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作为人体重要的骨骼之一,承担着保护大脑、维持颅腔容积等重要作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颅骨形态异常的情况,即方颅。本文将对方颅的症状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了解这一颅骨形态异常之谜。
一、方颅的定义与分类
1. 定义
方颅,又称颅骨扁平化,是指颅骨形态异常,呈方形或近似方形的一种疾病。方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2. 分类
(1)先天性方颅:主要表现为颅骨各骨缝过早闭合,颅骨呈方形或近似方形,多见于儿童。
(2)后天性方颅:多由颅骨发育不良、颅骨损伤、颅骨肿瘤等疾病引起。
二、方颅的症状
1. 颅骨形态异常
方颅患者颅骨形态明显不同于正常人群,呈方形或近似方形,颅骨各骨缝过早闭合,颅骨厚度增加。
2. 头围增大
方颅患者头围较正常人群明显增大,头颅显得较大。
3. 颅骨压痛
部分方颅患者会出现颅骨压痛症状,尤其在触摸颅骨时疼痛明显。
4. 头痛
方颅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症状,可能与颅骨形态异常、颅骨内压力增加等因素有关。
5. 神经系统症状
严重方颅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等。
三、方颅的诊断与治疗
1. 诊断
(1)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患者颅骨形态、头围大小、颅骨压痛等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2)影像学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医生了解颅骨形态、内部结构等,为诊断提供依据。
2. 治疗
(1)药物治疗:针对后天性方颅,可使用药物治疗改善颅骨发育,如维生素D、钙剂等。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方颅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颅骨成形术等。
四、方颅的预防与护理
1. 预防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头部外伤。
(2)孕妇注意孕期营养,确保胎儿大脑发育。
(3)注意颅骨发育异常的家族史,如有家族史,应定期检查。
2. 护理
(1)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避免长时间压迫头部。
(2)定期进行头部按摩,促进颅骨血液循环。
(3)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定期复查。
方颅作为一种颅骨形态异常,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了解方颅的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关注颅骨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方颅图片和正常头颅的区别
方颅图片和正常头颅的区别
答案:
方颅图片中的头颅呈现出明显的方形外观,额部向前突出,颧骨部分则显著外扩。而正常头颅则是较为圆润的轮廓,没有明显的棱角。两者在外观上有明显区别。
详细解释:
1. 方颅图片的特征:
方颅图片中的头颅形状呈现明显的方形。这是由于某些特定因素,如过度钙吸收或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骨骼发育异常。突出的额头和颧骨部分使得头颅呈现出明显的棱角。
2. 正常头颅的特点:
正常头颅的形状较为圆润,没有明显的突出或凹陷。头颅的骨骼结构在婴幼儿期就已经基本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逐渐稳固,形状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3. 两者对比:
通过对比方颅图片和正常头颅,可以明显看出两者在外观上的差别。正常头颅轮廓平滑,而方颅则具有明显的方形特征。这种差异在视觉上非常显著,容易区分。
4. 了解方颅的重要性:
了解方颅和正常头颅的区别,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的健康问题。方颅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症状之一,如维生素D缺乏症。因此,如果发现孩子头颅形状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以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
以上内容简明扼要地解释了方颅图片和正常头颅的区别,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和专业术语,以便更直观地理解。
佝偻病的早期症状图片
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3~18月龄。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并可影响肌肉发育及神经兴奋性的改变,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不同。本病在临床上可分期如下:
1.初期(早期)
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多汗刺激头皮而摇头等。此期常无骨骼病变,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活动期(激期)
当病情继续加重,出现PTH功能亢进和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6月龄以内婴儿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囟边缘软,颅骨薄,轻按有“乒乓球”样感觉。6月龄以后,骨缝周围亦可有乒乓球样感觉,但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至7~8个月时,头型变成“方颅”,头围也较正常增大。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称佝偻病串珠;严重者,在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手、足镯。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沟或郝氏沟。
患儿会坐与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1岁后,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或膝外翻(“X”形)样下肢畸形。可能因为严重低血磷,使肌肉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和肌力减弱。
此期血生化除血清钙稍低外,其余指标改变更加显著。X线显示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3.恢复期
以上任何期经治疗或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需1~2月降至正常水平。治疗2~3周后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逐渐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X线检查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4]
婴儿枕秃是缺钙吗婴儿缺钙的症状有哪些啊
谣言:
宝宝出生后不久,脑袋跟枕头接触的地方,出现一圈头发稀少或没有头发的枕秃现象。坊间相传宝宝枕秃是因为缺钙,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
辟谣:
宝宝出现“枕秃”,大多数是正常生理原因,是婴儿期的特点。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完善头发生长,一般和缺钙没有关系。
我们毛发有三种形态:毳毛、毫毛、终毛。
毳毛:在胎儿期,质地柔软,没有髓质,白色。早产宝宝常见,足月宝宝不常见。
毫毛:毳毛脱落后,出现毫毛。毫毛较短,色浅,细软,分布在身体大部分地方。青春期在激素影响下,部分毫毛转成终毛,如腋毛、阴毛等。
终毛:长,色深,粗硬,比如腋毛、阴毛、头发。
头发的毛囊有三个周期:生长期、退行期、休止期。
宝宝在9~12周身体开始生长毳毛。接着过几个月,毛囊进入退行期和休止期,毛发第一次脱落。胎体的毛发,几乎在36周消失。脱落后,进入毛发第二次生长期,在围产期间重新长出。这时候的毛发比毳毛粗一点,是毫毛。
(图片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胚胎学》)
第二次生长的毛发会再次进入退行期和休止期。大概在宝宝3~4月龄,毛发再次脱落。
由于宝宝头上毛发的生长顺序是顶部和额部先长,枕部后长。所以3~4月时,我们会看到宝宝头上方的头发先脱落;4~8个月的时候,枕部头发脱落。
婴儿头发的脱落特点和成人不同。婴儿同一个区域的头发会同时脱落、再长。成人头发脱落一般不会同步发生,是少量脱、大部分继续长,且80%~90%左右的头发处于生长中。因此婴儿时期脱发,看起来像是某区域头发集体消失。而且小宝宝经常躺在床上,枕部和枕头接触,经常摩擦,就会加速枕部头发的脱落。这就是大家说的“枕秃”。
美国儿科学会指出,孩子在6个月前出现头发脱落的现象不用担心。因为这个时期,新生儿都会脱掉部分或全部头发,逐渐被成熟头发取代。
既然这样,为什么会传出“枕秃”是缺钙呢?
因为有些人把枕秃现象与佝偻病挂上了钩。佝偻病是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疾病,多因缺乏维生素D,引起婴幼儿钙、磷代谢紊乱导致,早期有枕秃现象。所以大家看到枕秃就和缺钙联系起来。但是枕秃是不是缺钙、是不是疾病现象,需要专业评估。
实际上,正常婴儿很少缺钙。根据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参考摄入量(DRIs)》,0~6个月宝宝的钙参考摄入量为200mg/天,7~12个月宝宝为250mg/天。我们母乳的平均含钙量为30mg/100ml,大部分配方奶的含钙量为45~60mg/100ml。
6个月内的婴儿,假如一天饮用700ml左右的母乳,就能摄入210mg的钙。婴儿出生6个月后,母乳中含钙量有点下降,但可以通过添加辅食,满足宝宝对钙的基本需求。对于饮用配方奶的宝宝,虽然配方奶钙的吸收率比母乳低些,但是不用担心,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的含钙量选择不同配方的奶。
病婴、早产儿或是低体重、食物摄入不足的宝宝更容易缺钙。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出生体重在1~1.5公斤之间的体重超轻婴儿,在出生后最初几个月应喂食母亲乳汁或捐赠者乳汁,每天每公斤体重120~140毫克进行补钙。
总而言之,大部分正常宝宝“枕秃”,不是因为缺钙。
辟谣专家:徐晓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
复核专家:赵立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主任药师、教授
参考资料:
[1]Keith L.Moore,T.V.N.Persaud,MarkG.Torchia《The Developing Human Clinically Oriented Embryology》
[2]Furdon,SusanA,Clark,David A Scalp hai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born infant【J】,Advances in Neonatal Care,200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