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黄疸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白发黄,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症状、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保障新生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1. 皮肤、黏膜和眼白发黄:这是新生儿黄疸最明显的症状。病情轻者,仅表现为面部、颈部和胸部皮肤发黄;病情重者,可蔓延至全身。
2. 消化系统症状:部分新生儿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
3. 精神症状:重症黄疸新生儿可能出现嗜睡、哭声低弱、反应迟钝等症状。
4. 发热:部分新生儿在出现黄疸的伴有发热。
5. 肝功能异常:重症黄疸新生儿可能伴有肝功能异常。
二、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1. 胆红素代谢异常: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主要由红细胞破坏产生,胆红素代谢异常会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引发黄疸。
2. 肝脏功能不完善: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成熟,无法有效处理体内积累的胆红素。
3. 胆道阻塞:胆道阻塞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体外,引起黄疸。
4. 母乳性黄疸:部分新生儿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可能因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导致黄疸。
5. 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出生时,红细胞数量较多,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胆红素增加,引起黄疸。
三、新生儿黄疸的预防
1. 妊娠期保健: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了解胎儿发育情况,预防新生儿黄疸。
2. 产后护理:新生儿出生后,应密切关注其皮肤、黏膜和眼白发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3. 母乳喂养:鼓励母乳喂养,但需注意观察新生儿是否出现黄疸症状。如出现黄疸,应咨询医生是否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4. 合理用药:新生儿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引起黄疸的药物。
四、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1. 光照疗法: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方法,通过蓝光照射,促进胆红素分解和排出。
2.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如苯巴比妥等。
3. 胆红素白蛋白置换术:重症黄疸新生儿,在光照疗法和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进行胆红素白蛋白置换术。
4. 胆道疏通术:对于胆道阻塞引起的新生儿黄疸,可行胆道疏通术。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了解其症状、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儿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加强孕期保健,提高新生儿黄疸的防治水平,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玉,李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诊断与治疗[J]. 临床儿科杂志,2018,36(5):391-394.
[2] 张晓霞,新生儿黄疸的护理研究[J]. 护理研究,2017,31(4):627-629.
[3] 陈晓霞,新生儿黄疸的光照疗法[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9,36(6):54-55.
新生儿黄疸是什么症状
导读: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本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下面我们看看新生儿黄疸症状是什么。
一、新生儿黄疸症状
1.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胆红素是血红素的分解产物,约80%来源于血红蛋白,约20%来源于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血红素及骨髓中红细胞前体。新生儿每日生成的胆红素明显高于成人(新生儿8.8mg/kg,成人3.8mg/kg。
2.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胆红素进入血循环,与白蛋白联结后,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不能透过细胞膜及血脑屏障引起细胞和脑组织损伤。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可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此外,早产儿胎龄愈小,白蛋白含量愈低,其联结胆红素的量也越少。
3.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bilirubin)进入肝细胞后,与Y、Z蛋白结合,在光面内质网,主要通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催化,形成水溶性、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bilirubin),经胆汁排泄至肠道。新生儿出生时肝细胞内Y蛋白含量极微(生后5~10天达正常),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含量也低(生后1周接近正常)且活性差(仅为正常的0~30%),因此,生成结合胆红素的量较少。
二、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是什么呢
(1)红细胞增多症:即静脉血中红细胞>6×10^12/L,血红蛋白>220g/L,血细胞比容>65%。常见于母-胎或胎-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及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等。
(2)血管外溶血:如较大的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肺出血、消化道出血或其他部位出血。
(3)同族免疫性溶血:见于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等,我国ABO溶血病多见。
(4)遗传性疾病: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在我国南方多见,核黄疸发生率较高;其他如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l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
(5)肠肝循环增加: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低、饥饿和喂养延迟等均可使胎粪排泄延迟,使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有关,试停喂母乳3~5天,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则有助于诊断。
三、新生儿黄疸的保健
一、护理
可以适当多晒太阳,吸收紫外线,必须是室外,裸漏一部分皮肤。在喂养上要注意多饮水,糖水有助于黄疸的消退,如果为母乳性黄疸,需要暂停母乳喂养3~5天。密切观察宝宝的肤色变化,黄疸都是从头开始黄,从脚开始退,而眼睛最早黄并最晚消退。
新生儿黄疸注意事项:
留心宝宝是否出现灰白色大便,一旦发现大便发白或颜色越来越淡,同时皮肤又突然黄起来,必须立即去医院。
不要喂含有川连、腊梅花等成分的中药,尤其是“蚕豆病”引起黄疸的患儿。
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二、饮食
乳母应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辣食物,不可进食过多的滋补食物。如果为母乳性黄疸,需要暂停母乳喂养3~5天。
要注意给新生儿充足的水分,小便过少不利于胆红素的排泄。
四、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方法是什么
一、预防:
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卫生,食饮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妇女如有肝炎史或曾生病理性黄疸婴儿者,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变化,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在分娩时应加强监护,产后也应对婴儿进行严密的监护,一旦出现症状及时治疗。
3)夫妻双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亲血型为O,父亲血型为A、B或AB),或者母亲RH血型呈阴性,应定期做有关血清学和羊水检查,并在严密监护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4)婴儿出生后就应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及时了解黄疸的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5)新生儿注意保暖,早起开奶。
二、其他注意事项:
1)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2)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新生儿黄疸有什么症状
以下来自网络,谨慎辨别.转载声明:此文是互联网转载内容,文章消息内容其准确性、真实性,请相关年龄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请询问相关专业人士。以下内容仅供阅读参考。
去医院检查就诊,小心耽误病情。
(一)病史
1、黄疸出现时间 24小时内出现共同疸者应首先考虑新生儿溶血症,其次再考虑CMV等先天性感染;2~3天者以生理性黄疸最常见,ABO溶血症亦应除外;4~7天者以败血症,母乳性黄疸较多见;7天后呈现黄疸者则败血症,新生儿肺炎,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等均属可能。
2、黄疸发展迅速 新生儿溶血症最最快,其次最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及胆道闭锁发展较慢而持久。
3、粪便及尿的颜色 粪色甚浅或灰白,尿色深者提示新生儿肝炎或胆道闭锁。
4、家族史 家族有蚕豆病患者应考虑是否G6PD缺陷病;父母有肝炎者应除外肝炎。
5、妊娠史,生产史(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提示产时感染),临产前母亲用药史等。
(二)临床症状:
1、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2、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4、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5、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d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新生儿黄疸早期症状有哪些?了解了新生儿黄疸的早期症状,有助于我们在疾病的早期就及时的发现并治疗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症状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儿科专家的详细介绍,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病史
1、黄疸出现时间 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者应首先考虑新生儿溶血病,其次再考虑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先天性感染;2~3天者以生理性黄疸最常见,ABO溶血症亦应除外;4~7天者以败血症、母乳性黄疸较多见;7天后出现黄疸者则败血症、新生儿肝炎、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均有可能。
2、黄疸发展过程 新生儿溶血病最快,其次为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及胆道闭锁发展较慢且持久。
3、粪便及尿的颜色 粪色甚浅或灰白、尿色深者提示新生儿肝炎或胆道闭锁可能。
4、家族史 家族有蚕豆病患者应考虑是否G6P-D缺陷病;父母有肝炎者应除外肝炎。
5、妊娠史、生产史(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提示可能有产时感染)、临产前母亲用药史等。
(二)临床症状
1、生理性黄疸轻者黄疸先见于面、颈,然后可遍及躯干及四肢,一般稍呈黄色,巩膜可有轻度黄染,但手心足底不黄,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第4周,大小便颜色正常,尿中无胆红素。粪色甚浅或灰白、尿色深者提示新生儿肝炎或胆道闭锁。
2、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黄疸部位多见于面、颈、巩膜、躯干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4、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5、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天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6、病理性黄疸常在出生后24h内出现,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早产儿在3周以上;黄疸在出生后消失复现并进行性加重。重症的黄疸可以合并核黄疸。除此以外,由于发生原因不同,常有引起黄疸的原发病的伴随症状。
新生儿黄疸早期症状有哪些?通过上述内容介绍了解了新生儿黄疸早期症状,希望以上介绍的这些能给准爸妈们带来帮助,多注意观察孩子,当孩子出现这些症状时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以免给孩子和您带来痛苦和影响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不同,新生儿黄疸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生理性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白眼球和口腔黏膜发黄,有轻有重。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第4~6天最明显,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持续到第3周。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表现。
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家长也要注意密切观察。一般来说,生理性黄疸黄疸比较轻,血中胆红素浓度较低,不会影响小儿智力。
病理性黄疸的症状:
小儿黄疸可能发生在生后24小时以内,或持久不退,或消退后又出现黄疸,或黄疸进行性加重。
病理性新生儿黄疸还会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现,比如核黄疸。发生时,小儿黄疸明显加重,开始表现为嗜睡,吸奶无力或呛奶,肌张力减退。如治疗不及时随后可出现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部分患儿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儿常有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
以上就是新生儿黄疸症状的介绍,要注意的是在新生儿出现黄疸时,家长可以喂葡萄糖水帮助退黄。黄疸较重时,应及时将患儿送往医院治疗,防止核黄疸的发生,避免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
新生儿黄疸的正常值是多少?
1.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新生儿生后无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大部分(60-80%)于生后2–5天在眼白(巩膜)面部及躯干皮肤,可见轻度黄染,患儿体温正常,食奶好。足月儿于生后10–14天黄染消退,早产后可延迟至3–4周消退。目前血清胆红素早产儿
2.病理性黄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均属于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的早,生后24小时之内出现黄疸(新生儿皮肤血管丰富,易掩盖黄染,我们肉眼看出的轻度黄染,胆红素是5mg/dl以上。)
(2)足月儿总胆红素>12.9mg/dl,早产儿>15mg/dl。
(3)血清总胆红素,每天升高>5mg/dl。
(4)黄疸消退的慢,足月儿超过二周,早产儿超过四周。
(5)生理性黄疸退而复现。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有哪些
新生儿黄疸比较常见,家长们不必过于紧张,如果属于生理性的新生儿黄疸,出生后24小时到两周内会自然消退。但还是需要随时跟踪黄疸的情况,如果还不能消除,那么就可能是病理性黄疸了。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有哪些 ?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有哪些
1、生理性黄疸
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最显,7~10天自然消退。一般情况好,未成熟儿黄疸可能较重,可持续2~3周。成熟儿血清胆红质多<12mg%,未成熟儿可<15mg%。如每日增加>5mg%,或出生不久即有黄疸及黄疸较重者,应视为异常,宜进一步查明原因。
2、溶血症
因母儿间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黄疸出现早且重,常伴贫血,水肿及肝脾肿大。查父母、患儿血型及母血特殊抗体和患儿胆红质含量即可确诊。
3、感染或败血症:大都有感染病灶,伴发热及其他中毒症状。
4、病毒性肝炎
多在出生后1~3周缓缓起病,伴有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及肝功损害。
5、先天性胆管闭锁
生后1-2周出现黄疸,进行性加重,肝脏肿大、质硬,尿色深、粪便色灰,呈陶土样,血胆红质(直应胆红质)升高。
6、其它溶血性贫血
维生素K2及磺胺等药物中毒、代谢和内分泌异常,如半乳糖血症、呆小症及先天性遗传性高胆红质血症等。
新生儿黄疸要注意什么
新生儿黄疸较其他月龄更为常见,这主要与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新生儿常见的黄疸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具体的预防措施如下叙述:
1、专家提醒,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2、新生儿出生之后应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3、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4、如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的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等,严格操作规程
5、预防新生儿黄疸要注意保护婴儿皮肤,注意脐部及臀部的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6、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状,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7、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精彩推荐:
佝偻病能治好吗 水痘疫苗有必要打吗 手足口病严重吗 咳嗽偏方 出水痘能吃什么 宝宝打乙肝疫苗后发热怎么办 手足口病需要输液吗 宝宝内衣应选什么颜色的 耳温枪38.9算发烧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