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15个字口诀)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群体中。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宝宝的健康。为了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我们需要了解其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预防措施。本文将全面解析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旨在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呵护宝宝的健康。

一、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及症状

1.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毒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2)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水杯、餐具、玩具等物品,以及接触患者的皮肤、呼吸道分泌物等。

(3)粪-口传播:患者粪便中的病毒通过污染水源、食物等途径传播。

2. 症状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包括:

(1)发热:多数患者体温在38℃左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高热。

(2)口腔溃疡:口腔黏膜、舌、硬腭等部位出现疼痛性溃疡。

(3)手、足、臀部皮疹:皮疹呈圆形或椭圆形,伴有瘙痒感。

(4)咽峡炎:咽部疼痛、吞咽困难。

二、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1. 个人卫生

(1)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保持手部卫生。

(2)避免接触患者:尽量不与患者接触,减少感染风险。

(3)避免共用餐具:使用个人专用餐具,避免交叉感染。

2. 环境卫生

(1)保持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病毒密度。

(2)定期消毒:对家庭环境、玩具、餐具等进行定期消毒。

(3)垃圾处理:及时清理垃圾,避免病毒滋生。

3. 疫苗接种

目前,我国已批准手足口病疫苗上市。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建议家长按照接种程序,为宝宝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4. 注意饮食

(1)合理膳食:保证宝宝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免疫力。

(2)避免生食:不吃未煮熟的食物,防止病毒通过食物传播。

(3)定期体检:关注宝宝生长发育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营养问题。

5. 家庭护理

(1)保持宝宝口腔卫生:定期为宝宝清洁口腔,预防口腔溃疡。

(2)注意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宝宝病情变化,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3)隔离治疗:患病期间,尽量让宝宝居家隔离,避免病毒传播给他人。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对宝宝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通过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预防措施,家长们可以更好地呵护宝宝的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共筑手足口病防线,为宝宝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手足口病症状及预防措施,哪些是你熟知的

手足口病本质是一种传染病,常发生6岁以下的孩子。外观上表现,手脚和屁股上出现红疹子。也会出现在口腔。患儿往往伴随咳嗽、发烧、恶心、食欲差不想吃饭。

手足口症怎么引起的:

手足口病其实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最主要的罪魁祸首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71型,这两种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原因。小孩子自身对于外界细菌、病毒的抵抗力是较弱的,因此当小孩子患病时,小小的细菌都有可能引起大的麻烦,更何况是病毒。

手足口病的5个初期症状:

一、身体发热。当细菌进入身体,就开始了免疫力和细菌病毒间战争。为了消除外界细菌或病毒,身体会产生应急反应,体内白细胞,所以身体会发热发烧症状。

二、精神萎靡,情绪低落

大多数孩子活泼可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疾病会影响人们的情绪,成年人和儿童也是如此。如果你发现平时活泼的孩子突然变得抑郁,家长首先该考虑孩子,是不是健康有隐患。

三、类似溃疡的口腔疱疹

口腔疱疹与口腔溃疡不同。

主要是成因不同。口腔溃疡是炎症导致的口腔粘膜溃烂等,而口腔疱疹则是由于病毒感染而导致的口腔长疹子。通常情况下,口腔溃疡疼痛明显,会影响吃饭喝水等动作。但疱大多不疼。当孩子出现口腔疱疹时要警惕了,继续观察看后期情况。

四、手部脚部出现疱疹

手足口病是指手、脚、口三个部分经常发生的病。如上所述,如果孩子出现口腔疱疹,就必须要警惕是否患有手足口病。如果手掌和脚底等处出现了疱疹的话,为了防止病情恶化,必须尽早治疗。

5个预防手足口病日常习惯

1、注意饮食卫生。平时加强锻炼从而提高身体素质。

2、假如身边出现患者,不和患者接触。

患者确诊后,建议严格按照医嘱治疗。假如属于居家治疗,不和其它孩子接触,家长要对孩子的衣服和排泄物进行消毒,居住环境日常消毒。

3、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喷洒,衣服和被子阳光日晒,开窗通气。

4、饭前便后用消毒皂洗手,不喝生水、避免生冷食物,不和其它患者接触。

5、避免去密封,人群拥挤的公共场合。尽量减少外出。外出记得戴口罩,回家后即使衣物消毒。

预防手足口病可采取什么措施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主要应做到: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2、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3、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

4、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

5、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6、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7、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8、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9、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要清洗消毒。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扫后应立即洗手。

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措施

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措施3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措施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措施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针对某种情况而采取的处理办法。什么样的措施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措施,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措施1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能发生,常见于4~9月份。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感染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被患儿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可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品或水源,可经口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

一、认真做好晨午检工作

1、晨午检 : 每天早上中午幼儿入园时,由园长亲自带领教师在门口对入园的幼儿进行晨午检,仔细检查每位幼儿的手、口腔等部位,如发现可疑患儿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劝其到医院就诊,如诊断不是手足口病,必须持医院诊断证明书方可入园。幼儿入园后,由班内教师中午再进行一次午检,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即动员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

2、洗净手入园:晨午检后,儿童彻底洗净手后入教室 。

3、目前流行季节,托幼机构校门内可放置消毒液(1000 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的消毒垫,儿童入托时,双脚踩过消毒垫后再入园。

4、谢绝家长进入托幼机构,进入前洗手。

5、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诊。

二、加强幼儿卫生教育

对幼儿进行个人卫生方面的教育,①勤洗手、勤剪指甲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指导各班幼儿饭前、便后勤洗手,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②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的食物等,预防病从口入;③可通过召开家长会或其他方式,及时向家长讲解防疫部门的卫生常识,让家长近期不要带幼儿去公共场所,避免传染。使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及预防措施,提高家长和幼儿的卫生防疫意识和能力,做到家园同步。

三、认真做好预防性消毒工作

在本病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应加强教室及宿舍等场所的通风,加强日常预防性消毒工作。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性消毒。

1、空气消毒: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玩具消毒: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教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环境消毒: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四、消毒措施

引起手足口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该病毒的理化特性:

1、对热敏感,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

2、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3、对各种氧化剂(如含氯消毒剂),碘酒敏感。

4、75%酒精和5%来苏对其不能灭活。

5、在外环境病毒可长期存活。

消毒措施:

1、各班的.玩教具每天晚放学后用含500mg/L (如5%84消毒液100 倍稀释)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

2、餐具每餐一消毒,奶具、餐具、小毛巾、水杯每天定时用高温(蒸气或煮沸)消毒20分钟;或用含250mg/L (如5%84消毒液200 倍稀释)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20分钟。

3、门把手、楼梯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游乐设施等可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每天擦洗一遍。

4、室内应经常通风,有安装紫外线灯的场所,可在无人时开灯照射30分钟。

5、衣、被单:煮沸20分钟或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亦可清洗后于阳光下暴晒。

6、做好环境卫生,小孩的衣物等要常洗常晒。

7、做好厕所保洁工作,用后即时冲洗。

五、发现患儿后的消毒措施

发现疱疹症状患儿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教师还应按下述方法对幼儿园进行彻底的消毒。

1、对环境的消毒:

2、垃圾:用含2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作用60分钟,并即时清理。

3、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50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措施2

手足口病是目前正处于各类传染病多发期,幼儿园是幼儿集中易发群体,为确保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幼儿园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本病的防控工作。

一、认真做好晨午检工作

每天早上幼儿入园时,由园长亲自带领教师在门口对入园的幼儿进行晨检,仔细检查每位幼儿的手、口腔等部位,如发现可疑患儿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劝其到医院就诊,如诊断不是手足口病,必须持医院诊断证明书方可入园。幼儿入园后,由班内教师再进行一次晨检,以防遗漏,中午教师再进行一次午检,主要检查幼儿的脚心、臀等部位,发现疑似幼儿及时报相关负责人,且当天各班教师把孩子的情况详细汇报于办公室,领导小组针对情况作出相应措施。

二、认真做好各班消毒工作

幼儿所用的小毛巾、水杯等物用84消毒液每天早晚两次消毒,再用清水擦拭三遍,小椅子每天擦洗一遍。教室坚持用紫外线消毒,每天保证一小时。

三、加强幼儿卫生教育

对幼儿进行个人卫生方面的教育,勤洗手、勤剪指甲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设置幼儿专用洗手池,指导各班幼儿饭前、便后用流水洗手,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做好正确宣传和讲解工作

每天有教师在门口晨检,及时准确地向家长讲解防疫部门的卫生常识,提高家长和幼儿的卫生防疫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各班门前张贴了爱心提示,让家长近期不要带幼儿去公共场所,避免传染。让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及预防措施,做到家园同步。

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措施3

应急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全园教师及后勤人员

预防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卧室等场所要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对家长幼儿教师做好手足口病的宣传工作,家长不带幼儿去人多密集的场所。

7、加强幼儿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8、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9、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停课、停学措施。

应急处理措施

1. 加强晨检查工作,出现可疑现象和疑似人员时应立即隔离。

2. 保健老师立即通知家长带幼儿去医院检查确诊;

3. 确诊后,立即上报园长、区教育局、区疾控中心和区儿保所。

教育局应急电话:

疾病预防监控中心电话:

4. 病情确诊后,幼儿进行融离治疗,愈后持医院证明返园。

5. 其所在的班级立即采取隔离措施,进入医学观察期10天,并进行全面终末消毒,做好一切隔离措施。所使用过的玩具、餐具、毛巾等彻底进行消毒(消毒——清洁——消毒)。

6. 班级老师做好缺席儿童的电话家访工作,及时了解缺席儿童情况。

7. 班级老师和幼儿不串班、不参加任何大型活动,隔离期间不接收新生,不转出幼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s://www.shdoqs.com:443/yuer/37930.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