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三低一高(白血病三低一高是哪个高)

白血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其中,“三低一高”现象(即低龄化、低诊断率、低治愈率和高死亡率)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白血病三低一高现象的成因、危害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白血病三低一高现象的成因

1. 低龄化:随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严重,儿童和青少年接触到的有害物质增多,导致白血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遗传因素、免疫缺陷等也是导致白血病低龄化的原因。

2. 低诊断率:由于白血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基层医疗机构对白血病的诊断能力不足,导致患者无法及时得到确诊。

3. 低治愈率:目前,白血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疗、放疗和骨髓移植等。由于患者年龄、病情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对治疗反应不佳,导致治愈率较低。

4. 高死亡率:白血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尤其是在低龄患者中。由于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手段有限,患者往往在病情恶化时才得到治疗,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二、白血病三低一高现象的危害

1. 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白血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同时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万白血病患者,其中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占比较高。

2. 对社会的影响:白血病患者数量的增加,给社会医疗资源带来巨大压力。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三、应对白血病三低一高现象的对策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白血病的认识,使患者及家属能够及时了解病情,积极配合治疗。

2. 提高诊断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对白血病的诊断能力,提高早期诊断率。加强医学研究,提高白血病的诊断准确率。

3. 完善治疗体系:加大白血病治疗研究力度,提高治愈率。建立健全白血病治疗保障体系,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

4.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我国白血病治疗水平。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白血病这一全球性难题。

白血病三低一高现象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诊断水平、完善治疗体系,共同努力降低白血病发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白血病这一全球性难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患者及家庭带来希望,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白血病三低一高

白血病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白血病三低一高主要是血小板、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降低,白细胞升高,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的区别,在于急性白血病的白细胞可为升高或降低两种表现。患者需要注意,对于白血病的诊断单纯依靠血常规检测并不准确,因为并非所有白血病患者都表现为三系降低,需要尽早做骨髓穿刺和病理活检,明确白血病的病情发展程度及各细胞的分布状态。

一、急性白血病

1、急性白血病原学检查中会出现血小板、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降低,临床上表现为贫血、发热、出血和组织浸润的表现;

2、急性白血病的白细胞数量会以极快的速度增加,但也可能是以猛烈的速度减少,血小板数量呈现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也会随着白细胞减少而降低。

二、慢性白血病

1、慢性白血病病原学检查中血小板、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下降,白细胞增高,临床表现为乏力、脾大、低热、胸骨压痛、淋巴结肿大等;

2、慢性白血病早期血小板数量会稍微降低,血小板大小也会有所差异,慢性白血病还常伴有贫血,贫血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都会出现异常降低,白细胞是持续性升高状态。

白血病的血常规指标

白血病 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 疾病 ,多发人群为青少年、 儿童 和青年。 血常规 是最一般,最基本的 血液 检验。白血病的血常规是医生用来判断病情的辅助手段之一。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白血病的血常规指标,一起来看看吧!

白血病的血常规指标

血常规俗称血象,最重要的三个指标是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或bpc)。

一、有无 贫血 ,看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hb)正常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低于正常值为贫血。

再看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正常值: 手工 法82~92fl;血细胞分析仪法80~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手工法27~31pg;血细胞分析仪法27~34pg。如果两者均低于正常,考虑是否有缺铁性贫血或 地中海贫血 ,后者为遗传性疾病,发生率低,多见于云贵、广西广东等地区。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高于正常,考虑是否有 营养 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瘤由于红细胞呈缗钱样重叠,平均红细胞体积也增高)。需要骨髓象检查。

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正常。要做网织红细胞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值:0.5%-1.5%。低于正常,考虑是否有骨髓造血障碍,明显高于正常,是否有 溶血 ,要做进一步检查。

失血性贫血极为常见,慢性或急性出血引起。

二、白细胞过多或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wbc)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低于正常值为白细胞减少,可因感染尤其病毒感染、药物、接触 化学 毒物、射线引起,也有假性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多见于感染,多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增多(正常值: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淋巴细胞20%~40%)。如果明显增高,需行骨穿,排除血液系统 肿瘤 。

三、血小板增多或减少

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低于正常值,常见疾病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 ,结缔组织病,血液系统肿瘤。明显高于正常,见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于肿瘤等因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排除继发因素,血小板高于1000×10*9/l)。

下面教你看懂白血病患者的化验单,一起来看看吧。

教你看懂白血病患者的化验单

此病的 报告 单有两种,骨髓报告比较复杂,需专业人员方能明白,我们最常用的是血象报告单,主要几项如下:

血色素(Hb)正常值:110—1609/L

红血球(RBC)正常值:3.5—5.5×1012/L

白血球(WNC)正常值:4.0—10.0×109/L

白细胞分类:

中性(N)正常值:0.01—0.08

嗜酸细胞(E)0.005—0.05

嗜碱细胞(B)0.0—0.0075

出血时间(BT)1—4分钟

凝血时间(CT)2—5分钟

网织红细胞(RC)24—84×109/L

幼稚细胞分原始、早、中、晚。血小板计数(PLT100—300×109/L)

白血病的血常规是因人而异的,每个患者的患病程度有所不同,治疗复发以及疗程都是要根据患者自身的疾病来确定的,不能盲目治疗,所以患者最好是及早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另外,白血病患者除了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合理膳食,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那样能够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白血病的血 常规检查

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检查,跟普通病人的血常规检查是一样的。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那么血常规的检查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血常规检查一般的方法是取用末梢血检查,比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把采集的血液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 电脑 报告结果,血常规的检查就基本完成了。

在以前 科技 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基本都是靠人工检查分类,效率比较低,而且工作量很大,又将血液常规的检查分为甲规或乙规进行。但是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有了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基本是用机器来检测。集体做法是:将采取的抗凝全血注入5ml的真空采血管,摇匀后去掉密封上盖,将样本放到采血针下吸样,仪器显示结果后打印。

白血病早期血常规

早期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有什么异常呢?

我们知道白血病是跟血液相关的疾病之一。那么早期的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指标肯定不是正常的。血常规表现在贫血、白细胞升高(部分减少)、血小板低下等情况,尤其是白细胞,非常敏感。

那么早期白血病患者具体有哪些体现呢?

首先,白血病早期,首发的症状是贫血,主要表现为脸色苍白,虚弱、无力、多汗。有气促、心跳加快的现象。不过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比如 痔疮 、 消化 道出血、月经量过多等失血所引起的贫血及偏食等原因引起的营养缺乏性贫血等。

得了白血病还一般能活吗白血病治疗後还能活几年

白血病有以下治疗方法

一、化疗

1946年6月国外第1例化疗药物治疗白血病获得缓解,开辟了白血病治疗的新纪元。70年代后联合化疗、维持、巩固治疗等策略逐渐完善,近年来随着新的抗白血病药物的应用,白血病的治疗疗效有了长足的进步,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儿童ALL完全缓解(CR)率已达85%-95%。5年无病存活≥50%-70%。成人ALL的CR率接近75%-85%。5年无病存活期≥40%-50%,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CR率65%-85%。60岁以下长期无病存活可达40%-50%。随着白血病治疗研究的进展,疗效还在不断提高。为根治白血病带来了希望。为达此目的,必须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特点,综合现代化治疗手段,充分认识到白血病的治疗是一个整体,特别要分析、认识每例病人自身的特点,如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血液学特征、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动力学等。在此基础上为病人设计最佳的治疗方案,合理利用现代化治疗手段,如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生物及基因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多种手段互相配合、相互协调,最大可能的避免各种毒副作用。杀灭白血病细胞,使病人达到长期存活乃至治愈的目的。

化疗一般分为诱导缓解治疗(白血病初治为达CR所进行的化疗);巩固治疗(CR后采用类似诱导治疗方案所进行的化疗);维持治疗(是指用比诱导化疗强度更弱,而且骨髓抑制较轻的化疗);强化治疗(是指比诱导治疗方案更强的方案进行的化疗)分早期强化和晚期强化。

化疗的重要原则是早期、足量、联合、个体化治疗。化疗剂量和强度的增加是白血病人CR率和长期存活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当白血病人CR时骨髓形态学分类白血病细胞虽然<5%,但机体内的白血病细胞总数仍可高达106-9,如不尽早进行CR后的早期强化,白血病细胞会很快增殖、生长、导致复发并产生耐药性,故白血病人应尽早进行足量有效的CR后治疗。

80年代以来白血病的化疗多采取联合化疗、联合化疗注重细胞周期和序贯用药,一般选择作用于不同细胞周期,并可相互促进、加强杀灭白血病细胞能力但毒付作用不同或能互相减轻毒副作用及相对选择性杀灭白血病细胞的多种药物联合化疗。

白血病化疗的个体化原则是白血病治疗研究的需要发展,其原则强调四个方面①对不同的白血病类型应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对ALL应选择和AML不同的药物、剂量、疗程。②对具有不同预后因素的白血病个体其治疗方案应有所侧重和不同,如对T-ALL和B-ALL除常规方案治疗外,加用CTX或MTX及Ara-C可明显改善其CR率和生存期。③病人化疗前的健康状况亦是化疗个体化要考虑的问题。对肝肾心脏功能不全者化疗药物应减量。④严密观察化疗中病人的血象骨髓像变化、区别不同情况及时增加或减少化疗剂量。

白血病化疗失败的原因:化疗失败主要是化疗期内因感染和出血引起早期死亡,或白血病细胞耐药而无效果。一般失败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白血病细胞完全耐药,表现为化疗后骨髓增生抑制但白血病细胞不减少;②白血病细胞部分耐药,表现为化疗后白血病细胞部分减少,但不理想而随之白血病细胞又再增生;③骨髓增生不良,化疗后四周骨髓造血未恢复;④骨髓增生不良并在四周内死亡;⑤化疗中因出血、感染等不能控制早期死亡;⑥化疗后CR但髓外白血病存在。尚有少数病人,化疗后白血病细胞迅速减少,骨髓、血象亦迅速抑制,但不久白血病细胞及WBC再度快速倍增,病情迅速恶化,此类病人处理困难、预后差、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取长补短,中医中药能弥补西医化疗不分敌我一味杀的不足,又能解决对化疗药耐药的问题,同时一些低增生性白血病,本来白血胞、血小板很低,经不住强力的化疗药,可用中医中药来治疗,既避免了西药的毒副作用,又能缓解病情,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以下形式。

1.单纯中医中药治疗,适用于低增生性的白血病,不能耐受化疗,可用中药。再是患病之初始终未用化疗药,尚未产生耐药性者,可用中医中药,中医药治疗适于幼稚细胞不是很高的患者。坚持每日服药,经过一段时间(一般在3-4个月)可达到CR。我院治疗本病,提出”细胞逆转法”治疗白血病的新方法,”细胞逆转”雷同于西医的诱导分化。其内容是以祛瘀,清血、扶正、解毒一系列药物组合,有效地控制白血病细胞的增长,逐渐使之转化分解,同时杀死部分白血病细胞,再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提高人体新陈代谢、使毒素排出体外。通过如上对人体整体调节和针对性、综合性作用,达到治愈白血病的目的。传统中医给我们治疗白血病带来了曙光。我们在此方面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寻找更安全有效治疗白血病的方法。

2.中西药结合,即化疗期后配合扶正中药。以升提白细胞、血小板、增强人体的免疫机能及抗感染。止血的功能,在化疗缓解期仍可使用中医药,一是促进人体的恢复,二是巩固化疗的效果,延缓下一次化疗时间。

三、生物调节剂治疗

随着免疫学和基因技术的发展生物调节剂治疗已被用于临床,其中白介素Ⅱ、多种造血刺激因子如GM-CSF、G-CSF、M-GCSF红细胞生成素,肿痛坏死因子,干扰素等,经临床验证,白介素Ⅱ,LAK细胞等对白血病有一定疗效,G-CSF、GM-CSF等用于化疗后骨髓抑制病人,可明显缩短骨髓和血象的抑制,加速缓解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四、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就是向靶细胞(组织)导入外源基因,以纠正补偿或抑制某些异常或缺陷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其治疗方式可分成四类:①基因补偿:把有正常功能基因转入靶细胞以补偿缺失或失活。②基因纠正:消除原药异常基因,以外源基因取代之。③基因代偿:外源正常基因表达水平超过原药的异常基因表达水平。④反义技术:用人工合成或生物体合成的特定互补的DNA或RNA片段或其化学修饰产物抑制或封闭异常或缺失的基因表达。

基因治疗白血病作为一个新的方法正逐步从理论研究向临床试验过渡,在美国已通过Ⅱ期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基因治疗主要是应用反义寡核基酸封闭原癌基因的研究。反义技术因不需改变基因结构能对目的基本及其产物进行治疗。故是基因治疗方法中最简单明了的手段。CML是目前应用反义核酸技术研究最多的白血病,通过现有技术的改进,使用递转杀病毒公导包括BCR/ABL融合基因在内的多种反义DNA/RNA和辅助基因系统,有望不久CML基因治疗取得突破。

五、骨髓移植(BMT)

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是对病人进行超大剂量放疗,化疗预处理后,将健康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植入病人体内,使其造血及免疫功能获得重建的治疗方法。

采用骨髓治疗疾病始于1891年Brown-Sequard给病人口服骨髓治疗贫血,1939年Osgood首次静脉输注骨髓,1951年Lorenz等首次成功进行了骨髓移植试验,20世纪70年代来内HLA组织配型技术的发展,移植免疫学等基础医学研究的深入,使BMT的临床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相继建立了一批BTM中心。我国的BMT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近几年来我国异基因BMT病例已达300多例,疗效也基本达到了国际同等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s://www.shdoqs.com:443/yuer/63465.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