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不发烧几天能好(手足口如果不发烧了,就好了吗)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通过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传播。该病主要症状为口腔溃疡、手足皮疹和发热。有些患者即使不发烧,也能较快康复。本文将为您揭秘手足口病不发烧的恢复时间,并提供护理要点。

一、手足口病不发烧的恢复时间

1. 手足口病不发烧的恢复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通常在1-2周内可自愈。

2. 如果患者症状轻微,不发烧,恢复时间可能会更短,大约需要5-7天。

3. 严重病例或免疫力较低的患者,恢复时间可能会延长,甚至需要1-2周。

二、手足口病的护理要点

1. 注意口腔卫生:患者要勤漱口,避免口腔溃疡加重。可使用生理盐水或淡盐水漱口,每天多次。

2. 合理饮食:给予患者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稀饭、面条、水果等。避免辛辣、油腻、坚硬的食物。

3. 保持皮肤清洁:患者手足皮疹时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以免加重病情。可使用温水清洗患处,保持干燥。

4. 适当休息: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5. 观察病情变化:家长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6. 遵医嘱用药:根据医生的建议,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病毒药物、退热药等。

三、预防手足口病传播

1.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洁双手。

2. 避免接触患者:尽量减少与手足口病患者的接触,避免病毒传播。

3.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家庭、幼儿园等场所的卫生,定期消毒。

4. 接种疫苗:接种手足口病疫苗,预防病毒感染。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即使不发烧,患者也能较快康复。了解手足口病的恢复时间和护理要点,有助于家长更好地照顾患者,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加强预防措施,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对预防手足口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晓华,李晓梅,刘芳. 手足口病病原学及防控措施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8,28(6):876-879.

[2] 陈思思,刘芳,李晓梅. 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J].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3):1-3.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手足口病一般几天退烧,宝宝手足口发烧要烧几天

1 手足口病一般几天退烧

一般7天以内能退烧。

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情轻微的患者,在发病后的一周左右即可痊愈,通常病期间孩子发烧的情况也会在这一周以内消退,大多数孩子都是发烧2—3天后就基本不发烧了。

2 手足口病发烧病程 1、潜伏期—发病期症状

多数手足口病的患者在发病后立即出现咽痛、发热,体温多为38℃左右,类似感冒症状,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很快在口腔颊黏膜、齿龈、舌和腭部出现小疱疹,继而破溃形成小溃疡,状如口疮,有明显灼痛。

2、发病1天—2天后

手足远端出现芝麻或米粒大小、灰白色不透明、圆形小水疱,数量达数个或数十个,呈离心性分布,不疼,不痒或有轻度痒感,皮损分布在手掌、足底、臀部、腋下等处。

3、发病3天—5天后

此时身体各部位的疱疹液体开始吸收萎缩,干燥脱皮,出现好转迹象,多半患者的发烧症状也在5天以内就体温正常了。

4、发病5—7天后

手足口病的患者发病在5—7天后,若病症轻微的,通常已表现出基本痊愈的现象,如疱疹消退、红疹消失、体温正常了,若此时还伴有发烧等症状的,说明可能疱疹已有感染,或是因护理不当造成了菌性肺炎、呼吸道感染等发烧病因。

3 手足口病发热是正常病症现象

大部分得手足口病的宝宝,之所以会发烧,是因为类似手足口病这样的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会通过发烧而引发身体长疹子,而且此时的发烧,只要不是高烧,都是正常的病症表现,这是我们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在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种保护机制,家长们在遇到宝宝手足口病发烧38.5度的情况下,只需采取以下物理方法退烧即可,无需过度担心。

4 手足口病发烧物理退烧方法 1、多喝水、减少衣物

多喝水、多小便是一种很好的带走体内热量的方法,建议少量多次喂温开水,或适量给予口服补液盐,让身体出汗或排尿以助降温,同时避免脱水。然后将宝宝置于室温24℃左右的环境中,保持房间通风透气,同时减少衣物,但如果宝宝发烧时伴随有畏寒、寒颤,就不能减少太多衣物,而是需要适当保暖。

2、温水擦浴

用温水擦拭全身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水的温度32℃—34℃比较适宜。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例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等处。对于高热或者大点的孩子可以采用温水浴,水温比体温稍低就可以,温度太低孩子不容易接受。

3、温湿敷

将数块小毛巾浸入30℃左右的温水中取出拧至半干,以不滴水为宜,敷于宝宝额前、腋下、颈部以及腹股沟区,可每隔5分钟左右更换一次毛巾,每次大概持续10分钟。

注意

此方法适合宝宝体温较高时使用,当宝宝处于手脚冰凉、寒颤发抖时禁用,同时将室温保持在舒适的温度,以免宝宝着凉。

4、贴退热贴

沿缺口撕开包装袋,取出贴剂,揭开透明胶膜,将凝胶面直接敷贴于宝宝额头或太阳穴,也可敷贴于颈部大椎穴。不同的品牌可能有不同的使用方法,父母可以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每天1-3次,降温效果可持续4—6小时。

但退热贴面积很小,退热效果有限,对于高热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感觉舒服一些,只是一种辅助措施。

注意

贴时不要碰到宝宝的头发、眉毛、伤口、眼部及皮肤有异常的部位。虽然退热贴效果缓慢,但是如果宝宝感觉舒服一点也可以适当使用。

5、小儿推拿退烧

适用年龄:6岁以下婴幼儿。

第1步:开天门100次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直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推50一1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如下图1。

第2步:推坎宫100次

位置:自眉头沿眉心向眉梢呈一横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推50~ 1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如下图1。

图1

第3步:运太阳100次

位置:眉梢与眼角延长线相交处,眉后按之凹陷处。

手法:运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运转推动。

操作:用中指指端运,称运太阳。运50一100次。

要领: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频率一般每分钟80一120次为宜,运时向耳廓方向稍用力。如下图2。

第4步:揉耳后高骨50次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六位,上,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揉30~ 50次。

要领:操作时用力应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应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如下图2。

图2

第5步:清天河水300次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上至肘横纹上呈一条直线。

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称清天河水。推300一5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如图所示。

手足口病发烧几天能退

1 手足口病是什么疾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孩子,大多数的患者前驱症状不明显,发病突然。

手足口病典型的特征是手、足和口腔出现疱疹,症状多数轻微,精神状态良好,有时会伴随发热、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症状,主要是该病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和胃肠道进入人体引起发病的。

2 手足口病发烧几天能退

多数患者得了手足口病会伴有发烧,体温在39摄氏度以下,一般3天左右就会退烧,这是属于正常的。

但家长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出现高热不退的情况,病情有可能加重,就要立即就医,以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3 手足口病为什么会发烧

人体脑部有个体温调节中枢,负责体温定位,平常设为37℃左右。手足口病产生的致热原引起体温定位点上移,导致设定的“正常体温”实际上高于正常。

4 手足口病发烧怎么退烧

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若家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可将幼儿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适些。但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所以要外加毛毯覆盖。

2、脱掉过多的衣物: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3、温水拭浴: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4、睡冰枕: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幼儿并不建议,因幼儿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使用退热贴也可以,退热贴的胶状物质中的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

5、多喝水:以助发汗,并防脱水。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宝宝体内的失水。

6、使用退烧药:当婴幼儿中心温度(肛温或耳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

宝宝手足口病大概多长时间能恢复不吃药能自愈吗

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患儿年纪在5岁之下,由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感柒造成,表现一般为轻到轻中度,立即就到传染性疾病就医治疗后大多数7天左右修复。可是,适合诸位父母特别注意的是,手足口病中有一小部分患儿很有可能发展趋势至循环系统衰退、神经系统源性急性肺水肿、大脑炎等,可严重危害生命!五岁下的宝宝都容易得手足口更容易被感染,他有个替伏期等着你发现再防护已经晚了,大家几个孩子一起玩一个患上别的的都没走掉,终究每天一起又有个替伏期。患上手足口一般一个星期上下好,我们家发现的早一个小水泡我便去医院了因此只吃了药顺带涂了小水泡三天好的,我亲戚家比较严重大半个月才好一直住院的。手足口小孩最拖不必报心存侥幸发现立刻到医院,发高烧就很严重了。

症状表现:食欲不振、低烧、口腔内部等位置发生小疱疹或溃烂,手脚或屁股等发生小疹,后可变为泡疹,大部分可在一周以内自己变好。极少数宝宝很有可能存有心脏病、脑炎等病发症但总数非常少。替伏期多见2天到10天,人均为3到5天。小孩治愈后,可查看一周,无异常就能够再次上幼稚园。手足口别名出疹性小水泡性口腔溃疡,是有肠道病毒感染造成的传染性疾病,感柒位置为包含口腔内部以内的全部消化系统。感染了手足口的小孩一般手中、脚、口腔内部乃至臀部和小腿上会出现疹子和泡疹。这种疹子并没有发痒的觉得,病好后便会慢慢消散。

手足口病是普遍的少年儿童传染性疾病,是通过多种多样肠道病毒感染造成,关键侵害目标是5岁以内的婴儿,高发于学龄儿童,三岁以下婴儿广泛易感柒。假如手足口病是在初期无并发症,要是立即医治,多在一周便可治愈。可是此病而且并没有免疫系统疾病,患一次后还会继续再患。因此积极主动合理的防止是至关重要的。手足口病传播效果多种多样,首要传播途径便是与人接触时散播。病原体会根据被唾沫、泡疹液、排泄物等感染的手、纯棉毛巾、小玩具、餐具、奶具及其别的日常生活用品等间接接触散播;病人喉咙分必物及唾沫里的病毒感染可根据飞沫传播;医院门诊互相污染也是是导致散播的原因之一。

前期会出现干咳、流鼻水、心烦、又哭又闹的病症,大部分不发烧或者有发低烧。病发1-3天之后,小孩的口腔内、嘴唇里侧、嘴巴、颊部、手脚心、肘、膝、屁股待会发生米粒或绿豆大小、周边泛红的灰白小疱疹或红色丘疹,发痒、不疼、不结疤。口腔内的泡疹溃破后发生溃烂,造成宝宝淌口水,不可以进食。危重症患儿会伴随产生热量、流鼻涕、干咳等病症。假如泡疹溃破,很容易感柒。危重症患儿病况发展趋势比较快,乃至很有可能造成心脏病、急性肺水肿、脑炎等后遗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

    本文地址:https://www.shdoqs.com:443/yuer/29062.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