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发展过程(手足口病发展过程图片)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呈上升趋势。了解手足口病的发展过程,对于预防、控制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手足口病的病原学、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病原学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这些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传播,具有较高的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1. 呼吸道传播:病毒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如咳嗽、打喷嚏等,通过空气传播给他人。

2. 消化道传播: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粪便中,通过食物、饮水等途径传播。

3. 密切接触传播: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皮肤、口腔、鼻腔等部位,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三、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1. 发热:多数患者发病初期伴有发热,体温在38℃-40℃之间。

2. 口腔疱疹:口腔黏膜、舌、软腭等部位出现疱疹,伴有疼痛、进食困难等症状。

3. 手足皮疹: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部分皮疹可形成水疱。

4.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头痛、乏力、呕吐、腹泻等症状。

四、诊断与治疗

1. 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等)可确诊手足口病。

2. 治疗:手足口病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括:

(1)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

(2)给予退热药物,如布洛芬等。

(3)口腔疱疹可使用局部止痛药,如利多卡因喷雾剂等。

(4)皮疹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

(5)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

五、预防措施

1. 增强个人卫生意识,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

2.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在发病初期。

3. 儿童应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

4.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其发展过程可分为病原学、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了解手足口病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该疾病。在此,呼吁广大读者关注手足口病,共同筑牢健康防线。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刘晓红,张晓宇.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预防策略[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8,26(3):8-10.

[2] 李慧,赵晓丽,刘晓红. 手足口病病原学及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9,27(5):12-14.

[3] 张丽,王丽,赵晓丽.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7,25(12):8-10.

儿童手足口病发病过程是什么

周五那天发的帖子:眼看着宝宝身上起了很多红点

宝宝前天晚上开始发烧,一开始38度多些,夜里一直是39度多一点,昨天白天又烧了一天,吃了两次美林,昨晚11点又吃了一次,今天早上还在发烧,39度5,吃早饭时发现一条大腿上有些红色的小斑点,另一侧大腿只有几颗的样子,现在小腿、小腹、胳膊上都隐约可见了,是不是幼儿急疹呢?去年10个月大的时候好像出过一下,幼儿急疹出过一次可否终生免疫呢?

今天宝宝已经开始恢复了,在此整理纪录宝宝此次生病的历程,希望对妈妈们有所启发,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011年6月22日,星期三,发烧

晚上,发烧38.5度,继而39.2度,怀疑是下午出汗后到我带他到楼顶吹风淋雨着凉的原因,临睡前吐了一点,怀疑一个是吃得有些多,另一个可能是着凉发烧的原因,一晚上测了几次体温,都维持在39度1或2。

2011年6月23日,星期四,发烧

早上,高烧持续39度以上,以往发烧通常白天会降下来,这次不同于以往发烧的情况,高烧持续到中午,到了39.5度,吃了一次美林和中午饭,宝宝出了一身大汗,不知道是吃饭还是吃药的原因,温度开始下降。

下午5点多,体温又高上来,宝宝有些哭闹,现在回想其实这种哭闹也与以往不同,又吃了一次美林,温度暂时控制下来,当天晚上睡觉比较早。

到了晚上10点多,体温又上来39.5度,给他贴散热贴结果弄醒了,宝宝明显不舒服并且哭闹,对散热贴拒不接受,贴上去就撕下来并且扔掉,反复了几次,就真的把它扔掉了 。想着哭闹一下出出汗也好,可是出了一身汗以后身体很快又发烫,于是第三次给他吃美林,然后睡着。中间经常会醒,要抱着,吃奶时发现一开始含住RT时有干呕的现象,

2011年6月24日,星期五,出丘疹,流口水,晚饭拒绝吃饭

早上,抱着宝宝吃奶时,发现他的右侧大腿有红色的小斑点几十个,左侧大腿也有几颗出现,开始怀疑是否是幼儿急疹,但是幼儿急疹通常是在高烧过后三天才出疹,而宝宝现在仍在高烧,且高烧的时间才一天半,于是想到最近高发的手足口病,但是宝宝手脚掌都没有疱疹出现,翻开嘴唇也没有发现白色溃疡点,于是决定继续观察一下。

中午,宝宝退烧了,但是红色斑点一样的疹子变多了,两腿的大腿小腿上都是,小腹,胳膊也隐约可见,以为是高烧过后的正常现象,放松了警惕,原本打算下午去医院也就没有去。

晚饭时,宝宝拒绝吃饭了,口水流得明显比平常多,上网查了相关资料图片,想看看宝宝口腔根部的情况,可是宝宝非常抗拒,几次都没有得逞,从心理上基本确定是手足口了,因为朋友家的小孩前几周刚刚得过,我去看过,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严重,遂决定明天去医院看看。

2011年6月25日,星期六,确诊手足口病,饮食早中晚各一支酸奶和母乳

上午有事没有去成医院,下午去的医院。医生用压舌板打开宝宝的口腔,发现口腔后面全是溃疡疱疹,确定是手足口,开了三味药,花了一百多,说是一个星期就好了。自己觉得不踏实,又去别的医院看,结果那个医院搬迁了,也就不了了之了。下午时间吃的药,那三味药是:多维元素片(味道不好,宝宝吐出来不吃)、复方鱼腥草颗粒(强喂时让宝宝打洒了一些),还有一个匹多莫德口服溶液(还没有给他喝),后来宝宝睡着了。

醒来后,两腮下侧通红,起初以为是睡觉时压的,但发红的地方明显发烫,不知道为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又没有那么明显了,然后慢慢消退了。

半夜,宝宝不停地抓挠,不舒服,吃奶时干呕。我也是很痒。于是起来打蚊子,打死了一只,感觉还有一只但是找了半天没有再发现。宝宝身上起了几片疙瘩,有点不是很像蚊子咬的,给他涂抹了小蜜蜂,略有效果。好像又熬了一个晚上。

2011年6月26日,星期日,药物过敏,一天饮食两支酸奶和母乳

早上起来终于发现漏网的那只蚊子,肚子已经鼓鼓胀胀飞不动了,拍死以后,又发现并且打死第三只蚊子。有蚊帐的好处就是蚊子咬了你通常飞不出去,还可以有报仇的机会。宝宝身上被蚊子咬的一片一片的疙瘩,越来越觉得不像是蚊子咬的。然后眼瞅着脚背上也起了一片疙瘩,疙瘩是白的,起疙瘩的背景皮肤发红发烫,这个过程确实没有蚊子咬他。

于是,又去医院。还是昨天的那个医生,宝宝今天已经有些抗拒待在医院里了,不喜欢被撬口腔,但是这是必须的。医生说疱疹已经少了,小了,我也趁机看了一下,好让人心疼,口腔后部密密麻麻都是溃疡的小白点。说皮肤的症状是药物过敏,然后开了抗过敏的药,可以刷医保,六毛六分钱;另外开了一个洗液,不可以刷医保,二十多块钱。

从医院回来时,宝宝身上的红色疙瘩基本已经消退。下午先给宝宝吃了昨天开的药,停了一会儿,背部出现两片疙瘩,皮肤发红发烫,于是又给他吃了抗过敏的药,过了一会儿真的好了。

晚上睡觉比较安稳。

2011年6月27日,星期一,开始正常恢复中,身上红色小丘疹基本消失,开始慢慢对食物感兴趣

早上喝了一支酸奶,精神状态良好

中午吃了半根香蕉

下午吃了一袋豆干,一份蒸鸡蛋羹

2011年6月28日,星期二,继续恢复中

清晨醒来,手指着自己的腮跟我说:“疼”。我想前两天是溃疡多的都感觉不到疼了吧,现在回过神来体会疼了。抱抱。

早上吃了点红枣稀饭

中午差不多可以接近正常饮食了,看起来吃的时候还是会疼,可是又忍不住不吃

2011年6月29日,星期三,第八天 ,基本恢复

2011年6月30日,星期四,第九天,按照医生的意见,以继续居家为宜

接连几天的降雨,刚好不能出去玩,形成了自然隔离的效果

阶段经验总结:

其实,宝宝这次生病可以更早发现,有几个线索:一是发烧时没有打喷嚏、流鼻涕,没有晚上烧,白天降的现象,应该考虑排除着凉引起的感冒发烧;二是宝宝表达不舒服的方式和以往也是也是有些不同,吃奶时出现干呕的现象,应该考虑查看宝宝的口腔。总之,这些细节一开始都被忽略了,完全被自己和家里人对吹风淋雨这件事的夸大推测给遮蔽了。现在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时期,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要尽快检查,明确原因,及早对症治疗,这样大人小孩都不会太辛苦。

手足口病是什么引起的呢

手足口病是因为肠道内有病毒引起的,正常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会比较的常见,一般会在秋天发病

手足口的传染性比较强,它主要通过唾液、粪便中以及其他污染物的传播方式,只要与手足口病的

患者接触,那么同样你也会被传染上手足口病,直接接触患者也是容易被传染的,其次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

造成手足口病的发生,比如乱吃零食,吃了带有细菌的视频,等不良的饮食行为引起肠道感染,从而导致手足病

手足口一般会在7-10天内自行痊愈,但是有的患者会发生比较严重的情况,比如脑膜炎、肺炎等症状

手足口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EV71,现在市场上有可以打手足口疫苗,大家可以根自身的需求要不要打

此种疫苗虽然是针对手足口的,但是只能防御中一种,因为引起手足口的病毒有很多,EV71是常见的一种

手足口病怎么引起的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为主。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复查进行检测,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复。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一般不需对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手足口病对婴幼儿普遍易感。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疾控专家建议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多通风。托幼机构和家长发现可疑患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只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手足口病是可以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s://www.shdoqs.com:443/yuer/39579.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