有严重的智慧型障碍,并有轻微的神经系统体征如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小头畸形等严重者可有脑性瘫痪。患儿常在18个月以前出现婴儿痉挛性发作点头样发作或其他形式的癫痫发作。约80%患儿有脑电图异常异常,表现以癫痫样放电为主。经治疗后血Ph浓度下降脑电图亦明显改善。PKU患者还可出现一些行为性格的异常如忧郁、多动、自卑、孤僻等。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PKU可分为: 1.经典型病儿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有程度不等的智慧型低下,约1/4病儿有癫痫发作。患者头发皮肤颜色浅淡,尿液汗液中散发出鼠臭味,伴有精神行为异常。血Ph浓度>1200μmol/L(20mg/dl)尿FeCl3 shy;和DNPH试验强阳性。 2.中度型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实验室检查结果同经典型PKU,但是血苯丙氨酸在360~1200μmol/L,患儿对治疗反应较好。 3.轻型临床表现较轻或者无症状血苯丙氨酸小于120~360μmol/L见于极少数新生儿或早产儿,或者苯丙氨酸羟化酶残余酶活性较高者。 4.四氢生物蝶呤(BH4)缺乏症临床上将所有血苯丙氨酸>120μmol/L称为高苯丙氨酸血症,从病因上将高苯丙氨酸血症分二大类: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和PAH的辅酶——四氢生物蝶呤缺乏两类,高苯丙氨酸血症治疗方法不同。检查 1.新生儿筛查苯丙酮尿症的新生儿筛查已逐步成为常规新生儿筛查,即是通过测定血苯丙氨酸在群体中对每个新生儿进行筛检,使PKU患儿在临床症状尚未出现之前,而其生化等方面的改变已比较明显时,得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智慧型落后的发生。 2.尿三氯化铁(FeCl 3)及2,4-二硝基苯肼试验(DNPH)(1)三氯化铁(FeCl 3)试验在新鲜尿液5ml加入0.5ml的FeCl3尿呈绿色为阳性。(2)2,4-二硝基苯肼试验在1ml尿液中加入1ml的DNPH试剂尿液呈黄色萤光反应为阳性。这两种试验阳性反应也可见于枫糖尿症胱氨酸血症,需进一步做血苯丙氨酸测定才能确诊。 3.血苯丙氨酸测定有两种方法:(1)Guthrie细菌抑制法正常浓度<120μmol/L(2mg/dl),PKU>1200μmol/L(2)苯丙氨酸萤光定量法正常值同细菌抑制法。 4.苯丙氨酸负荷试验对血苯丙氨酸浓度大于正常浓度且<1200μmol/L者口服苯丙氨酸100mg/kg,服前服后1234h分别测定血苯丙氨酸浓度。血苯丙氨酸>1200μmol/L诊断为PKU,<1200μmol/L为高苯丙氨酸血症。 5.HPLC尿蝶呤图谱分析 10ml晨尿加入0.2g维生素C酸化尿液后,用8cm×10cm新生儿筛查滤纸浸湿晾干寄送有条件的实验室,分析尿蝶呤图谱,进行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6.口服四氢生物蝶呤负荷试验。 7.脑电图。 8.CT和MRI检查。 9.智力测定评估智慧型发育程度。诊断本病为少数可治性遗传代谢病之一,应力求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避免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伤。由于患儿在早期不出现症状,因此,必须借助实验室检测。治疗 1.治疗原则 PKU是第一种可通过饮食控制治疗的遗传性代谢病。天然食物中均含一定量苯丙氨酸低蛋白饮食将导致营养不良。因此要用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治疗原则如下:(1)早期治疗一旦确诊应立即治疗开始治疗的年龄越小预后越好,智慧型发育可接近正常人。(2)控制苯丙氨酸摄入苯丙氨酸是一种必需胺基酸,为生长和体内代谢所必需。PKU患者的智慧型障碍是由于体内过量的Phe及旁路代谢产物的神经毒性作用而引起,要防止脑损伤只有减少从食物中摄取苯丙氨酸,一般应保持血苯丙氨酸浓度在120~360μmol/L较为理想。(3)调查个体食谱由于每个患儿对苯丙氨酸的耐受量不同,故在饮食治疗中仍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调整食谱,低苯丙氨优酪乳方治疗至少持续到12岁以上。(4)怀孕前女性患者成年女性患者在怀孕前应重新开始饮食控制直到分娩,以免高苯丙氨酸血症影响胎儿。(5)高危家庭产前诊断。 2.治疗方法病人一经诊断应停止给予天然饮食。对哺乳期病儿在确诊后虽应暂停母乳喂养但切勿断奶,以便在控制血苯丙氨酸浓度后能及时添加。低苯丙氨优酪乳方治疗:病人需给予低苯丙氨优酪乳方治疗剂量,按每公斤体重需要的蛋白质计算。血苯丙氨酸一般在治疗后4天左右降至600μmol/L以下,待血浓度降至理想浓度时,可逐渐少量添加天然饮食,首选母乳。较大婴儿及儿童可添加入牛奶粥面蛋等。添加食品应以低蛋白低苯丙氨酸食物为原则其量和次数随血苯丙氨酸浓度而定。每位病人能添加的食物种类与量因人而异。每次添加天然饮食或更换食谱后3天需再复查血苯丙氨酸浓度以维持血浓度在120~240μmol/L较为理想。预防避免亲缘结婚,杂合子之间不应婚配。开展新生儿筛查,以早期发现PKU病儿,早期开始治疗以防止发生智力低下。对于高危家族可做产前诊断,以决定是否作选择性人工流产,对有本病家族史的夫妇必须采用DNA分析或检测羊水中蝶呤等方法对其胎儿进行产前诊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s://www.shdoqs.com:443/yuer/67323.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