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是什么病(血友病是什么病能活多久)

血友病,这个听起来陌生而又神秘的词汇,却与无数家庭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一种遗传性凝血障碍,血友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本文将为您揭开血友病的神秘面纱,带您了解这种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一、血友病的定义与病因

1. 定义

血友病,又称血友症,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由于遗传基因缺陷,导致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降低,从而引发出血症状。

2. 病因

血友病主要分为A型和B型,其中A型血友病最为常见。A型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所致,B型血友病则是由于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所致。这两种凝血因子在人体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友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遗传方式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且女性患者通常为携带者。

二、血友病的症状与诊断

1. 症状

血友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

(1)自发或轻微外伤后出血不止;

(2)关节出血,导致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肌肉、软组织出血;

(4)内脏出血,如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2. 诊断

血友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方法:

(1)家族史:询问患者家族中有无类似病史;

(2)临床表现: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症状;

(3)实验室检查:检测凝血功能,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

三、血友病的治疗方法

1. 替代治疗

目前,血友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替代治疗,即补充缺失的凝血因子。常用的替代治疗方法包括:

(1)新鲜冰冻血浆(FFP):适用于各种程度的血友病患者;

(2)凝血因子浓缩剂:包括凝血因子Ⅷ浓缩剂和凝血因子Ⅸ浓缩剂,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使用。

2. 支持治疗

对于血友病患者,除了替代治疗外,还需进行以下支持治疗:

(1)预防性治疗:在患者进行手术、拔牙等有创操作前,给予预防性替代治疗,以防止出血;

(2)药物治疗:如抗纤溶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以减轻出血症状;

(3)康复治疗: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减轻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

四、血友病的预防措施

1. 健康教育

加强对血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其了解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2. 婚前检查

提倡婚前检查,对于携带血友病基因的夫妇,建议在生育前进行遗传咨询,避免生出患病后代。

3. 孕期保健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了解胎儿是否患有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障碍,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血友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希望广大读者关注血友病,关爱血友病患者,共同为消除这种疾病而努力。

血友病是什么

血友病(Haemophilia)是一种遗传病,病人先天缺乏凝血因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并非血小板数不足),不易止血。绝大部分患者为男性。

致病机率

正常的血液凝结是血液中血小板,与部分血浆蛋白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与凝血功能相关的血浆蛋白,即是凝血因子。由於凝血因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具有加速以及加强反应的效果,缺乏凝血因子的协助,就可能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出血时间延长。血友病患者的凝血因子比正常人要少,因此血管破裂後,血液不容易凝固,导致出血难止。

按照患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类型,可将最常见的血友病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三种(或是A型、B型、C型)。缺乏其他凝血因子的血友病,则无特殊分类,以缺乏的凝血因子来确认。

遗传

甲型和乙型血友病均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女性一般不发病,但可以携带致病基因。携带致病基因的女性与正常男性的後代中,男性有50%的机率发病,女性有50%的机率携带致病基因。患病男性与正常女性的後代中,男性全部正常,女性全部携带致病基因。因此,这两种血友病表现可能为隔代遗传。但患病男性与携带致病基因女性的後代,有可能为患病女性,不过由於女性有月经,所以一般来说患病女性青春期後的存活率很低。

丙型血友病为体染色体(即常染色体)不存隐性遗传。

1万人中大约会有1名甲型血友病患者,5万人中大约会有1名乙型血友病患者。在美国,大约1.8万人患有血友病,每年约有400名新生儿患血友病。血友病多发於男性。据估计,在加拿大,约有2500人患甲型血友病,约有500人患乙型血友病。

症状

由於患者血浆中缺乏某种凝血因子,所以患者的血管破裂後,血液较难凝结,因而流失更多的血。体表的伤口所引起的出血通常并不严重,而内出血则严重得多。内出血一般发生在关节、组织和肌肉内部。当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发生时,常常危及生命。

关节出血在血友病患者中是很常见的,最常出血的是膝关节、肘关节和踝关节。血液淤积到患者的关节腔後,会使关节活动受限,使其功能暂时丧失,例如膝关节出血後患者常常不能正常站立行走。淤积到关节腔中的血液常常需要数周时间才能逐渐被吸收,从而逐渐恢复功能,但如果关节反覆出血则可导致滑膜炎和关节炎,造成关节畸形,使关节的功能很难回复正常,因此很多血友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由於每个凝血因子的基因都是一串脱氧核醣核酸(DNA)形成的复杂序列,不同类型的凝血因子缺乏,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凝血因子发生变异,因为变异发生的位置不同、方式不同,导致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也不同。所以,同一类型的血友病患者,严重度皆有所不同。据此可将血友病患者分为重型、中型和轻型。

重度血友病患者:血浆中所缺乏的凝血因子的活性程度低於正常人的1%,一个月内可数次出血,出血常常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发生,称为自发出血。关节出血普遍。

中度血友病患者:因子活性程度为正常人的1%至5%,他们的出血常常由小创伤导致,例如运动损伤。关节出血一般在外伤後发生。

轻度血友病患者:因子活性程度为正常人的5%至30%,一般只在外科手术、拔牙或严重外伤後出血不止。关节出血较少。

治疗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疾病,必须针对基因进行治疗,才有可能根治。基因治疗仍然处在研究阶段,而且目前的成果,还谈不上根治。目前传统治疗,仍停留在补充凝血因子的替代,来预防或是治疗血友病的出血症状。

血友病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血友病的流行病学资料 5 血友病的遗传方式 6 血友病的诊断 6.1 病史提问 6.2 临床症状 6.3 体检发现 6.4 出凝血功能初筛试验 6.5 确诊试验 6.6 临床分型 6.7 血象 6.8 鉴别诊断 7 血友病的治疗方案 7.1 凝血因子替代治疗 7.2 其他止血药物治疗 7.3 手术治疗 7.4 局部出血的处理 7.5 注意事项 7.6 转诊 8 参考资料 附: 1 血友病相关药物 2 治疗血友病的穴位 3 治疗血友病的中成药 1 拼音

xuè yǒu bìng

2 英文参考

hemophilia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haemophilia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种遗传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1]。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前者为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后者为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1]。

血友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凝血过程的第一阶段——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其主要特征为凝血时间延长,终身具有自发性或轻微损伤后出血倾向。

血友病的遗传方式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患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1]。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若X染色体携带血友病基因,不能正常合成FⅧ或 FⅨ,即为血友病患者[1]。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即使一条X染色体携带血友病基因,另一条X染色体仍能合成正常量50%左右的FⅧ或FⅨ,故一般无出血表现,但为血友病携带者[1]。血友病患者和携带者通过X染色体将疾病遗传给下一代[1]。

血友病的发病率没有种族或地区差异。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000,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1/25000[1]。其中以血友病甲较为多见,占77%,血友病乙约占19.6%。血友病甲缺乏因子Ⅷ,血友病乙缺乏因子Ⅸ,两者均通过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传递,女性传递者虽有程度不同的因子Ⅷ或因子Ⅸ活性减低,但一般无出血表现。约有30%的血友病患者家族中无同样疾病或有关检查异常发现,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

血友病主要是由于遗传所致,只有基因治疗才能根治。目前只能采取预防出血及对症治疗。血友病甲严重者由于关节腔反复出血,可造成关节畸形致残。产前诊断,优生优育对本病发病率的控制尤为重要。

4 血友病的流行病学资料

血友病的发病率没有种族或地区差异。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000,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1/25000[1]。其中以血友病甲较为多见,占77%,血友病乙约占19.6%。血友病甲缺乏因子Ⅷ,血友病乙缺乏因子Ⅸ,两者均通过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传递,女性传递者虽有程度不同的因子Ⅷ或因子Ⅸ活性减低,但一般无出血表现。约有30%的血友病患者家族中无同样疾病或有关检查异常发现,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

5 血友病的遗传方式

血友病的遗传方式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患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1]。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若X染色体携带血友病基因,不能正常合成FⅧ或 FⅨ,即为血友病患者[1]。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即使一条X染色体携带血友病基因,另一条X染色体仍能合成正常量50%左右的FⅧ或FⅨ,故一般无出血表现,但为血友病携带者[1]。血友病患者和携带者通过X染色体将疾病遗传给下一代[1]。

6 血友病的诊断 6.1 病史提问

注意:①发病的年龄,有无家族病史。②是否有反复自发出血或易出血不止的病史。③出血的部位。④是否服用影响凝血的药物。

6.2 临床症状

患者容易发生轻微外伤后出血不止或自发性出血[1]。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关节,其次是软组织包括肌肉、皮肤黏膜出血[1]。

关节出血为血友病特征,常反复发生。血肿压迫组织或器官可出现相应症状。其他部位出血有皮肤、粘膜及肌肉出血,多发生在外伤后,也可有自发出血者。内脏出血:可有呕血、便血、尿血及咯血,颅内出血少见。

严重出血包括内脏出血,如泌尿道和消化道出血[1]。致死性出血多为中枢神经系统出血[1]。外伤或手术后延迟性出血是本病的重要特点[1]。

6.3 体检发现

皮肤瘀斑,如为外伤:伤口渗血不止,或局部血肿伴压痛,关节肿胀、压痛、活动障碍,反复关节出血病人可见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

6.4 出凝血功能初筛试验

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出血时间正常,纤维蛋白原定量正常[1]。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或轻度延长,轻型患者可以正常[1]。

出血时间正常;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能被正常新鲜血浆或硫酸钡吸附血浆纠正者为血友病甲(A);能被正常血清纠正,但不被硫酸钡吸附血浆纠正者为血友病乙(B)。

6.5 确诊试验

血友病的确诊有赖于FⅧ活性(FⅧ:C)、FⅨ活性(FⅨ:C)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测定[1]。

血友病A患者FⅧ:C减低或缺乏,vWF: Ag正常,FⅧ:C/vWF:Ag明显降低[1]。

血友病B患者FⅨ:C减低或缺乏[1]。

6.6 临床分型

根据凝血因子活性水平的高低,血友病分为轻型(活性>5%~40%)、中间型(活性1%~5%)和重型(活性<1%)[1]。

轻型患者一般很少出血,只有在损伤或手术后才发生,罕见自发性出血[1]。

重型患者则自幼即有出血,甚至出生时即出现脐带残端出血不止[1]。

中间型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1]。

6.7 血象

一般无贫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

6.8 鉴别诊断

应注意:

①血友病甲和血友病乙之间的鉴别;

②与血管性血友病的鉴别;

③与其它凝血因子缺乏疾病的鉴别。

7 血友病的治疗方案 7.1 凝血因子替代治疗

补充患者缺乏的凝血因子,是目前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出血的方法[1]。

血友病A患者首选FⅧ制剂,包括病毒灭活的人血浆源性FⅧ浓缩剂(冻干人凝血因子Ⅷ)和人基因重组FⅧ制剂[1]。每千克体重输注1单位 FⅧ可使体内FⅧ:C提高2%,可依此和需要提升的因子水平计算每次的凝血因子输注量[1]。FⅧ在体内的半衰期为8~12小时,若要使体内FⅧ:C保持在一定水平,可每8~12小时输注一次[1]。无条件输注FⅧ制剂者,可选用冷沉淀或新鲜冰冻血浆等[1]。

血友病B患者首选FⅨ制剂[1]。国内没有人血浆源性FⅨ制剂纯品,目前主要采用病毒灭活的血源性凝血酶原复合物(冻干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也可输注人基因重组FⅨ制剂[1]。每千克体重输注1单位FⅨ制剂可使体内 FⅨ:C提高1%。FⅨ在体内的半衰期约为24小时,故要使体内FⅨ:C保持在一定水平,需每天输注一次[1]。无条件输注FⅨ制剂者,可选用新鲜冰冻血浆等[1]。

①血友病甲:输冷沉淀物、新鲜冰冻血浆或因子VIII浓缩物。剂量:轻度关节积血、深部血肿者:因子VIII活性应提高到15%~30%,需输注10~15U/kg(因子VIII 1个单位相当于正常血浆1ml所含的浓度);严重关节积血和深部血肿:因子VIII活性应提高到40%~50%,需输注15~25U/kg;需作大手术者:因子VIII活性应提高到60%~70%以上,需输注30~50U/kg。计算公式:需输注因子VIII剂量(U)=预期达到浓度(U/ml)′40ml/kg′病人体重(kg)。如:要使60kg重的重型血友病甲患者血浆因子VIII活性提高到50%,需输注因子VIII剂量0.5U/ml′40ml/kg′60kg=1200(U)。因子VIII在循环中的半衰期约10~12h,应输注2~3次/d。

②血友病乙:治疗原则同血友病甲。输新鲜冰冻血浆、因子IX浓缩物。剂量:开始剂量40~60U/kg,维持量20U/kg,1次/d(因子IX半衰期较长:20~24/h)。

注意:血友病患者无论是输注血源性凝血因子还是基因重组的凝血因子,均有可能产生抗体,即凝血因子抑制物[1]。以血友病A为例,输注FⅧ制剂后15%~30%的患者会产生抗体[1]。抗体产生后会中和输入的凝血因子,降低止血效果[1]。接受凝血因子输注的患者应定期检测抑制物,尤其是当输注的效果不如从前时[1]。血友病A患者产生FⅧ抑制物后可换用冻干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出血[1]。

7.2 其他止血药物治疗

(1)1去氨基8D精氨酸加压素(DDAVP):每次剂量一般为0.3μg/kg体重,用50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15~30分钟以上滴完,每12小时1次,1~3天为一疗程。该药多次使用后疗效差,如效果不佳时应及时补充FⅧ制剂[1]。此药主要用于轻型血友病A[1]。少数中间型血友病A可能也有效[1]。DDAVP可致水潴留等不良反应,幼儿应慎用,2岁以下儿童禁用[1]。

(2)抗纤溶药物:常用药物有氨甲环酸、氨基己酸等[1]。口腔出血可含服氨甲环酸[1]。泌尿系统出血时禁忌使用氨甲环酸等抗纤溶药物[1]。

(3)止痛药:关节和肌肉出血时可引起疼痛,止痛时禁用阿司匹林和非甾体抗炎药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可选用对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COX2抑制剂、曲马多和吗啡等[1]。

7.3 手术治疗

关节严重畸形,影响正常活动者,在严格替代治疗情况下,可行矫形手术。

7.4 局部出血的处理

压迫止血为主。

7.5 注意事项

避免外伤和手术,如发生关节出血,应固定患肢。忌服阿斯匹林等影响凝血药物。

凝血酶原复合物由于含有多种凝血因子,有诱发血栓的风险[1]。凝血酶原复合物应避免抗纤溶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增加血栓风险[1]。

7.6 转诊

血友病是什么病

血友病是什么病:血友病为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的特征是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终身具有轻微创伤后出血倾向,重症患者没有明显外伤也可发生“自发性”出血。如患者得不到标准规范的治疗,有很高的致残及致死率。

血友病属于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是由于体内凝血因子VM ( FVI )基因或凝血因子IX(FIX)基因缺陷,导致FV皿或FIX缺乏,终身易于出血。那么血友病是什么病呢?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血友病是什么病

血友病为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的特征是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终身具有轻微创伤后出血倾向,重症患者没有明显外伤也可发生“自发性”出血。如患者得不到标准规范的治疗,有很高的致残及致死率。

血友病的症状

1、皮肤出血

皮下组织、牙齿和牙龈、舌头、口腔粘膜极易受伤,所以出血发生的频率更高,婴儿在碰撞后前额经常出血和血肿。然而,皮肤粘膜出血并不是该病的特征。

2、关节出血

关节出血是血友病最常见的症状,约有70%~80%的患者会发生关节出血。血友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关节出血,多发生在外伤或者长时间步行和运动后,多发生在膝关节,其次是踝关节、髋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腕关节等。

3、肌肉出血

肌肉血肿所造成的危害与其位置有关,出血压迫周围重要结构如血管、神经时会造成严重后果。肌肉出血主要发生在创伤或者肌肉活动时间过长后。发生在前臂或小腿的肌肉血肿可以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动脉压迫形成缺血性挛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s://www.shdoqs.com:443/yuer/55376.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