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是我国特殊群体之一,他们由于智力障碍,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独立生活和学习。终身托养机构作为关爱智障儿童的重要载体,为这些孩子提供了生活、教育、康复等多方面的支持。本文将从智障儿童终身托养机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构建和谐共生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一、智障儿童终身托养机构现状
1. 机构类型多样
目前,我国智障儿童终身托养机构主要包括公立托养机构、民办托养机构和家庭托养机构三种类型。公立托养机构主要依托政府财政支持,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服务;民办托养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为智障儿童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服务;家庭托养机构则是由家长或亲友创办,以家庭为单位为智障儿童提供生活照料。
2. 服务内容丰富
智障儿童终身托养机构的服务内容涵盖生活照料、康复训练、教育辅导、职业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服务,帮助智障儿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3. 机构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特殊群体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智障儿童终身托养机构规模不断扩大。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智障儿童终身托养机构近万家,床位数量超过10万张。
二、智障儿童终身托养机构存在的问题
1. 机构数量不足
尽管我国智障儿童终身托养机构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许多智障儿童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托养服务,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2.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民办托养机构以盈利为目的,部分机构在服务过程中存在服务质量不高、人员配备不足、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导致智障儿童无法得到优质的服务。
3.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智障儿童终身托养机构的发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支持力度仍显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度不高,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
三、对策与建议
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智障儿童终身托养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2. 优化机构布局
根据地区实际需求,合理规划智障儿童终身托养机构的布局,确保每个地区都有足够的托养机构,满足智障儿童的实际需求。
3. 提升服务质量
加强对智障儿童终身托养机构的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对民办托养机构实施规范化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对公立托养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效率。
4. 加强社会宣传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大对智障儿童终身托养机构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度,营造关爱智障儿童的良好氛围。
关注智障儿童终身托养,是构建和谐共生社会的重要举措。我们应从政策、服务、监管等多方面入手,为智障儿童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托养服务,让他们在温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智障儿童终身托养机构费用
智障儿童终身托养机构费用一个月1000块钱左右。
北京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是由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茅于燕教授于1986年创办,它是我国成立最早并专门从事弱智儿童早期教育的学校之一 。北京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是民办福利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学校分全寄宿和日托两种办学模式,年龄从3岁至14岁的儿童(最大17岁离院)。
北京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现有教职员工19名,教师7名(其中5名是幼儿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均经过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弱智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现有入园儿童60名,分大、小两个班,绝大部分为全托,少数为日托。
北京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以茅于燕教授的著作《智力落后儿童早教育手册》为教材,采用集体教学、社会集体活动和针对性的个别训练方法相结合的教学特色。使他们在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五大领域中全面发展,今后学习和生活,自立自强,平等参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北京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办学24年以来已培训了近500多名智障儿童,90%以上均有明显进步并具备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其中大部分能进入培智小学,还有5名能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
智障儿童终身托养机构
1. 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又称榉之乡,致力于为心智障碍家庭提供支持。
2. 智障儿童在成长期间(十八岁前)表现出明显的适应行为障碍。
3. 智障的原因分为先天和后天两大类。先天因素包括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症)和遗传基因问题;后天因素涉及怀孕期间的感染、药物错误使用、外伤、营养不良、吸烟酗酒以及辐射暴露。
4. 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婴儿缺氧和病菌感染可能导致脑部发育不良或受损。
5. 婴儿及幼童期间,抽筋、低血糖、感染(如脑膜炎、黄疸病)、营养不良或意外伤害可能影响脑部发育。
6. 后天环境对个人智能发展有显著影响。
7. 智障儿童在学习上存在局限性,如短暂的学习持续性、较差记忆力、低应用能力和缺乏自发学习动机。
8. 他们在情感表达上通常纯真直率,对于简单的关怀和交流反应积极。
9. 沟通障碍是智障儿童面临的挑战之一,他们难以表达内心所想。
10. 在抽象思维和应变能力方面,智障儿童可能不足以独立解决问题。
11. 部分智障儿童的行为可能出现问题,这可能与教育和社交环境有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