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晚婚晚育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我国的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家庭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政策背景、主要内容、实施效果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对晚婚晚育政策进行解读与思考。
一、政策背景
1. 人口老龄化加剧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18.1%,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30%以上。老龄化人口的增加,给我国的社会保障、医疗、养老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压力。
2. 生育率下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的人口控制效果。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生育率逐渐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465万人,比2018年减少了58万人。生育率的下降,导致我国人口结构失衡,劳动力市场紧张。
3. 家庭观念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晚婚晚育成为部分年轻人的选择。
二、晚婚晚育政策主要内容
1. 延长婚龄
将法定婚龄从20岁提高到22岁,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规划未来。
2. 延长产假
将产假从98天延长至158天,鼓励女性生育。
3. 增加育儿假
给予男性陪产假,鼓励男性参与育儿。
4. 优化生育保险政策
提高生育保险待遇,减轻家庭生育负担。
5. 完善托育服务体系
加大公共托育设施建设,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务。
三、政策实施效果
1. 生育率有所回升
自晚婚晚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生育率有所回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45万人。
2. 家庭负担减轻
延长产假和育儿假,使得家庭在生育期间的经济负担得到缓解。
3. 女性就业权益得到保障
晚婚晚育政策有助于保障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就业权益。
4. 男性参与育儿意识增强
男性陪产假的实施,使得男性在育儿方面的参与意识得到提高。
四、未来展望
1. 持续优化晚婚晚育政策
根据人口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持续优化晚婚晚育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加大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公共托育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普惠性托育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家庭生育负担。
4. 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氛围
通过媒体宣传、政策引导等手段,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氛围,鼓励年轻人积极生育。
晚婚晚育政策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等问题的重要举措。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我国生育率有所回升,家庭负担减轻,女性就业权益得到保障,男性参与育儿意识增强。政策实施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托育服务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未来,我国应持续优化晚婚晚育政策,加大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氛围,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等挑战。
| 政策内容 | 实施效果 |
|---|---|
| 延长婚龄 | 生育率有所回升,家庭负担减轻 |
| 延长产假 | 女性就业权益得到保障,男性参与育儿意识增强 |
| 增加育儿假 | 减轻家庭生育负担 |
| 优化生育保险政策 | 提高生育保险待遇 |
| 完善托育服务体系 | 加大公共托育设施建设,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务 |
晚婚晚育政策在我国人口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应继续关注这一问题,不断完善政策,以实现人口结构的优化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晚婚晚育政策取消了吗
晚婚晚育政策并没有取消,依然是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重要内容之一,只是如今已经取消掉了晚婚假而已。晚婚面临是在我国法律规定的结婚年龄往后推迟三周岁,晚育则一般为24周岁。晚婚是指初婚男女双方结婚的最低年龄各推迟三周岁,即男二十五周岁,女二十三周岁即以上结婚为晚婚。晚育是指适当推迟妇女婚后的初育年龄。初育年龄是指妇女婚后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年龄,各地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略有不同。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以157票赞成2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于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改决定明确: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国家卫生计生委法制司司长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关于晚婚晚育假的问题,法律修订之前,是鼓励晚婚晚育,其中有关于晚婚假的规定,晚育假也有。这次根据中央五中全会关于全面“两孩”政策的部署,《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已经取消了相关鼓励晚婚晚育的条款,在新法实施后,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无论是一孩还是两孩,甚至一些符合地方法规规定的再生育三孩以上的,都可以享有延长生育假的相关奖励,及其其他相关的社会福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七条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第二条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国家的晚婚晚育政策是如何规定的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规定,符合政策生育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其他福利待遇。与此同时,修正案草案删除了对晚婚晚育夫妻,可获得延长婚假、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拟定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正案草案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第一款修改为: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符合政策生育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其他福利待遇。与此同时,修正案草案删除了对晚婚晚育夫妻,可获得延长婚假、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
何为晚婚晚育有什么相关的政策
一、晚婚晚育政策晚婚晚育政策是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晚婚 1、晚婚的定义。男年满25周岁、女年满23周岁的初婚为晚婚。 2、初婚年龄的计算方法,以结婚证书上批准的日期为准。计算公式:初婚年龄=结婚证书上批准的日期-本人的出生日期。 3、注意事项(1)晚婚的前提是男女双方都必须为初婚。如果一方为再婚,另一方为初婚,初婚的一方即使已达到晚婚年龄,也不属于晚婚。(2)初婚年龄不能以举办婚礼的日期来计算。(3)法定结婚年龄是《婚姻法》规定的最低结婚年龄。晚婚年龄是计划生育法规所规定的提倡结婚年龄,在男女法定结婚年龄基础上各往后推3年。 4、晚婚奖励(1)符合晚婚年龄的初婚夫妻,增加婚假一周;双方达到双方享受,一方达到一方享受;晚婚假应当在婚假后连续使用。(2)增加假期期间的工资、奖金照发,其奖金额由享受者所在单位自行规定。但单位在自行规定时,其奖金额不得少于同时期同类人员的平均奖,并且不影响到其他奖金,如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等。(二)晚育 1、晚育的定义。女年满24周岁的初育为晚育。 2、初育年龄的计算方法,以孩子出生的日期为准。计算公式:初育年龄=孩子出生的日期-母亲出生的日期。 3、注意事项:(1)晚育以女方年龄为准。只要女方初育时年龄已达到24周岁,就属于晚育。(2)男女双方都必须是初育(第一次生育)。如果男方为再婚并且再婚前取得了较好效果。曾生育过孩子,再婚后女方虽然是初育并且已达到晚育年龄,也不属于晚育。(3)晚育应大力提倡,主要通过宣传教育方式。 4、晚育奖励办法(1)符合晚育年龄的夫妻,女方增加产假 15天,男方给予假期3天;享受3天假期的男方必须是初婚者或未生育过孩子的再婚者,必须有女方所在单位出具晚育的证明。(2)女方15天假期应当在规定的产假后连续使用。男方3天假期应当在女方产假期间使用。(3)增加假期期间的工资、奖金照发,其奖金额由享受者所在单位自行规定。但单位在自行规定时,其奖金额不得少于同时期同类人员的平均奖,并且不影响到其他奖金,如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等。综上所述,就是关于何为晚婚晚育的政策。由此可知,男年满25周岁、女年满23周岁的初婚为晚婚,晚育以女方年龄为准,只要女方初育时年龄已达到24周岁,就属于晚育。以及相关内容晚婚晚育的奖励办法的介绍,为大家作参考。希望上述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1444646479@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起点母婴网