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逐渐增多,中暑成为了公众关注的健康问题。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体温升高、代谢紊乱、器官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症状。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暑的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中暑,提高防范意识。
一、中暑的症状
1. 轻度中暑
轻度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口渴、多汗、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患者体温升高,但通常不超过38℃。通过休息、补水等措施,症状可得到缓解。
2. 重度中暑
重度中暑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
(1)热射病:表现为高热、无汗、意识模糊、抽搐、昏迷等症状。患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2)热痉挛:多发生在高温环境下,患者出现肌肉痉挛、疼痛,尤其以小腿肌肉最为常见。此时,患者体温正常,通过补充电解质,症状可得到缓解。
(3)热衰竭: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过多、血压下降等症状。患者体温升高,但通常不超过38℃。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热射病。
二、中暑的治疗方法
1. 轻度中暑
轻度中暑患者应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脱去衣物,用温水擦拭身体,以降低体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饮用淡盐水、葡萄糖水等。一般休息1-2天,症状即可得到缓解。
2. 重度中暑
重度中暑患者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在送往医院途中,采取以下措施:
(1)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如有必要,进行人工呼吸。
(2)用冰块或冷水擦拭患者身体,降低体温。
(3)给予氧气吸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4)根据病情,给予抗休克、抗感染、抗抽搐等治疗。
三、中暑的预防措施
1.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在早晨、傍晚时段外出,避开高温时段。
2.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高温天气下,要保证充足的饮水,适量补充电解质,如饮用淡盐水、含钾饮料等。
3. 保持室内通风:室内要保持通风,避免高温、潮湿。
4. 穿着透气、宽松的衣物:选择透气、宽松的衣物,有利于散热。
5.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6. 避免暴晒: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正午时分。
7. 关注高温预警: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中暑是一种常见的夏季疾病,了解其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高温天气。让我们携手共进,度过一个健康、安全的夏季。
中暑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01
一到夏季就有很多人中暑,而中暑是因为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在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02
无论什么程度的中暑,最明显的表现是体温的变化,这时的体温明显高于平时,而且可能会伴有明显的脱水征。
03
轻度中暑时会表现为皮肤干燥、大汗或无汗、口渴、食欲不振、恶心及呕吐、胸闷、气短、四肢无力等症状。
04
而到了重度中暑时,除了轻度中暑的表现外,还有可能因为体液调节失衡导致电解质紊乱,并有可能发生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等症状。
05
天气很热我们尽量呆在凉爽、通风的环境中休息,如果并没有明显的中暑症状表现或有轻微的不适,可以喝水降温。也可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进行缓解或预防中暑。
06
如若中暑,可以冰敷降温,服用解暑药霍香正气水等。补充液体或盐水。
特别提示
如若中暑严重请及时就医!以上仅仅代表个人意见。
夏天中暑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有哪些
炎炎夏日,数伏天马上就要来临了,在一年当中最热的几天里面,也是中暑的多发季节。中暑会导致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失调,高温也会让身体各个器官受损,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安全。如果发现自己头晕,胸闷,体温过高,浑身乏力等,多半就是中暑了,一定要及时喝药或者冰敷,在生活中要预防中暑。
一年之中最热的几天就要到来了,在这段时间里,是中暑的高发季节,中暑会让人体的体温调节神经系统失调,高温也会导致人体器官受损,严重的还可能会危及生命,所以一定要引起重视,夏季防暑工作一定不可忽视。那么中暑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中暑的症状又分为高温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高温中暑的表现一般是体温过高,多汗,胸闷,头晕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可能就是中暑的前兆了。轻度中暑除了会有中暑的前兆反应,还会有心跳加快,心律不齐,面色苍白和血压下降的症状。而重度中暑的症状有热衰竭,热痉挛,热射病和日射病。热衰竭在老人和小孩中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是抽搐或者昏迷。热痉挛主要是由于身体极度缺水导致,会表现为浑身乏力。热射病大多是由于长期在高温中活动导致,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胸闷和血压降低等症状。
如果出现中暑的前兆或者轻度中暑的,要及时远离高温区,到凉快的地方休息,喝一些清凉的含盐分的饮料。对于重度中暑的患者,一定要及时送往医院,在医生还没来之前,先做物理降温,也可以用湿毛巾或者冰块,放在患者的头部,腋下或者大腿的血管处进行降温,直到医生到来。
在夏季,预防中暑的办法有哪些呢?首先,应该尽量减少在强烈的阳光下活动,外出时最要穿戴浅颜色的衣服,佩戴遮阳帽或者遮阳伞,补充充足的水分,就算不渴,也要多喝水,特别是加了盐的凉开水。可以随身携带一些防暑药品,例如风油精等等。
其实夏季防暑说起来难,做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多喝水,远离高温区。重要的是,不要认为在夏天中暑是很寻常的事情,如果不加以重视,由轻度中暑转换为重度中暑,会让患者身体感到非常不适,同时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有中暑现象的,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治疗。
中暑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是什么
炎炎夏日如何防暑
近几日,酷热的天气炙烤着三晋大地,省城各大医院因中暑而前来就诊的人络绎不绝。为此,本版特将如何防暑降温的小知识奉献给大家,但愿它能为你提供一份清凉、一份舒适。
8种人易中暑
和普通人相比,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中暑问题,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自己和家人就更要注意。
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
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易引起中暑。
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中暑。
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产生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多喝淡盐水午后少外出
夏日发生中暑的多是一些打工者。其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过长,生活环境恶劣,房间闷热不通风,营养差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因素。
此外,年老体弱、孕妇、肥胖及有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极易发生中暑。因此,一旦出现头昏眼花、乏力、口干、恶心呕吐、发烧、惊厥、抽搐、无汗、呼吸困难等症状,应马上在阴凉通风处休息片刻或用冷水、冰水湿敷,随后立即到医院就诊,如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合并症,甚至死亡。
要预防中暑的发生,除了尽量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外出,还应该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①保持室内通风,降低室温,室内起码要有电扇通风、降温;②高温下工作时间不宜过久,每天尽量不要超过8小时;③降低劳动强度,备好防暑降温饮料,尽量多补充淡盐开水或含盐饮料;④保证充足睡眠,多吃些营养丰富的水果和蔬菜。⑤尽量穿透气、散热的棉质衣服。
夏季良饮是热茶
盛夏酷暑,饮何种饮料为好?中医认为,惟热茶莫属。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溶在热茶中的咖啡碱、可可碱、茶碱和芳香物质,可兴奋大脑神经,有利于对体温中枢进行调控,并能强心利尿,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加快代谢,使体内多余热量随尿液排出体外。喝热茶可促进血液流向体表,汗孔洞开,汗腺舒张,促进汗液排出,散发热量。有人测定,喝热茶9分钟后可使皮肤温度降低1℃-2℃,降温可维持15分钟以上。
老年人因津液不足,口干舌燥,茶中含的茶多酚、糖类、氨基酸及多种芳香物质可刺激口腔黏膜,促进唾液分泌而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患有肥胖症、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人,在炎夏易发生中暑,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C、酯多糖等成分,具有保护心血管健康,降低胆固醇和血脂的作用,并能保护造血功能,升高白细胞,增强抗病能力,因而饮茶对强身防中暑极有裨益。
但饮茶要讲科学,饮茶不可过量,茶水以清淡适中为宜,慢慢品味。
豆浆解暑又降火
夏天出汗多,能量消耗大,人们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瘦,一方面要消暑,另一方面营养的补充也十分重要。但夏季营养流失太快,不容易吸收;而且进补容易上火,因此夏天进补要以均衡营养、降温去火为前提,不宜进食燥性补品。你可知道,小小一杯豆浆不但能达到进补的目的,同时还有消暑功效。
中医认为:豆浆性平味甘,有生津润燥之效,“泻胃火,治内热”、“利水下气,制诸风热”。众所周知,绿豆有降暑功效。以黄豆和绿豆为原料做成的“消暑二豆饮”,更具清热解暑、润喉止渴之效。同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养分,经常饮用能均衡人体营养,调整内分泌,对降低胆固醇、减轻动脉硬化、高血压及保肝等有一定的帮助。
下面再介绍一种豆浆:百合莲子浆。
用料:百合10克、莲子肉10克、银耳10克;绿豆45克、冰糖或蜂蜜适量。
制法:将百合干和莲子肉用温水浸泡至发软;将银耳用水发开,洗净摘成小朵;将绿豆浸泡充分,与百合、莲子、银耳清洗干净,一起放入豆浆机网罩内,杯体内注入适量清水,机器安装到位。启动机器,十几分钟后,红枣莲子豆浆就做好了。可根据个人喜好趁热往杯体内调入白糖或蜂蜜搅匀即成。
特殊人群防暑套
路酷暑来临,很多抵抗力差的人,如:婴幼儿、孕妇、老弱者,在高温环境里一不留神就会中暑,抢救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在高温天气下,这些特殊人群更应采取措施防中暑。
婴幼儿:应穿薄的棉质单衣,如果流汗要马上擦干,尽量不用电扇或冷气。外出戏水前应选择不含香精、防晒系数低于15的防晒乳液外擦。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室温不低于25℃。冷气房内最好放一盆水,以免干燥。
孕妇:衣着应凉爽宽大,多吃新鲜蔬菜、新鲜豆制品;经常用温水擦洗,不要盆浴;不要因为过于贪凉而导致感冒发生,此外要保证睡眠。
老弱者:保证每天不低于7小时的睡眠,调整饮食保护脾胃,不要多吃辛辣食品,要常吃清淡食物;由于天热汗多,因此补水显得很重要,每天要补充至少2500毫升的水分。
一旦有中暑发生,首先要搬离高温环境。用40%浓度的酒精或温水擦拭全身,并在额头、腋窝和腹股沟等血管浅表处放置冰袋。若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病情较重者,应及时送医院抢救。
家中应备些中药
藿香正气液(水、丸、胶囊):主要有降暑解毒、化湿和中之效。临床凡有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表现为感冒、呕吐、腹泻的患者,均可使用。
十滴水:主要用于中暑引起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胃肠不适等。在长途旅行、高温环境下工作时,可用此药预防中暑。
人丹:主要用于因高温引起的中暑头痛、急性胃肠炎(呕吐、腹痛、腹泻)、夏季感冒与水土不服等。
暑症片:具有降暑解毒、化痰开窍、调和胃肠之功效,多用于中暑昏迷者的急救,苏醒后即可停药。孕妇忌用。
另外,夏桑菊颗粒、下火王颗粒、抗病毒颗粒以及用菊花、金银花等沸水冲泡代茶饮,对防治夏日感冒、中暑等,均有良好作用。
中暑外治三法
刺血疗法取穴部位: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清醒,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
穴位按摩疗法轻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缓慢疏推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
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阳陵泉、少冲五穴,以点掐、按压为主,每穴点掐、按压3-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以银针针刺以上穴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擦药疗法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8处,擦出许多红点后,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
科学用“两水”
入夏后,藿香正气水与十滴水几乎都成了家庭中必备的防暑应急药品,如果两种药冒然替用,必将引起不良后果。
藿香正气水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主治因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腹泻等症。中医认为,夏季虽然气候炎热,但因天气骤然变化而防御不及时或因室内空调温度过低等原因,均会受风寒之邪引发疾病。而内伤湿滞,则是指人体因受暑湿之邪而引起的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等症状。夏季阴雨天气较多,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当湿气侵犯人体脾胃时,则影响脾胃的功能而引发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藿香正气水可用于夏季感冒、肠胃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者可以服用。
十滴水有健胃、驱风的功效,主治因中暑所致的头晕恶心,胃肠不适,腹痛等症。中医认为,当暑热之邪侵入人体后,上蒸清窍故有头晕或头痛症状。如果暑热兼湿,使脾胃升降失常,有恶心、胃肠不适、腹痛等症状,可急服十滴水。十滴水用于治疗中暑,属于暂短的急性疾病,病程仅数十分钟或数小时,故在发病时服用2-5毫升即可。需要提醒的是,因十滴水所含的药物成分有一定毒性,故不宜多服。
总之,藿香正气水主要擅长治疗夏季风寒湿邪所引起的夏季感冒、胃肠炎等疾病,治疗范围较广泛,既可治疗夏秋的各种感冒及胃肠炎等,亦可用于中暑而引起的胃肠不适。而十滴水仅用于中暑症,即暑热引起的头晕昏迷、胃肠不适等。一药主治风寒湿之邪所致疾病,一药主治暑热湿之邪所致疾病,两者的功效主治截然不同,因此应对症选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